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熊孩子、乖孩子、倔小孩,家長該怎麼溝通?

熊孩子、乖孩子、倔小孩,家長該怎麼溝通?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工作中,我遇到很多愁眉苦臉的家長,他們或爲某個具體的育兒問題煩惱,或根本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對話。

與孩子溝通,目前已經有許多可以借鑑的公式,但因爲孩子的個性迥異,身處的問題情境有差異,父母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和應對策略。

如何因材施教,對症下藥,這就是本文欲探討的問題。

倔小孩:溝通要先“順毛”

小明是個性很強的小孩,家裏來了客人,奶奶讓他去樓下買點水果上來,他頭也不擡地拒絕了。爸爸覺得小明既不幫着做事,又不尊重奶奶,不禁提高了嗓門:“你去不去?”

小明脖子一梗:“我說了我不去!”家裏的一場暴風驟雨隨之而來。

倔小孩一般都比較有主見,看待問題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做事的時候希望有掌控感,這都是該類型小孩的優勢部分。個性是把雙刃劍,倔小孩在社會交往中,容易固執己見,處理問題的方式也較單一。

同倔強的孩子溝通的重點在於:共同討論,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如何有效溝通

爸爸(溫和地):現在家裏忙,奶奶希望你去幫忙買水果,爲什麼你不想去啊?

(先解釋爲什麼想讓孩子幫忙,然後表達願意傾聽孩子不去的理由。)

小明:我正在畫仙人掌,就差幾根刺就畫好了。

(孩子沒有被指責,配合地說清了自己的理由。)

爸爸:嗯,原來如此,是要畫好呢。那奶奶需要人去幫忙怎麼辦呢?

(肯定了孩子的理由,表示理解,同時用問題引發孩子的思考。)

小明(想了一下):爸爸,要麼你現在去買,要麼等我畫好了,我再去。

(感覺到爸爸的信任,孩子開始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

爸爸:真不錯,你有兩個主意。可是我現在要整理書房,要麼一會兒你畫完再去吧。不過,現在要怎麼和奶奶說呢?她看起來很着急。

(沒有強行要求孩子必須對奶奶有所交代,而是進一步用問題來引發孩子思考。)

小明停下了畫筆,跑到奶奶面前:奶奶,我畫好畫就去買水果,你不要着急哦!

(在沒有控制和命令的溝通中,一個合作體貼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熊孩子、乖孩子、倔小孩,家長該怎麼溝通?

熊孩子

提前劃好底線

媽媽很不喜歡帶皮皮去別人家玩,因爲皮皮實在是一刻不停,像個猴子似得上躥下跳,鑽來鑽去。

這不,他剛剛打翻了阿姨的粉盒,又開始在地板上打滾了,媽媽連喊帶罵,皮皮充耳不聞。

要怎麼與讓主人和客人都很尷尬的“熊孩子”溝通呢?

熊孩子通常極具活力,充滿了探索世界的冒險精神。這些孩子比其他人更大膽,但有時也更沒有分寸感。當他們的探險受到阻礙,譬如說受到媽媽的呵斥和管束,熊孩子們又帶着極大的勇氣去挑戰權威,繼續我行我素。

和熊孩子溝通,要欣賞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讓他擁有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同時提前制定好必要的底線,例如公共場合玩耍要保證人身安全,做客時哪些事情能做等,限定要簡單明瞭,易於操作。

如何有效溝通

媽媽:皮皮,我們要去阿姨家玩啦,你都要玩什麼呀?

(良好的談話氛圍,爲引入規範做好鋪墊。)

皮皮:我要在地板上打滾,和娜娜姐姐玩氣球,還有,帶着跳繩吧,我要在她們家跳繩。

(多有精氣神的孩子啊,對未來有豐富和快樂的期待。)

媽媽:這麼多啊!我覺得我要和你討論一下了,行啊?

(沒有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邀請孩子加入討論。)

皮皮:行啊,討論什麼呢?

(“熊孩子”一旦能安靜思考,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媽媽:她們家在10樓,我們跳繩的話,9樓的人會有什麼感覺?

(提示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爲對他人的影響。)

皮皮:會覺得吵嗎?啊,那怎麼辦?我想跳繩啊!

(比起媽媽的嘮叨,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考更能開啓孩子的心智。)

媽媽:對,會吵,所以在樓上跳繩不合適,那怎麼辦呢?

(沒有着急出謀劃策,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皮皮(下定決心般):那我就在樓下跳好了再上去。

(孩子自己做出決定,有一種自豪和力量感。)

媽媽:太好啦,這真是個好辦法!

