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8歲前要求孩子“安靜乖巧”,對孩子成長影響?

8歲前要求孩子“安靜乖巧”,對孩子成長影響?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你卻要求孩子安靜,這樣對孩子的童年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8歲前要求孩子“安靜乖巧”,這樣好嗎?

案例概況:家有“店小二”

男孩豆豆今年5歲。1歲半的時候,父母因爲工作繁忙,將他交給爺爺奶奶照顧。知識份子的兩位老人爲了避免犯“隔代養育溺愛過度”,兩位老人給孫子可是定下了不少的規矩——吃飯不可以浪費,不能把飯菜吃到外面;飲食起居要遵守“食不言寢不語”……在爺爺奶奶奶的管教下,豆豆成爲了多數大人和老師口中的“好孩子”、“安靜乖巧”、“懂禮”,卻略顯 “靦腆內向”。

四歲時,父母把豆豆和爺爺奶奶一起接到了新家。生活在一起後,媽媽開始發現豆豆有時表現出的謹小慎微、隱忍內疚與年齡非常不符,如:一次夫妻倆爲了孩子上興趣班的事,爭執了幾句,結果豆豆爲此幾天都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平時生活中,每每遇到傷心事想哭,只要爺爺一句“男孩子不要哭,有話好好說!”,豆豆就會硬將淚水含在眼眶裏;在公共場合跟小夥伴追趕打鬧,說話聲音大了,只要奶奶一個眼神,下一秒豆豆就如被霜打過的茄子一般沒了勁頭。

面對這麼一個“乖”孩子,媽媽可謂是既欣慰又心酸,希望他有時候能大哭大鬧一回,可以任性一點,而不是整天留意着大人的神色行事。才5歲的年紀,叫人覺得像個“店小二”,察言觀色地穿梭在一羣大人中。

留一些“任性”給孩子

媽媽感覺到了孩子習慣性討好大人後心酸,卻並不真正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因爲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奔的是“讓孩子更好”,而且表達方式溫和耐心。可就是這種看似有情有理的教育方式,偏偏培養出了大批“討好型的孩子”!

真正的問題,出在隨波逐流的思維模式,以及用成人標準來衡量和培養孩子的方式上。要知道大人們標準下的“好孩子”,可不等於“身心健康”。另外,本身具有“討好型人格”的父母,也是造就下一代“店小二”孩子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家有“討好型”寶貝,爸爸媽媽應該從哪些方面檢討自己的教育方式,改變家裏的氣氛呢?來看看你是否是這樣跟孩子相處的:

“討好型”家庭教育

潛意識中的教育理念,讓許多父母往往處在“討好型教育模式”中。例如:“你看這裏這麼多小朋友,誰讓大人抱着走了!?”這句看似是很講道理的教育,其實暗含的信息就是:別人的看法很重要。與此類同的說教有很多,“在學校要聽話認真學習,不然老師不喜歡你”、“見到人要打招呼,否則別人會覺得你不懂規矩”……

家長可以參照以上的模式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就在這樣教育着孩子。如果是,可以嘗試再與孩子溝通時,儘量以幫助孩子去體驗感受爲主,而不是以他人的感受爲標準。

8歲前要求孩子“安靜乖巧”,對孩子成長影響?

剋制、積壓情緒

不悲不喜本就不是凡人境界,更何況是孩子。面對孩子的負情緒,家長要做的不是消滅或阻止,而是幫助孩子表達、發泄出來,再予以安慰和體量。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的哭鬧行爲,家長要做的不是責罵、威脅和無視,而是陪伴在ta身邊,讓孩子把當下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如果孩子哭鬧的場所會影響他人,家長可以把孩子抱到人少一些、干擾小一些的地方,耐心陪在ta身邊。這時你不需要說“不要哭了”,如果一定要說點兒什麼,可以簡單告訴孩子,“你難過,哭吧!”多數情況,可以抱着孩子讓ta伏在你的肩上,輕拍或輕撫ta的背脊。

如果上面兩點全部說中,那就不奇怪爲什麼家裏會出個“店小二”了。那麼要讓孩子有一個好性格,做真實的自己,你應該營造什麼樣的家庭氛圍呢?

愛一定要“無條件”

8歲以前的孩子,ta的愛是“被愛”,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是自私,只是身心發展的必經階段。8歲以後,孩子纔可能會萌發“愛別人”的觀念,比如:親手製作一幅畫作送給媽媽,爲媽媽洗腳、捶背……這裏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在大人教育或周圍環境影響下,會先有這類行爲,但這還不是真正地“愛別人”的認識。作爲家長,特別是媽媽們,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一定要避免使自己的愛帶上條件。恰當的做法是應該儘量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表現好或不好,都不影響爸爸媽媽對ta的愛,然後再對孩子的行爲進行引導或糾正。

孩子們看似年齡小,但對大人們的情緒變化有極爲靈敏的反應。當家長情緒不佳或者對ta的關注不夠時,孩子就會表現出過分乖巧或調皮。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將自身的情緒波動與孩子行爲表現掛勾。比如:媽媽因爲工作不順心,情緒低落,回到家一身低氣壓,對着孩子也冷冷迴避,等到孩子討好的行爲出現後,情緒也平復了,纔開始搭理孩子。

表揚要有理有據

肯定孩子的話不能浮於表面,讚美孩子並不是沒營養、沒指向地亂誇。比如:孩子考了第三名,回家得意洋洋向你表功。過頭的肯定:“太棒了!要什麼獎勵?”,不痛不癢:“不錯,不要驕傲”;較有效的肯定:“第三名,不錯,你是做了什麼準備才考出了這樣的成績呢?”在這三種基調的家長肯定迴應中,最後一種是符合給予自信、迴避自大的效果表達。

最後,我想對爸爸媽媽們說,無論我們從小接受的是怎樣的教育,被要求怎樣表現;也無論我們爲了給孩子更好的一切,承受各種外界壓力,用微笑掩飾一切心緒,都請給孩子表達真實感受的空間,允許他們偶爾的“放肆”。畢竟,孩子,就是孩子。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