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沒關係”這三個字對孩子的影響

“沒關係”這三個字對孩子的影響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家長的什麼話不能對孩子說?“沒關係”家長經常在什麼情況下會說出口?下面我們來看“沒關係”這三個字,對孩子的行爲模式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小編身邊有一個閨蜜,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

我女兒幼兒園同班的一個小男孩,最近總喜歡揪我們的小辮子,已經跟老師反映過好幾次了,老師也刻意拉開了他倆之間的距離,可是那個小男孩一逮到機會還是老招惹我女兒,搞得她現在都不想上幼兒園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如果是換作其他人,小編很可能只是隨便打趣兩句就得了。但作爲最瞭解她的朋友,她的女兒會有如今這種遭遇,小編絲毫不會感到奇怪。

小編這位閨蜜是典型的溫柔隨和好說話,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裏,吃點小虧是家常便飯,即便偶爾被冒犯,也不好意思薄人家的面子。她的這種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被她的女兒“貫徹”得那叫一個透徹。

這個喜歡揪她女兒辮子的小男孩,小編是早有耳聞的,而且也親眼見識過這位小英雄的“壯舉”。其實,起初這件事並沒讓她這麼不勝其煩,兩個小朋友之間的相處也算和諧,只是後來,按照閨蜜的說法,“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小男孩就總是來招惹我們”。

閨蜜的這頓牢騷,引得小編也開始反思自己和周遭的人事了。曾幾何時,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或者見到類似的場景呢?“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鬧,可是我家的寶寶卻總是成爲那個吃虧或被欺負的對象呢?”

大約在9-10月齡時,寶寶就已經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了,而隨着孩子的行動能力發展,隨着接觸的人羣增加,這個小小的社交圈也開始以屬於孩子自己的進度進行擴張。同時,同伴關係和人際關係的問題就應運而生了。

在孩子和同伴相處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就是肢體衝突或言語衝突,而在處理這類矛盾時,家長所採取的態度或措施,將對孩子將來處理同伴關係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是埋下很深的隱患。

基於某些理由,多數家長在處理這類問題時,通常會誘導孩子說“沒關係”,其中不乏某些家長,甚至會無視自家孩子的心理訴求,只爲求得暫時的“表面和諧”,就像小編的閨蜜一樣。

那麼,問題就產生了:家長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那些習慣於在孩子“吃虧”時引導孩子寬容的家長,對他未來的人生究竟會造成多大影響呢?

首先,我們來看“沒關係”這三個字,對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正如小編閨蜜的女兒一樣,每當被小朋友揪辮子後,即便心裏不高興,也會聽媽媽的話,原諒對方的所作所爲,久而久之,對方覺得她“好欺負”或者意識到“即便惹惱她也不必付出代價”,那麼對方自然更願意“欺負”她或者和她進行“不平等的互動”。

“沒關係”這三個字對孩子的影響

從這個例子中不難看出,簡簡單單的三個字“沒關係”,會造成一個十分消極的影響,那就是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形成走向極端——過度容忍,內向懦弱。

家長或許以爲,孩子之間的玩鬧不是大事,過去也就過去了,於是隨便應一聲“沒關係”,或者引導孩子自己說出“沒關係”。可是,家長卻沒有想過,孩子對“沒關係”這三個字很有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解讀:

媽媽說沒關係,哦,原來這種事不重要,以後可以不用告訴媽媽。

如果孩子最終是這樣理解問題的,那麼,在未來的日子裏,當他/她的切身利益真的遭受損害時,家長可能自始至終都不得而知,而起因就是你無意識地忽略孩子的心理訴求。

我被欺負了,爸爸媽媽都說沒關係,還反過來指責我,哼,以後再也不告訴你們了。

孩子告知家長自己的訴求時,如果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情感支持,那麼慢慢地,孩子會習慣於向你隱匿、隱藏自己的訴求或心理落差,長此以往,一方面可能導致孩子轉而尋求其他的替代方式(躲起來傷心、破壞器物等),而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孩子內向、性情孤僻。

當然,家長對孩子被欺負時無所謂的態度,還有可能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行爲暗示,讓他以爲“沒關係”三個字就是“暴行的通行證”:“既然其他小朋友這樣對我時都沒關係,那麼,我這樣對他們又有什麼關係呢?”久而久之,孩子也可能會朝着性格形成的另一個極端發展——焦躁易怒,惹是生非。

可想而知,無論孩子形成哪種極端性格,對他的成長都是有害無益的。

其次,我們來看“沒關係”這三個字,對孩子的行爲模式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觀點,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培養一些自己特殊的準則或判別機制,以指導自己的行爲和對不同環境的反映。

當兒童年幼時,這些準則或機制只會有輕微的顯現跡象;但經過多年訓練以後,兒童的行爲模式漸漸變得固定,他不再根據客觀來作出反應,而是受制於對之前過去經歷的無意識解讀。

如果他沒有正確地解讀一些特殊情況和困難,或者錯誤地理解自己處理這些困難的能力,那麼,這種錯誤將會決定他的行爲模式,而且直到這個原始的、孩童時期的錯誤被糾正之前,幾乎沒有邏輯或常識可以改變他的這種行爲模式。

換言之,如果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反覆強調某些狀況或問題“沒關係”、“沒什麼大不了的”,那麼,這種意識的灌輸會使孩子在處理同類事物時的行爲模式過早固化,從而最終導致孩子走向“軟柿子”、“好欺負”、“校園霸凌”的惡劣境地。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就像一張白紙,處於學習階段,缺乏辨別能力,所以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對孩子的心理、性格以及行爲模式所產生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

因此,小編建議家長在面對孩子時,務必要表現出鮮明的是非觀,對那些明顯損害孩子自身利益的行爲,別再輕易說出“沒關係”,而是要明確教給孩子如何處理類似的狀況以及正確保護自己的方法。

小編提醒

告訴孩子,他應該怎麼保護自己

1 在明確自身利益受損的前提下,大聲警告對方“打人是不對的”、“不許打人”;

2 如果對方繼續冒犯,告誡對方“你再打我,我就還手了”;

3 不鼓勵孩子以暴制暴,除非它是解決衝突的唯一有效方法;

4 必要時,尋求大人的幫助,包括對方的家長;

5 不要在錯誤的人身上浪費友誼,世界那麼大,人也特別多,何妨換個對象交朋友;

6 鼓勵孩子勇敢面對類似的小麻煩,而不是允許他躲在家長的身後;

7 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長無妨給些空間讓孩子自己琢磨出一些解決衝突的技巧,比如,有些小朋友就很擅長“利益交換”,可能一包小零食或者一個小玩意,就能輕鬆化解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