首頁 > 1-3歲 > 幼兒營養 > 生活中幫孩子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生活中幫孩子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不愛吃飯,有時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寶寶在1週歲後開始出現自我意識,1歲半以後開始進入第一反抗期。拒絕吃飯和挑食揀飯是孩子向大人強調自己的存在,不希望大人干預他自由的一種表現。

生活中幫孩子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而偏食、挑食會造成某種營養素缺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如“鐵”缺乏時易患缺鐵性貧血、消化道黏膜萎縮,消化功能減弱,造成食慾不振。“鋅”缺乏會影響味覺素的形成,降低味蕾功能,出現味覺下降,出現厭食或異食癖。

有的家長髮現孩子一生病,幾周之內都不愛吃飯。這是因爲任何疾病或使用的一些治療藥物都會引起孩子食慾減退。人體都有自我保護機制,在生病期間爲了保護自己,減輕消化道的負擔,消化液分泌少了,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的蠕動減慢,食慾隨之減退。一些治療藥物,如抗生素、止痛藥、退熱藥的副作用都有可能造成孩子食慾下降。

不恰當的補充維生素D也會造成孩子不愛吃飯,維生素D過量和中毒會引起高鈣血癥,全身乏力,食慾不振。

 鼓勵孩子參與餐前準備

張思萊提醒,要讓寶寶重新愛上吃飯,首先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生理和心理發生的變化,孩子此時正處於第一反抗期,但是孩子還不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也不明白吃飯對自己生長的意義。所以,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髮育特點給予正確引導。

首先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疾病,並且合理用藥,孩子的食慾纔會逐漸恢復。注意提供固定的、具有保護性、舒適的、安靜的餵哺或進餐場所,以使孩子注意力集中。不要在進餐時斥責和教訓孩子。同時做到定時、定量、有規律地進餐,不隨意改變孩子的進餐時間和進餐量。家長還需要掌握一定的食物製作技巧和營養知識。

根據孩子凡事都願意參與的特點,鼓勵孩子幫助大人作餐前的準備工作。進餐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用語言讚美孩子不願意吃的食物,並帶頭品嚐,故意做出津津有味的樣子,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培養孩子喜歡吃各種食品,但一些苦味和特殊怪味的食品不必強求孩子去吃。

家長還要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體的差異,安排適宜的戶外運動,保持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

家長不要挑食

孩子不愛吃飯,家長擔心孩子因爲營養不良影響生長髮育,於是威逼利誘使出種種招數迫使孩子吃飯,但收效不大。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張思萊指出,造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很多,一個可能是就餐環境雜亂,不少家庭在吃飯時看電視、高談闊論,孩子好奇心強,很容易分散吃飯的注意力。

另外,現在生活條件過於優越,什麼好吃的孩子都能吃到,所以引不起吃飯的興趣。有的家長對孩子活動處處加以限制,運動量太少,能量也消耗得少,缺乏飢餓感造成食慾減退。

還有一些家長不恰當地使用一些“營養品”“保健品”或者“祛火藥”,其中可能含有激素,厚膩滋補藥、苦寒藥物也會使孩子的胃腸受到傷害,增加肝、腎的負擔,影響孩子的食慾。

家長不正確的餵養行爲也帶來副作用:哄騙威逼或在吃飯時訓斥孩子,造成孩子情緒不佳,對吃飯產生了強烈的對抗情緒,因此厭惡吃飯。有的家長當着孩子的面與別人議論自家孩子吃飯存在的問題,反覆強化了孩子不愛吃飯的意識。有的家長自身存在着偏食、挑食的問題,孩子耳濡目染來效仿。往往家長不愛吃的食物,孩子也不喜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