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六歲前,家長要捨得對他說“不”!

孩子六歲前,家長要捨得對他說“不”!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做家長的,不要捨不得對孩子說不,有時你的拒絕對孩子也是一種愛。孩子六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孩子3歲前,哭鬧反映出他身體上的痛苦,可是到了3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着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比如,想要買玩具,家長不給買,就哭。

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軟了,之前的規矩原則都只能拋到腦後,乖乖答應孩子的要求,於是,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

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

拒絕孩子,他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和委屈的小臉會一遍遍撕扯着家長的心;稍稍妥協,孩子高興,自己心裏也好受了,何樂不爲呢?

就這樣,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中,孩子不斷放任自己,從來聽不進道理,只懂得無節制滿足自己的慾望,最終成長爲一個自私、無賴的“巨嬰”。

孩子六歲前,家長要捨得對他說“不”!

六歲前說“不”,是一項重要的早期訓練

有些家長認爲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一點沒錯,孩子的成長需要“愛”。

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還包括給孩子立規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得不到滿足,最多不過撒潑打滾、哭鬧一番,還是離不了父母。

可是當他大了,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種極端行爲,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直接動手打父母,更讓人絕望。

孩子小時候,如果父母過度縱容、毫無原則滿足孩子要求,他會覺得父母的愛沒有限制。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只會在教育上越來越被動。

因此,孩子3-6歲間,當父母發現他的哭鬧伴隨着目的性時,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滿足。

這是對孩子的一項早期訓練和意志上的磨礪。

只有孩子從小明白行爲的邊界,明確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可以被滿足,才能漸漸懂得收斂慾望、剋制任性、規範自己的言行。

但是,如何對孩子說“不”,也是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孩子六歲前,家長要捨得對他說“不”! 第2張

讓孩子看到你的堅持而不是憤怒

很多人喜歡當“好好父母”:

“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就是了”

“算了,不過只有這次,下不爲例”

“行吧我真拿你沒轍,以後不能這樣”

“好好父母”的確好做,丟下一句不痛不癢的話,落得輕鬆。

不必面對孩子撒潑打諢的混亂局面,不用苦口婆心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想方設法平復孩子的情緒。

“暫時滿足孩子要求,下一次我嚴厲點就行了。”

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往往事與願違。

最初孩子學會對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這個時候,父母只要態度非常堅決,孩子就會逐漸放棄讓家長順從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家長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的任性行爲就得到了強化。

只要嚐到了一次甜頭,孩子就會抓住父母的弱點,繼續用任性執拗的方式讓父母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因此父母一定要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到不心疼、不妥協。

但是,堅持不等於憤怒,不是粗暴、打罵,父母情緒平和很重要,這是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基礎。

孩子六歲前,家長要捨得對他說“不”! 第3張

父母要控制情緒,正面說“不”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

天黑了還非要去小夥伴家玩,“不準去!”

感冒了還非要吃冰激凌,“不給!”

十點了還非要看電視,“不行!”

簡單粗暴地說“不”,容易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行爲本身的問題,還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

很多時候,採取正確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父母在對孩子說“不”時,情緒要平和、淡定;應該採取正面管教的方式,用“可以”代替“不行”,不要暴跳如雷或是冷嘲熱諷。

正面說“不”遵循的原則就是: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爲,弱化錯誤的行爲,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例如孩子非要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機,比起生氣地說“不準吃飯時候玩手機!”,不如告訴孩子“可以,吃完飯我會給你玩一會手機,現在我們先好好吃飯。”

家長在拒絕孩子要求時,不要情緒激動、言辭強硬,可以思維變通一下,直接告訴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

孩子六歲前,家長要捨得對他說“不”! 第4張

對孩子說“不”,要耐心解釋清楚原因

紐約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爲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而且當孩子被拒絕時,常常會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爲什麼總是不同意,我恨他們”······

失落、沮喪、怨恨,等等負面情緒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爲爲什麼被阻止,還會反覆出現類似的行爲。

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要尊重和關注孩子的感受,通過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話語,告訴他爸爸媽媽爲什麼會說“不”。

很多家長會覺得,跟孩子講道理實在是徒勞之舉。

其實不然,這些道理會不自覺地帶動孩子思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主觀認知,最終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比如孩子非要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明白你非常喜歡那個玩具,但是搶別人東西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爲,你可以跟小朋友商量着交換玩具玩一會,或者去徵求他的同意,把玩具借給你玩一會。”

孩子也並非毫不講道理,當他明白了自己行爲可能帶來的後果、帶給別人的感受,會學着規範自己,接受父母的教誨。

孩子六歲前,家長要捨得對他說“不”! 第5張

因此,對孩子說“不”,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讓他知道我們關注他的感受,再讓孩子明白你拒絕的理由

這樣的良性溝通,纔會更好地化解說“不”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不”,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回答,更是一種教養策略。

幫孩子控制他們的慾望,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和引導孩子的一部分。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請一定在六歲前,捨得對他說“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