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長應該怎麼有效的和孩子溝通?

家長應該怎麼有效的和孩子溝通?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促進人們情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聊天了,對孩子也一樣,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有效的進行溝通,那麼作爲家長怎麼有效推進和孩子的聊天呢?一起來看看吧!

家長應該怎麼有效的和孩子溝通?

都說溝通是最有效的橋樑,是增近親子間情感的最佳方法,但是很多家長卻在這一方面吃了虧,每次想和孩子認真溝通一番,但最後都以失敗收尾,甚至是“兩敗俱傷”,家長與孩子的心情都被影響到,針對此,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溝通失效?

1、心理學上,有一個形容人的心理狀態的詞語,叫做“自我狀態”,而這一情況最容易出現在溝通過程中,尤其是單向輸出過程,例如當家長對孩子最近的學習或是行爲上有較多的不滿時,他們就會決定與孩子細細溝通,說是溝通。

但在孩子看來,其實就是變相的教育,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陷入“自我狀態”,也就是隱形逃避,表面上看,他們好像在認真地聽父母說話,也彷彿若有所思、在悔改的狀態。但其實腦袋裏已經開啓了逃避機制,這時父母說的話,孩子已經完全聽不進去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家長的單向輸出受到了阻力作用,其中包括:自居、好爲人師、先入爲主、猜測、過濾、心不在焉、剛愎自用、爭辯、轉移話題、息事寧人等這些因素,這些阻力因素無不在表明着家長的狀態。

不得不承認,很多家長試圖和孩子溝通時,一直保持着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家長形象,更是會憑藉着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家長權威,間接告訴孩子:我就是標準的制定者,你應該要聽我的!試問,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接受這幅標準者自居的模樣嗎?

溝通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溝通漏斗”,大致有這幾層:我所知道的100%、我所想的90%、我所說的70%、他所想聽的60%、他聽到的50%、他所能理解的40%、他所接受的30%、他所行動的10%~30%。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老陳去人事部找老張。

老陳:“你好,我找老張”

人事工作人員:“他已經不在人事了。”

老陳:“什麼時候離開(人世)的,我怎麼沒聽說?”

人事工作人員:“前兩週。”

老陳:“都沒送他一程。”

人事工作人員:“沒事,你下去就能找到他了。”

老陳:“你可真會開玩笑。”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話,但相信大家也能明顯地感受到,老陳與人事工作人員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這也是溝通過程中受到了阻力(先入爲主、過濾因素)影響。

而從這一例子中,大家也就應該能清楚,你們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溝通漏斗”有多明顯,再加上孩子的理解能力遠遠比我們所要了解得還要低,這更加會導致溝通上的失效。

2、多數家長也都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是溝通,就應當是雙向的,而不是家長一個人的獨角戲,更不是單向輸出模式。家長們都只着重表達自己的意見,卻忘了溝通最關鍵的要事是傾聽。

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輸出,孩子必定會對信息產生麻木,也就是上述提到的“自我狀態”。這一狀態下,孩子自然心不在焉,更不能對家長所釋放出的信息產生共鳴。

這也意味着,如果想要溝通有效推進,一定要避免孩子陷入“自我狀態”。而避免這一情況的最有效辦法便是讓孩子參與,家長也要適當地輸出意見,但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狀態來進行調整輸出內容與量的多少,如觀察他們的小動作、神情。

當孩子眉頭時不時微皺、眼神呆滯、觀望四周或是擺弄手指、抓耳撓腮等等,這些都可能是孩子厭膩當前話題的肢體信號,而且他們的這些行爲屬於無意識狀態,是情緒敏感期裏身體的一種主動逃避機制。

根據這些情況,家長就可以猜測哪些話題是孩子所厭惡的,是不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來讓孩子理解等,不斷地琢磨聊天方式也是推進有效聊天的一種方式。

當然,整個過程中,家長也要清楚自己是帶着什麼樣的目的在和孩子溝通,家長不僅需要注意孩子的狀態,更要注意自己的狀態,部分家長看到孩子的心不在焉或是其他表現,情緒一激動,完全忘了自己溝通的初衷,猛地對孩子進行一頓批評,但事後又發覺自己的行爲不合適,卻又不好意思低頭向孩子道歉。

爲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家長一定要保證理智,最好的辦法便是換位思考,多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有什麼樣的舉動與反應,或許這樣你就能理解孩子了。

3、家長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還會出現一種情形,孩子不斷爭辯或是一直想要轉移話題,這些也會阻礙溝通的順利進行。針對此,家長則需要耐心引導孩子,不論是爭辯還是轉移話題,至少表明孩子是有想法的,並不是木訥地接受父母的意見。

針對這類孩子,家長強有力的說服纔是關鍵,但要記住,強有力是一回事,家長權威是另一回事,家長不能借助家長權威來試圖說服、壓制孩子,這隻會讓孩子更反感。

溝通的最有效推進,莫過於保證“傾聽”與“得到迴應的輸出”這兩大關鍵因素順利推進。若真要想比較個高低,前者自然是重中之重,因爲它能夠幫助我們充分了解孩子,只有在掌握的基礎上,才能決定下一個溝通話題。

當然,“得到迴應的輸出”也很關鍵,盲目或是無效的輸出,得不到孩子的迴應,家長自然也就沒辦法達到最初的溝通目的,所以家長應當在傾聽的基礎上,決定有效的輸出,在有效輸出得到迴應以後,家長再根據此來推進溝通。

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想要改變與孩子的溝通狀況,上述所論均是重點,溝通是門大學問,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順利推進。記住雙向原則,排出傾聽阻力,只有這樣,你才能撥開濃霧擁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