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因應“少子化”臺灣猛“催生”

因應“少子化”臺灣猛“催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臺灣“主計處”統計,目前大學畢業生起薪約2.5萬元,扣除物價因素,與10年前起薪相當。普通上班族平均薪資4.5萬元,扣除物價因素後也與10年前相當,臺灣民衆薪資經歷了“失落的十年”。

因應“少子化”臺灣猛“催生”

根據美國人口研究機構“人口資料局(PRB)”7月發佈的“2011年世界人口估計要覽表”,2011年全球平均生育率2.5人,其中高度發展區域國家和地區平均1.7人,最低度發展區域平均4.5人。

全球生育率最高爲尼日利亞的7.0人,最低的是臺灣的0.9人,就是說臺灣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小孩不到1個,只有0.9個。

“少子化”已成爲臺灣近年來的嚴重問題,甚至被馬英九視爲“國安”問題。“少子化”反映了臺灣怎樣的社會現實?臺灣社會各界採取了哪些對策?

主要原因

負擔 養育孩子的一本支出賬

家住臺中市的吳先生,在一家運動器材公司做管理人員,平時夫妻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就在週一到週五晚上送兩個讀初中的小孩上補習班,一來解決孩子照顧問題,二來讓老師督促孩子完成作業、補習功課。

吳先生每月支付兩個小孩補習費合計3萬元(新臺幣,下同),一年共36萬元,孩子唸的都是私立學校,每人每學期要交5萬多元學費,兩人一年學費大約22萬元。合計學費和補習費,一年共58萬元,相當於吳先生夫妻中一人的薪水,家裏其它開支全靠另一人薪水。吳先生爲此很慶幸住在臺中,房價便宜,要不然真養不起小孩了。

同樣住在臺中的媒體人林先生介紹,普通人家的小孩從生下來到大學畢業,如果都念公立學校,也要花銷500萬元左右,如果讀高學費的私立學校,這筆賬就不容易算清楚了。

在一家公司擔任職員的臺北市民簡肇成,養小孩就遠沒吳先生輕鬆了,經常感慨“養小孩不易”。他孩子讀幼兒園時,每月要交1.5萬,上小學後學費免了,但每個月要交給安親班(相當於大陸的午託班)1萬元,小孩每學一門才藝要交5000元,補習班收費每門也要三五千元。

簡肇成稱,許多上班族經常從早晨9點上班到晚上9點,沒時間輔導小孩功課,所以讓孩子讀補習班的非常普遍,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他說,像他一樣40歲上下的人,多數還有一個小孩,而許多更年輕的人,在近年房價節節高的狀況下,都沒敢生小孩,或者沒敢結婚。

收入 薪資經歷“失落的十年”

臺北市民程明德認爲,臺灣人不生孩子,有年輕人家庭觀念淡薄、個人主義興盛的原因,也有治安、教育環境不理想等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因素,養育小孩的成本越來越高,而上班族薪資基本上是原地踏步。

程明德說,年輕人學歷越來越高,基本上都是大學生,意味着他們就業前的投入大幅增加,然而畢業後工作不好找,或者上班薪資“凍漲”,收入並沒有隨投入增加而增加。特別是臺灣企業長期以來延續代工模式,利潤很微薄,於是極力壓縮成本,要企業主提高工資並非易事。

據臺灣“主計處”統計,目前大學畢業生起薪約2.5萬元,扣除物價因素,與10年前起薪相當。普通上班族平均薪資4.5萬元,扣除物價因素後也與10年前相當,臺灣民衆薪資經歷了“失落的十年”。

一般個體戶的收入同樣不見漲。開了幾十年出租車的李德臺回憶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天隨便跑車下來能賺三四千元,如今基本上只能賺2000多元,錢變小了,卻更難賺了。他算了一筆賬,一個月收入五六萬元,扣除2萬多元油錢,純收入3萬多元,年輕人靠這個職業要養家餬口,是很困難的事。

李德臺很羨慕靠大陸觀光客發了財的商家,例如日月潭邊賣茶葉蛋的阿婆、賣“小金磚”鳳梨酥的廠商,他希望能來更多自由行的陸客,讓出租車司機的日子好轉起來。

主要對策

發放多種津貼,減免幼兒稅負

爲了鼓勵民衆多生孩子,臺灣當局和各縣市政府採取最直接的發放生育津貼。臺“內政部兒童局局長”張秀鴛嚮導報記者稱,明年1月1日起,臺當局將針對年收入113萬元以下,父母有一方在家照顧2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每月補助孩子2500-5000元不等,這項生育津貼發放到小孩滿2歲。當局對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狀況的家庭,每月還發放17880元的“特殊境遇”津貼,直到小孩長到18歲。

