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爲什麼我和孩子說話,他總是不理我?

爲什麼我和孩子說話,他總是不理我?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我和孩子說話,他總是不理我?孩子不喜歡跟父母說話,這是爲什麼呢?有媽媽問:“爲什麼我家孩子總是不搭理我?每次喊他也不會第一時間應我,總要等到我煩躁發火了,他纔會過來。有時候他做錯事情,我和他講道理,他人在我面前,但是好像魂都飛走了,完全沒有聽進去的樣子。”

這樣的提問其實並不少見,通常遇到這類問題,我會首先篩查排除一下孩子是否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我也發現,排除了這類特殊情況,我們日常養育方式可能會從幾個方面產生影響,我們逐一來看一下,大家可以對照排查。

第一種情況

注意競爭VS 選擇注意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需要在很多信息中選擇性注意我們當下最需要的或者最感興趣的,也通常只能集中注意力到某一件具體的事情下,忽略其他的事物。

如果媽媽喊孩子的時候,他正在注意一件他特別感興趣的事情,比如有時候孩子正在看動畫片或者正在拼lego,媽媽這個時候的喊聲有可能不足以讓他的注意力轉移。

建議

我更建議家長在喊孩子之前先看看他在幹啥。如果孩子正在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情,不是緊急的事情就稍等一下;如果是緊急的事情,建議走到孩子跟前,請他暫停一下,然後我們再彎下腰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說,不要“隔空喊話”。

第二種情況

孩子眼中“完全沒有理由”的呼喚

有些媽媽既要照顧孩子又要料理家務,在料理家務的時候牽掛着孩子,就時不時喊一聲,聽到迴應就覺得比較安心。

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越頻繁,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一個印象:媽媽喊我也沒啥事情,無關緊要,既不是要和我說什麼,也不是要我做什麼。於是,他們會越來越懶於迴應。

爲什麼我和孩子說話,他總是不理我?

這也是我們在孤獨症兒童訓練中經常要提醒家長的,在練習“呼名迴應”的時候,每次喊名字,孩子回頭或者應聲以後,一定要給予強化(社交、物質等),而不要只是喊了以後看孩子迴應了就什麼後續都沒有了。

而且,我也不建議家長讓孩子獨自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玩耍,尤其是幼兒,很多意外事故的發生都是因爲父母沒有及時察覺危險。

建議

我的建議是:自己帶娃在家不要和家務較勁,能省掉最好,省不掉的儘可能簡化。不要追求孩子衣服必須手洗,不要追求家裏井井有條一塵不染。

我和先生能實現兩個人一邊工作一邊獨自帶兩個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藉助各種工具:洗碗機、烘乾機、吸地機器人、拖地機器人……,這些工具會讓生活美好很多,這些花費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

此外,趁着娃睡覺,把必須做的趕緊做掉,或者把重要工序先完成。比如,要做輔食,洗切剁的程序可以頭天晚上有家人幫忙的時候完成,放進冰箱,第二天中午真正做的時候就很節省時間。

實在是有些事情無法不做,建議讓孩子儘可能在自己視線範圍內。在廚房門外的地方放張遊戲墊或者柵欄遊戲區,如果孩子需要,媽媽可以一邊幹活一邊和孩子對話。

大的孩子如果自己玩玩具或者看繪本,要麼可以讓他們在我們視野範圍內,要麼在我們時不時探頭看看就能看到的地方。

第三種情況

父母是否要積極迴應孩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出的榜樣就是這樣的。有些家長經常會因爲自己忙於某些事情,不能及時迴應孩子。

比如,有些家長躺在沙發上刷手機,孩子和家長說話,家長要麼完全沒有反應,要麼只是“嗯嗯嗯”頭也不擡;也有些家長忙着手頭的工作,孩子在旁邊喊了很多遍都沒有反應,一定要等到孩子大叫纔會不耐煩回頭。

這樣的我們其實沒有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孩子:別人說話的時候,應該暫停手頭的事情去認真傾聽和迴應。相反,我們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別人說話我高興就聽,不高興可以不理。

有家長可能會問:“可是我有時候真的是有緊急的工作要馬上處理呀,難道一定要放下工作什麼都不顧?”或者,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和朋友正在聊天,孩子一直不停打擾,我不可能每次都順着他呀!”

確實是這樣的,真實的生活永遠不可能在每個地方都完美,孩子也需要知道不是每個人整個宇宙都要圍繞着他轉,他有些時候需要等候,需要暫時抑制一下自己的需求。

建議

我對具體操作的建議:

1. 儘量不把工作帶回家,因爲其實工作的父母每天陪孩子的時間也就晚上孩子睡覺前的那幾個小時。

2. 真的有需要緊急加班處理的問題出現,和孩子提前說清楚情況:“媽媽現在要去處理一件重要的工作,大概需要10分鐘。你可以自己先在這裏看一會兒書或者玩一會兒玩具嗎?這個鬧鐘響了,媽媽要是沒有出來,你就來提醒媽媽,可以嗎?”

平時和孩子溝通好:當媽媽和別人正在說話,但是他有事情想和媽媽說,請他稍等一下,等媽媽和別人說話中間停下來的時候再說,也可以和孩子商量他等待的時候可以玩什麼玩具,或者看什麼繪本。

此外,和孩子商量兩個特殊暗號,一個暗號是媽媽還沒有說完的時候,孩子如果過來和媽媽說話,媽媽把一個手指頭放在嘴脣邊,就是告訴孩子“媽媽和阿姨還沒有說完,要再等一下”。

另一個暗號是:如果孩子有很着急的事情,必須要馬上和媽媽說,孩子可以過來握住媽媽的手腕,意思是“媽媽,我真的有緊急的事情,現在就要和你說”。媽媽如果接收到這個信號,就應該中斷談話,馬上回應孩子。

第四種情況

親子關係是基礎,聆聽尊重感受是橋樑

不止一位家長提到:和孩子講道理,孩子確實站那裏一動不動,但是根本不聽,“走神都走到俄羅斯了”。

我也曾經看到一些家長在諮詢中發給我“和孩子談心的視頻”,整個“談心”過程要麼是“你以後不許……,不許……,不許……,否則就……”,要麼是苦口婆心長篇大論的講道理,要麼是指着孩子鼻子大罵。

爲什麼我和孩子說話,他總是不理我? 第2張

我明白,其實相比於動不動就把孩子抓過來打一頓的家長來說,那些試圖和孩子講道理的家長已經是儘可能注意和孩子溝通了。只可惜的是,如果這種溝通總是單向灌輸規則和道理,沒有感受的聆聽和理解,往往會讓孩子想要逃離。身體逃不掉怎麼辦呢?那就關上耳朵,注意力逃離吧。

建議

我的建議:解決問題之前,先解決情緒。當我們自己處在情緒中,或者孩子處在激烈的情緒中,其實彼此都很難聽進去對方的想法和需求。在試圖給孩子講道理豎規則前,不妨先從陪伴、傾聽開始,瞭解孩子的需求,傾聽他做一些事情時的感受。

同樣,在後面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交流我們的感受。這是建議用“我”信息,儘量少用“你信息”。比如,與其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是對媽媽的不尊重”;還不如說“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心理很難受”。

當孩子覺得和父母一起溝通的時候,他可以自己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被批判和“戴帽子”,他們纔會更願意和父母溝通。

總之,對話和互動是雙向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不那麼順暢,或者在這個過程很難繼續,我們有時候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孩子那邊,認爲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我更建議家長不妨跳出來,將親子對作爲一個整體來看看之前的互動模式是不是有哪些地方需要做一些調整。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