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健康 > 你會給孩子做智力測驗嗎?

你會給孩子做智力測驗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到一則報道,說安徽蕪湖市某小學一位13歲的少年,在升中學前接受了區教委主持的“智力測驗”,結果被判定爲“弱智”而被學校拒之門外。於是,學生家長憤然將該小學和主持這次測驗的教委推上了被告席,最終家長不僅贏了官司,孩子也上了中學。不過,孩子家長表示,此案雖已結束,但如果這份“弱智”結論書今後對孩子入學、就業等繼續造成麻煩,他將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這類問題近來頻繁出現,是應該引起人們對“智力測驗”這一問題的深思和正確認識的時候了。

你會給孩子做智力測驗嗎?

 智力怎麼測

智力測驗有什麼用?可靠不可靠?長期以來人們爭論很大,尤其近來“弱智判定”等問題不斷引起爭議,甚至有人對智力測驗本身也提出質疑和排斥。其實,人的心理相當複雜,一般難用數量化的東西說明它的本質,各種心理測驗所測得的東西只不過是個相對的數值。智力測驗所測得的結果也只是一種趨勢,並非一是一、二是二那麼絕對。

目前用於兒童智力診斷的測驗工具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法國人比奈和他的學生西蒙於1904年研製出來的著名的比奈—西蒙量表;另一個是40年代美國人韋克斯勒研製出的兒童智力量表,簡稱韋氏幼兒智力量表(3~6歲兒童用)和韋氏學齡兒童智力量表(6~16歲少兒用),是迄今爲止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智力測驗工具。我國醫學界和教育界大都用後者的修訂版來檢查測定兒童智力,測得的結果即爲大家所熟悉的智商(也叫IQ)。

韋氏測驗側重測試兒童的語言能力和操作能力,最終得出語言智商、操作智商和全智商。從神經心理角度來講,語言和操作智商大致反映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功能。如果語言和操作智商間出現較大差異,可能意味着智力結構發展不平衡。另外,廣義的智力測驗還包括成就測驗和性向測驗,前者指個人完成訓練之後,對其做出訓練的評價,主要是測他當時的知識及技能水平;後者是預測個人未來的成就。

 “標籤”隨意貼不得

兒童自出生起一直到長大成人,生理和心理都處於發展狀態,智力也是如此。作爲智力的物質基礎——中樞神經系統,一般到18歲左右才完成髓鞘化,即達到成熟程度,所以,此前測得的智商數很難預測成人後的智力水平。比如,一個10歲兒童做智力測驗所得到的智商,只反映這個兒童當時的相對能力或水平,隨着年齡的增長,他的智商還可能會提高。何況,測試時兒童的配合程度、情緒狀態、注意力集中程度、身體狀況、測試場景、施測人員態度等因素均能影響測試結果,可能會出現誤差。

另外,有些兒童所測結果即使在正常範圍內,也可能存在智力結構不平衡,導致學習困難,如“特殊性學習障礙”的兒童便是如此。因此,家長或教育工作者對兒童進行智測前要慎重考慮:爲什麼測,到哪裏測,怎麼看待測試結果,怎樣對待被測兒童等。施測人員對測試必須慎之又慎,切不可隨意解釋結果,更不可輕易進行判定和貼“標籤”。濫貼“標籤”會給被測兒童帶來災難性後果。

智力測驗所引發的問題,主要源於非專業機構和非專業人員對測驗的不當應用。正如醫學檢查必須由專業人員操作實施一樣,智力測驗也必須由受過嚴格訓練的專業人員操作進行,測試結果必須由專業人員(如醫生或心理學家)進行解釋。當然,要讓這些嚴格標準真正落實到實處,最好的辦法是制定相關的行業法規。

 智測無須成時尚

有的父母很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因而抽時間帶小孩來醫院做智測,這儼然成了一種時尚。其實,一般情況下正常兒童無須接受什麼心理測驗。

那麼哪些情況下需要進行智力測驗呢?

①弱智兒童。這類兒童早先就可能存在明顯的生理性缺陷或發育障礙,智測目的是界定他們的智力水平,併爲智殘定級提供依據。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弱智”,一般指智商低於70,並且有不同程度的社會適應困難,發病在18歲前的狀態。這裏還要排除因盲、聾、啞、肢體殘障所致的能力缺陷以及某些特定疾病引起的智力缺陷,如孤獨症(自閉症)等。

②有明顯心理與行爲問題的兒童。這類兒童除了認知和行爲方面有異常表現外,往往伴有明顯的情緒問題,如焦慮、恐懼、抑鬱、淡漠、衝動、暴怒等。智測的目的除了解他們有無智力缺損外,還爲疾病診斷提供輔助依據。

③學習困難兒童。主要指特殊性學習障礙、注意缺陷多動性障礙(也叫多動症)和笨拙兒童。這類兒童雖然有正常的智力,但智力結構發展缺乏平衡,有明顯的認知偏異和注意缺陷問題。智測主要用於其智力結構分析,併爲矯治訓練方案的建立提供根據。

④智力超常兒童,即所謂天才兒童。智測的目的是分析其智力特徵以因材施教,亦爲超常兒童心理研究提供數據。

⑤盲、聾、啞、肢體殘障兒童。智測目的是界定有無智殘及智殘程度,併爲特殊教育提供依據。

從上述意義來講,智力測驗是一種必要的檢測手段,而且有着其他檢測工具無法取代的作用。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