臺灣各縣市政府則紛紛發放一次性的生育津貼,例如臺北、金門、馬祖的生育津貼均達到2萬元,其中馬祖對於第二、三胎的津貼,分別爲5萬、8萬元,金門對於多胞胎的津貼,則每胞胎一律補貼4萬元。另外,臺北市給予5歲以下孩童每月2500元育兒津貼。

8月30日,臺中市政府宣佈,除了一次性補助每胎新生兒1萬元之外,今年起對有2歲以下嬰幼兒的雙薪家庭,只要透過社區保姆系統託嬰者,可申請每人每月3000元或5000元的托育補助,5歲以上就讀公立幼稚園可免費,就讀私立幼托園所的1年補助3萬元。

據臺 “主計處”的統計,今年1至7月,全臺嬰兒出生達10.7萬多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2.8%,是近11年來臺灣出生率的首度正成長。催生最給力的縣市都集中在都會區,臺北市生育率同比增長34%,臺中市增長18.3%,新北市增長14.6%。

另據瞭解,臺 “行政院”8日將審查“所得稅法”修正案,新增2到5歲幼兒適用的 “幼兒特別扣除額”,所得稅稅率5%、12%的家有幼兒的納稅人,可列報 “幼兒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抵2.5萬元稅負,初估臺灣有10多萬戶家庭將受惠。

都是傳家寶,呼喚一視同仁

8月31日,臺灣勵馨基金會在新北市舉行記者會,呼籲各縣市政府要對未婚生子、未成年生子、外籍配偶家庭一視同仁,放棄歧視條款。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稱,有半數縣市政府在發放生育津貼時,設立了歧視條款,例如彰化縣規定母親要年滿16歲,屏東縣規定要18歲,澎湖縣要20歲,屏東縣一些鄉鎮規定“因危害善良風俗而受孕者”不得申請。

紀惠容說,以媽媽的婚姻、年齡、籍別而對她們採取不同待遇,勢必阻礙她們的生育意願。臺“主計處”統計,去年臺灣16.6萬多名新生兒中,未婚生子的有7500多人,其中未成年生子的有2800多人。

今年19歲的新北女孩小花(化名),已是2歲小孩的媽媽,“小爸爸”落跑,丟下她這個“小媽媽”單獨撫養小孩。小花只申請到“特境”津貼,而沒申請到當地的生育津貼,因爲她是非婚生子,“危害了善良風俗”。她每月薪水大約2萬元,上幼稚園的孩子每月要交將近1萬元,花掉她一半的工資。

小花每天下班後就回家照顧小孩,她跟以前的同學基本沒了來往,她最大的夢想就是等到孩子讀四年級時,自己能夠再回到學校補課上大學,延續未了的“大學夢”。

紀惠容表示,像小花一樣的“小媽媽”,因爲孩子的出生,不得不放棄學業,承擔起撫養孩子重任,在低學歷的影響下,只能從事低薪資的臨時工來養家,沒有穩定的住所,無力請保姆照顧小孩,由此落入貧窮循環,難以翻身,她們更需要生育津貼和職業輔導。

張秀鴛局長表態,“兒童局”將站在督導立場,發文要求各縣市政府檢討相關法規和政策,調整歧視性措施,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以保障孩子平等的福利權。

記者觀察

解決“少子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一個臺北市民說,如果生一個小孩,每月可以領到3萬元補貼,比養一個小孩的費用還多,多生小孩多賺錢,大家肯定會拼命生小孩。

可這畢竟只是美好的設想,飄在雲端之上。在現實的地面上,臺灣生一個小孩可領到的補貼,對於鉅額撫養教育費只是杯水車薪。

因此,要讓老百姓多生孩子,只能讓他們增加收入,減少孩子培養成本,想當年臺灣經濟騰飛時,人們“錢淹腳目”,哪會有“少子化”這檔事!

不過也要看到,“少子化”還有人們思想觀念的因素,現代人越來越“自我”,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願把過多精力花在照顧小孩上面,所以越發達的地區生育率往往越低,落後地區反而多生孩子,這是社會現代化帶來的結果。

也有人看到孩子生長、教育的整個環境糟糕,擔心孩子生下來後不能獲得好的成長,甚至走入歧途,於是不敢生孩子。他們認爲,如今社會上拜金主義盛行,笑貧不笑娼,吸毒賭博嚴重,孩子長大後如果只知賺錢,或者違法犯罪,倒不如不生。

因此,要從經濟到觀念上,到整個社會環境上,去思考解決“少子化”的辦法,這是非常龐雜而長期的工程,絕非一時一事之議,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