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天氣還沒那麼熱呢,寶寶爲什麼容易出汗?

天氣還沒那麼熱呢,寶寶爲什麼容易出汗?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天氣還沒那麼熱的時候寶寶就已經開始出汗了,這是爲啥呢?爲什麼寶寶那麼容易出汗呢?寶寶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見的,並非都是體質虛弱、身體有病的症狀。不少家長認爲是孩子體質虛弱,因而虛汗不斷。其實,有相當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

生理性多汗多見於頭和頸部,常在入睡後半小時內發生,1小時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嬰幼兒期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加上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即使晚上上牀後也不得安寧,所以入睡後頭部也可出汗。所謂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
天氣還沒那麼熱呢,寶寶爲什麼容易出汗?

家長往往習慣於以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決定孩子的最佳環境溫度,喜歡給寶寶多蓋被,捂得嚴嚴實實。孩子因爲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而且又處於生長髮育時期,機體的代謝非常旺盛,再加上過熱的刺激,只有通過出汗,以蒸發體內的熱量,來調節正常的體溫。

此外,孩子在入睡前喝牛奶、麥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會引起出汗。有的家長在孩子入睡前給其喝牛奶、麥乳精等,孩子入睡後機體大量產熱,主要通過皮膚出汗來散熱。另外,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也是孩子睡眠時出汗的原因,這些都屬於生理性的出汗。

天氣還沒那麼熱呢,寶寶爲什麼容易出汗? 第2張

病理性出汗是在孩子安靜狀態下出現的,如佝僂病的出汗,表現爲入睡後的前半夜,孩子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脫髮,醫學上稱之爲“枕禿”,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佝僂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會自止。
假如孩子不僅前半夜出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數是有病的表現,最常見者是結核病。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結核病的病兒白天活動時易出汗稱爲虛汗,夜間的出汗稱爲盜汗。如懷疑孩子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天氣還沒那麼熱呢,寶寶爲什麼容易出汗? 第3張

體質弱的孩子常常在白天活動時或夜間入睡後,在頭、胸、背部成片狀出汗。往往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發生營養不良造成的。護理上要注意調整餵養方法,促進孩子食慾,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糖的攝人量。 因此,對孩子睡眠中的出汗,應仔細區別,必要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天氣還沒那麼熱呢,寶寶爲什麼容易出汗? 第4張

另附上幼兒睡覺出現的其它相關狀況和分析: 你自己研究對比一下~~▼ 正常的嬰兒在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而沒有聲響,有時小臉蛋上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
但是如果嬰兒有以下狀況出現,父母應該高度重視。 症狀一:嬰兒在剛入睡時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
專家提醒:可以說大多數嬰兒夜間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並伴有其他不適的表現,就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必要時去醫院檢查冶療。比如嬰兒伴有四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徵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僂病。
症狀二:嬰兒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後全身乾澀,面頰發紅,呼吸急促,脈搏增快,超過110次/分。 專家提醒:這預示着嬰兒即將發燒。應該注意嬰兒是否有感冒症狀或腹瀉症狀,另外注意給他補充水分。如果嬰兒真有發燒症狀出現,即應採取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溫方式。
症狀三:嬰兒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 專家提醒:嬰兒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溼疹或是中耳炎。應該及時檢查嬰兒的耳道有無紅腫現象,皮膚是否有紅點出現,如果有的話,及時將嬰兒送醫院診治。
症狀四:嬰兒睡覺時四肢抖動。 專家提醒:這一般是白天過度疲勞所引起的,不必擔心。需要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聽到較大響聲而抖動是正常反應;相反,若是毫無反應,而且平日愛睡覺,則當心可能是耳聾。 症狀五:嬰兒睡覺後不斷地咀嚼。 專家提醒:嬰兒可能是得了蛔蟲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若是蛔蟲病可用嬰兒專用的驅蟲藥驅除;若是排除了蛔蟲病,則應該合理安排嬰兒的飲食。 症狀六:嬰兒睡着後手指或腳指抽動且腫脹。 專家提醒:這時父母要仔細檢查一下嬰兒的手指,看它是否被頭髮或其他纖維絲纏住,或被蚊蟲叮咬的痕跡。  症狀七:嬰兒不能睡得沉,經常翻動身體。 專家提醒:其實小寶寶入睡後在牀上翻滾的現象較爲常見。有時被子墊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都會影響嬰兒的睡眠質量。
有些家長怕孩子睡覺時冷,讓他穿着衣服睡覺,孩子感到不適,於是翻來滾去。
有的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晚上睡前還讓他吃很多的東西,使得孩子睡覺後肚子總是脹得難受,所以睡覺睡不踏實。
症狀八:嬰兒經常在睡着後突然大聲啼哭。 專家提醒:這在醫學上稱爲嬰兒夜間驚恐症。如果孩子沒有疾病,一般是由於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驚恐、勞累等引起的。所以 平時不要嚇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靜愉快的情緒。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