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健康 > 孩子好動是不是“多動症”?

孩子好動是不是“多動症”?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多動症是“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俗稱。兒童多動症有三個類型:注意力缺陷爲主型、多動爲主型以及混合型。

注意力缺陷爲主型表現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不一定會有行爲上的多動。也就是說,你看到孩子坐在那裏,沒有明顯的坐立不安,但是他的注意力非常分散,難以長時間集中在主要任務上。

通俗來說,就如同家長所描述的“窗外有一點風吹草動,馬上就要轉過頭去看”,或者“開小差都開到莫斯科去了”。相比於另外兩種類型,注意力缺陷型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家長和老師反映孩子“很乖”,“課堂紀律好”,但是在智力正常的情況下,經常一問三不知,學習成績比較差。被診斷爲多動症的女孩更多會是這種類型。

多動爲主型則主要表現爲動作上的坐立不安,小動作不斷,也是很多孩子被老師投訴給父母,以及父母帶孩子去評估的主要原因。

用父母形容自己孩子的話來說,就是“好像裝了發動機一樣,一下都停不下來”,“好像椅子上有釘子,完全坐不住,沒有一刻是安靜的”。

混合型,顧名思義,上述兩種表現都有。

多動症的發生率的確不低,美國CDC最新的發病率數據是11%,而且近些年在逐年上升。中國的數據在不同城市結果有所不同,近些年的數據大概波動於5%-8%,有的城市統計出來的發病率甚至高於11%。

多動症對兒童確實有非常大的影響,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會直接影響孩子學習成績,多動伴隨衝動又會讓孩子表現爲剋制力差、易興奮易激惹、頻繁嘗試危險行爲等。有研究發現,75%的兒童多動症會持續到成人,並與成人階段的藥物濫用、失業、離婚、犯罪行爲等有密切關聯。

對多動症的孩子,在兒童時期就給予合適的矯正治療,思維活躍的多動症孩子同樣可以獲得很好的學業成就,有的孩子長大後同樣可以成爲某些領域的領頭羊,所以多動症的早發現,早干預治療確實有必要。

與多動症診斷比例逐年上升相對應的是,近些年關於多動症被“過度診斷”的質疑也越來越多。事實也是,確實很多“多動症”是一些家長自己過度擔心,有些是醫生的過度診斷甚至誤診。

大家都知道,孩子開始會爬、走、跑之後,認知的高速發展,他們的好奇心也會空前增強,拓展探索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只要醒着,他們似乎一直處於爬上爬下、開箱倒櫃的狀態中。

而在中國現行教育制度的影響下,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幼兒園就教授孩子小學的內容,而無視孩子認知發展的特點,這也是導致許許多多本應活蹦亂跳的孩子因爲無法“老老實實”坐着而被懷疑是“多動症”。

所以診斷多動症首先要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該階段的發展特點。另外一個需要考慮另一個因素就是孩子的智力水平,因爲兒童多動症診斷的一個前提是兒童的智商屬於正常水平。此外還有很多因素可導致孩子出現類似於多動症的表現呢,比如下面這張圖裏總結的。

孩子好動是不是“多動症”?

上圖所列舉的因素,我想起一個例子。有個孩子因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理想”而被學校老師投訴,家長帶孩子去做檢查和評估,被診斷爲“兒童多動症”並進行治療,包括注意力訓練、行爲矯治,藥物治療,結果卻都不理想。

很巧的是,有次那個家長正好參加我做的一個關於“閱讀障礙”的線上講座,覺得自己孩子的表現和我所描述的“閱讀障礙”的症狀非常像。在和家長進行了深入交流後,我驚訝地發現孩子幾乎符合90%以上的“閱讀障礙”症狀,於是推薦她帶孩子去做系統的評估,結果證實這個孩子果真是“閱讀障礙”。

除了因爲文化、教育以及經濟利益等因素,“多動症”的誤診和過度診斷,更多是因爲兒童多動症是基於症狀學的診斷,也就是說主要根據孩子的行爲表現和家長老師的量表反饋來進行的。而能影響孩子行爲表現的因素又太多,比如家長老師量表反饋的主觀性,如果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要求高,行爲表現更焦慮,就更傾向於在填寫評估量表時將問題嚴重化。

雖然也有各種注意力的檢測方法,比如電腦屏幕字母捕捉、電腦屏幕物體追視等,但這些檢測方法不像軀體疾病的臨牀檢測(影像檢查、體液檢查等)那麼客觀,而且兒童檢查時的精神狀態對檢測結果影響較大,所以也只能作爲一個參考。

綜上,多動症發病有上升趨勢,早期診斷和正確干預很重要性。但孩子“好動”不一定就是“多動症”,可能導致兒童出現類似多動症表現的因素有很多,我們不能僅憑主觀或者片面的信息就輕易給孩子“扣帽子”。如果擔心自己孩子有“多動症”,也最好儘快找兒童心理專科醫生進行詳細評估。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