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壞習慣越來越多怎麼辦

孩子壞習慣越來越多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越長大「壞習慣」越多,是哪個環節出了錯?培養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這八個字,我們必須知道什麼叫“好習慣”。

孩子壞習慣越來越多怎麼辦


判斷一種習慣的價值,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它是小習慣還是大習慣,是外部習慣還是內部習慣,是別人的習慣還是自己的習慣。

比如,有兩個孩子,一個依家長的要求,嚴格遵守作息時間,每天按時按點坐到書桌前,開始寫作業,心裏卻總是惦記着看電視或玩一個遊戲,不時地走神,心裏痛恨作業,但也不敢離開書桌。

另一個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時間,有時先玩遊戲,有時先寫作業;如果玩的時間太長,擠佔了寫作業時間,只好熬夜寫作業,或某一天因爲着急,把作業寫得潦草。總的來說,不管怎樣,都能正常完成作業,在學習和玩耍中不斷調整自己,大體做到學習玩耍兩不誤,不用家長操心。

前者的這種“學習習慣”就是外部小習慣,同時也是別人的習慣。一旦外部控制不存在,這個習慣就立即消失;並且由於孩子自己的習慣沒有形成,所以會出現失控現象,陷入糟糕的狀態。後者表面上看,他的生活似乎不太有規律,有些亂,習慣不好,事實上他形成了一個適合他自己的內部習慣,這個習慣使得他獨立,對自己負責任,即使外部條件和環境有什麼變化,也能基本適應,所以他養成的是大習慣。

最理想的當然是大習慣和小習慣吻合,事實是大多數人都在用一生的時間努力進行這樣的調整,不過大多數人也做不到讓這二者完全吻合。

研究一些傑出人物的成長史,他們並不是從小被要求形成什麼“好習慣”,相反,他們都有寬容的父母,甚至成年後他們大多數在生活小事上是不拘小節的,但他們往往有很好的直覺和判斷力,對某些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變通力強,懂得取捨,把力量用在最值得用的地方。世上很少有做得面面俱到的人,能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不一定能準確地記錄家庭財務賬,傑出的文學家可能做不了小學數學題。我們可以照着理想去培養孩子,但不能照着理想直接去硬性要求。

一切培養習慣的行爲都要首先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在愉悅感中去慢慢形成。習慣既是一種表達人與人之間差異的相對的行爲,又有其普世適用的絕對的價值標準。真正的好習慣,或者說最大的好習慣,是孩子有能力也有興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務。生命是一個宏大工程,精美的裝飾只有在大構造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最終實現,小習慣的價值必須依附大習慣的價值而存在。

要養成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在規定時間內做出學習樣子的習慣;

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在教條中刻板地重複某些行爲的習慣;

要養成好的品行習慣,而不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世故習慣……

面對一個有無窮可能的孩子,成年人應該有敬畏感,不要以爲自己吃的鹽多,就具有了指點孩子一切的能力。

在生活中,成年人確實顯得比孩子聰明;可在天地間,比成年人更聰明的是自然。兒童是自然交到成人手上的精靈,他是帶着靈性而來的,要讓他靈性不滅,就要遵循自然法則,不能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

培養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這八個字。前四個字是培養者應有的心理基礎,看不見卻非常重要,決定行爲的大方向;後四個字是具體做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實現:

第一,不要把“養成好習慣”這句話掛在口頭上,不要在細節上和孩子糾纏。

“養成”必須是件自然發生的事,許多好習慣往往不容易總結,甚至不會被意識到。家長在這方面不需要太有作爲,對孩子體恤些、寬容些、信任些,允許他做得不好,不過分指導和控制,讓他有機會慢慢練習和調整自己。一個孩子能健康自然地發展,他其實就是在養成好習慣。他越是意識不到自己在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越是自然地生髮在他身上,成爲他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像盧梭說的那樣:兒童應該自由成長,對他們來說,最好的習慣就是沒有習慣。

第二,家長要從孩子所有的壞習慣中看到自己的壞習慣,然後加以改善。

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書中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他母親三番五次地喊他回家,但他沒有什麼反應。別人問他是否聽到了母親的喊聲,他鄭重其事地回答說:“啊,聽到了,可是她並沒有拼命地喊我啊!”由此可見,如果家長自己用有問題的習慣對待孩子,兒童也只能發展出有問題的習慣。幾乎所有行動慢吞吞的孩子背後,都有個心急火燎、動作麻利的家長;所有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後,都有個喜歡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裏餵飯的家長;所有不自覺學習的孩子背後,都有個對作業和分數過分計較的家長……如果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沒有壞習慣。