(及時肯定孩子的思考和努力,在提問中完成了行爲規範的建立。)

熊孩子、乖孩子、倔小孩,家長該怎麼溝通? 第2張

乖孩子

多觀察,常鼓勵

提到乖孩子,尤其是別人家的乖孩子,家長們都是又喜歡又羨慕。

麗麗從小就很懂事,很少反駁大人,在學校里人緣也不錯。

我們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常常會比較心疼乖小孩。

一般說來,乖小孩的合作性都不錯,能夠常常考慮別人的心情。與此同時,個性趨於內斂的乖小孩,容易爲了息事寧人或保持關係而壓抑自己的感受,甚至有時候放棄思考和解決問題。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在平日裏要多觀察孩子的狀態,通過孩子的表現來了解他的感受和心情,鼓勵孩子主動表達,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熱情。

如何有效溝通

(麗麗悶聲不響地走近房間,放下書包,坐在牀邊發呆。)

媽媽(關切地坐在麗麗旁邊):怎麼了?不開心嗎?

(主動詢問,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

麗麗:沒什麼大不了的,媽媽。

(孩子一方面不想給媽媽添麻煩,另一方面持續習慣的行爲模式。)

媽媽:哦?沒有什麼大不了?媽媽也願意聽聽。

(重複孩子的表達,繼續傳遞媽媽的理解和愛。)

麗麗(開始哭):我和飛飛說好了,週末到家裏玩的。

(孩子一邊釋放情緒,一邊說,不要着急打斷孩子。)

麗麗:她今天和我說那天要去上海了。

媽媽(用胳膊攬着麗麗--給出無聲的支持):啊?去上海了?

麗麗:是啊是啊,怎麼這樣,說好了還要變卦。

媽媽:她說好了還要變卦,你是什麼感受?

(鼓勵孩子用語言來描述心情。)

麗麗:難過、生氣,她太不夠朋友了。

(孩子能夠清晰自己的需要,非常重要。)

過了一會,麗麗平靜下來。

媽媽:這件事你打算怎麼處理啊?裝沒發生,不和她玩了?還是告訴她下次要提早告訴你?

(父母給孩子指導和建議的時候,可以多給幾個選項,以便孩子展開思考。如果時間充足,並且孩子年紀夠大,只用提問法就好,也許孩子要想很久,或者方案不完善,但這有利於提升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麗麗(很乾脆地):讓她下次提早告訴我,要不然就絕交。

(乖小孩也有了自己主見,可喜可賀。)

更多時候,父母只在遇到現實的問題,需要對孩子進行管教時纔想到溝通。

其實,如果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對孩子的觀察和傾聽,及時與孩子進行互動,更容易夯實溝通的基礎,那麼,遇到問題時,就能與孩子更好地交流。

熊孩子、乖孩子、倔小孩,家長該怎麼溝通? 第3張

有質量的陪伴

陪伴孩子,一方面可以讓父母更好地觀察和了解孩子,從動態的變化,而不是通過某件事判斷,能更準確地發現問題的緩急。

另一方面,陪伴會促進親子的親密程度,毋庸置疑,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效溝通的保證。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父子關係融洽,爸爸因某事打了兒子,兒子會因此反思自己到底哪裏做得不對,惹爸爸發這麼大火。但如果父子聯結薄弱,一個巴掌就能扇出仇恨,反倒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當代的父母常常比較忙碌,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在每次陪伴的時候,放下手機,認真專注地和孩子待在一起,享受親子時光的快樂。有質量地陪伴,就好像是和孩子進行有聲和無言的交流,對孩子身心的滋養非常重要。

熊孩子、乖孩子、倔小孩,家長該怎麼溝通? 第4張

三觀輸出

潤物細無聲

我給企業員工上溝通課程時,他們會認真挑選,並請我講解某個具體的溝通模式,這麼做很有效果,員工彼此間的溝通變得順暢了許多,因此他們覺得,自己挑的那個溝通模式果然最適合。

其實,不論選了哪種溝通模式,都會產生良好的作用,因爲當大家統一接受了一種理念和方法後,交流時就容易理解對方的表達,也能說出對方接收得到的話,簡而言之,大家有了“同頻”的發送器和接收器,共鳴就變得非常自然,溝通自然沒有障礙了。

所以,父母們要留神自己對周遭的看法和爲人處世的哲學,在點滴中,孩子們就會被我們影響,共同的觀念形成良好溝通的基礎。

“做給孩子看”先於“說給孩子聽”,如果父母所傳遞的觀點和理念與言行不符,就更容易被孩子懷疑和抗拒。

熊孩子、乖孩子、倔小孩,家長該怎麼溝通? 第5張

信任孩子

不急不躁

孩子在各個的成長階段遇到的問題是不同的。

很喜歡一則小故事,一位母親養育了四個孩子,煩惱時,她找自己的,養過留個孩子的母親求安慰,母親說:那只是一個階段罷了,孩子終會“長大”的。

我們都經歷過“小時候”,也都做過許多錯誤的決定,在艱難的成長中,慢慢地學會與人溝通,懂得自制、忍讓,承擔責任。孩子也是一樣。當孩子掙扎、停滯不前時,我們要依然滿懷信心。

爲人父母,擁有不急不躁的心態,接納孩子的現狀,同時對孩子的未來持有樂觀的期待,這必將讓養育孩子成爲人生寶貴而美好的體驗。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