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我家寶寶特別愛動一刻都停不下來,是不是有多動症?

我家寶寶特別愛動一刻都停不下來,是不是有多動症?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家孩子特別愛動,只要醒着就一刻都停不下來,是不是有多動症?如果孩子有多動症會有什麼表現?

我覺得很多父母甚至教師對“多動症”的理解只停留在了字面意思上,一旦孩子動得比較多就懷疑是“多動症”。

這就屬於望文生義了,多動症的學名叫做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其實是一種注意力缺失的問題,多動症孩子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就算是他對這件事很感興趣,很想要做下去,但是依然沒辦法一直保持專注,導致學習困難,“動得多”只是多動症症狀的其中一種典型表現而已。

我家寶寶特別愛動一刻都停不下來,是不是有多動症?

那麼多動症到底有哪些表現呢?

1,注意力不集中的跡象:
經常溜號走神,很難集中注意力
聽不見別人對他說話
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非常容易分心
不聽指令
不會整理,物品擺放混亂
總是不記得重要的事情
總是丟東西
對耗神的事情不願意做
無法快速準確明白一段話的意思

2,好動的跡象:

特別好動,似乎不會停止
總是不停地說話
無法安靜的玩耍

不分場合的亂跑或攀爬

3,衝動的跡象:
別人沒有提完問題就着急回答
沒辦法等待
憑衝動做事,不過腦子
無法控制情緒
總是會打斷別人的說話

emmmm,看完這些,大家是不是心中一涼,全都對號入座了。

天啊,我就知道,我娃果然有多動症!

先別急着定性哈!這些表現,需要有連貫性,也就是你娃並不是偶爾這樣,而是一直都是這個樣子,超過六個月,而且這些行爲會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纔會懷疑,注意,是懷疑,可能有多動症,並不是一定有。

具體還有專業醫生診斷,診斷手段也很複雜,除了很多量表之外,還要依靠醫生的專業經驗,觀察孩子的狀態才能真正確診。

並且,北美的醫生基本不會建議五歲以下的孩子去做多動症的診斷,因爲“沒法長久專注”、“活潑好動”、“容易衝動”是學齡前兒童的共同特徵,很難把這些年齡導致的不成熟行爲和多動症症狀區分出來,就算是領域專家,也幾乎沒辦法給4歲以下的孩子下多動症的診斷。AAP對於多動症兒童的診斷指南也只限於4-18歲之間的孩子。

關於4歲以內的多動症孩子如何診斷和治療,這方面學界還有很廣泛的爭議,激進的醫生有給小孩子用藥的,但是反對的聲音非常多,一個是容易誤診,第二是藥物的副作用不明確,所以主流學界還是主張不去診斷和治療4歲以下的兒童。

四五歲的正常孩子各方面發展會越來越成熟,會開始比較能夠專注,比較能夠坐得住,比較能夠控制情緒了,但是這個年齡的多動症的孩子行爲還是和小孩子一樣,沒有改善,症狀就比較能夠凸顯出來了,更加不會被誤診。就好像大潮退走,才能更容易的便認出留在岸上的砂礫。

綜上,至少在孩子4歲之前,你懷疑多動症的事情,那就是純粹給自己找不痛快。至於9個月什麼的,那真的是想太多……

但是小娃兒確實是好動到父母懷疑人生,難帶的要命怎麼辦?

碰到這種情況,你需要每日三省吾身:

給娃放電了嘛?讓娃撒歡兒了嘛?帶娃出去溜了嘛?

你娃憋着一身的精力無處發泄,恨不得插個翅膀上天,他要是能坐得住纔有鬼啊!

我家毛頭3歲之前,根本就是家裏呆不下,我在家裏沒辦法和他和諧相處超過1個小時,必須風雨不誤的出去溜,到了冬天得滿世界的給他找各種室內遊樂場,如果膽敢待在家,那就是每半個小時製造一個龍捲風現場,恨不得把房子拆了。說實話我當時也非常懷疑他有多動症。

3歲之後,曙光來了,毛頭突然在家裏也能安靜的玩一好一陣了,天氣不好也不想出去了(當時感動的我熱淚盈眶啊有木有!),但是依然每天要有消耗體力的活動,不把他體力耗盡,他屁股就像長釘子了一樣,就連看電視都坐不住。

如果條件實在是不允許出門,我也會想辦法在家裏給他放電,先讓他做一些耗費體力的遊戲,譬如說捉迷藏,跟着音樂蹦跳,追着玩,搬東西,扔球,做家務,等等,看他見着汗了,有點累了的感覺,再坐下來搭積木或者玩拼圖什麼的,就比較能夠專注了。

現在毛頭已經7歲了,曾經的多動兒童,已經變身成了可以看書、寫字、畫畫超過半個小時的安靜美男子,老母親也是甚感欣慰。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孩子好動的問題都會隨着長大而消失,多動症孩子的比例還是比我想象的要高一些,美國這邊的統計,多動症會不同程度影響到4-12%的學齡兒童,如果你發現孩子接近五歲了,依然是會有精神注意力難以集中,過於好動,情緒衝動等問題,並且達到影響生活和社交的程度,還是要儘快就醫。

就醫不是給孩子扣“有病”的帽子,只有確診,真正的知道孩子的狀態,才更能夠了解他心理和行爲特點,更能用正確的做法,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生活和社交。

多動症的孩子是先天基因的問題,並不是後天教育教養方式導致的,就算是孩子真有多動症,家長也不必因此自責。

最後,願每個好動的小朋友,最後都能享受到專注做一件事的樂趣。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