第三,欲強化某個好習慣,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絕批評和責罰。

兒童特別容易受到暗示,也珍惜成人的讚美,他從中體會到好習慣的樂趣,好習慣就開始成爲他真正的一部分了。還比如前面提到的馬虎問題,當孩子出現馬虎時,給予寬容和理解,一笑了之,什麼也不說,或最多簡單地提醒一句,讓他以後細心一些。當孩子表現認真細緻時,表達出你的喜悅和欣賞;只有孩子內心沒有壓力,輕鬆面對學業,不爲自己作業或考試中的小過失感到羞愧和恐懼,不爲成績的優劣患得患失,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上,他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產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而凡主動學習的過程,都是一個人克服低級錯誤、使思維和動作精細化和準確化的過程,失誤才能轉化爲正面經驗,精準度才能慢慢提高,馬虎纔會越來越少。

總之,不要讓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讓他體會到成就感和榮譽感。好情緒中,事情纔會往良性循環的方向走,壞情緒只能讓事情陷入惡性循環。用令孩子不快的壞方法來清除壞習慣,幾乎都會失敗,會製造出更大的壞習慣。

如果孩子在學習或玩耍方面已形成了一種壞習慣,矯正的方法除了上面幾種,最重要的是耐心等待。

時常聽到有家長說,我以前做得不好,讓孩子形成一個壞習慣,可現在如果我不管,他會變得更差。確實,如果孩子已養成一個壞習慣,家長如果不再管,事情似乎一下進入了更糟糕的狀態。其實這是孩子在開始調整自己的心理秩序,他要去收拾這個爛攤子,只能讓情況暫時變得更亂些。

正像我們的屋子,如果開始爲了表面的整齊,胡亂往櫃子裏塞東西,整齊的表面下其實是個爛攤子。到需要整理時,就得把櫃子裏的東西都拿出來堆在牀上、椅子上和地上,家裏顯得更亂了。只要不焦躁,一點點去做,經過一段時間的整理歸類,屋子終會變得內外井然有序。收拾好一間屋只需要幾小時,最多幾天,而孩子心理秩序的調整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幾個月,甚至幾年、十幾年。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壞毛病也是病,必須假以時日慢慢修復。家長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認識,用“忍耐”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的調整,很可能忍不了幾天就又要去嘮叨或管控孩子,那麼孩子的自我調整會立即中止,心態會陷入更差的地步,甚至會完全失去自我調整的力量。只有用不焦慮不蔑視的心態全然接納,把信任還給孩子,他纔會慢慢獲得改善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誰能把眼光放到10年、20年後,誰纔是教育的勝出者。

第四,家長要有始終統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樣,多身教,少言傳。

在培養孩子好習慣上,家長最有作爲的辦法是做個好示範,一直堅持,並且從不爲此和孩子發生衝突。

以杜絕垃圾食品爲例,有的家長自己不會給孩子買市場上售賣的垃圾食品,但遇到別人熱情地給孩子遞來的油炸、膨化或染色食品時,往往因爲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拒絕,就讓孩子接受了。有的是一家人自己意見不統一,奶奶給買了垃圾食品,媽媽不讓吃,奶奶又背後偷偷給孩子吃。還有家長既往家裏買垃圾食品,又不讓孩子多吃,或自己吃而不讓孩子吃。這些分裂行爲都會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更有可能激起他對垃圾食品的興趣。

我有一位朋友做得非常好,她認爲一個人的口味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認真給孩子料理一日三餐,從不把垃圾食品帶回家,也從不讓孩子吃外面的東西。她平時爲人隨和,但遇到有人往她孩子手上遞這些東西時,卻一概拒絕,哪怕得罪人也不肯通融一次。爲了避免孩子看到這些小食品而眼紅,她對孩子說,這些東西既沒營養又有害,咱們看都不看它一眼!說這話時,口氣裏表示出很同情那些亂吃東西的人,讓孩子覺得吃那些東西真是不幸。所以她的孩子後來再遇到有人給遞上小食品時,不但不要,甚至眼睛都閉上了。

這位家長還做得非常好的一點是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她從孩子能和她一起運動時,就堅持天天帶孩子跑步或打球,遇到颳風下雨天,她會在家裏把餐桌搬到相對寬敞的客廳,和孩子打乒乓球。這位家長和她丈夫個子都比較矮,但她的孩子卻長得高高大大,結實勻稱。這應該和她一直用統一的言行、良好的榜樣來培養孩子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有關。

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表達關愛的方式,首先應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親密的關係都必須建立在兩者各自獨立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在習慣的養成上取得進步,在生命與生命之間達成和諧。

如果我們站在江邊只是爲了等一隻船的到來,體會的往往是“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如果沏一壺茶搖一柄蒲扇,坐在江邊欣賞那波光粼粼,看到的就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美景。“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大法,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高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