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頻繁吃夜奶怎麼辦

寶寶頻繁吃夜奶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些寶媽在帶寶寶的過程中發現寶寶總是吃夜奶,頻繁的醒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面對這種狀況應該怎麼辦?

寶寶夜奶頻繁,媽媽們就會經歷一個又一個無眠之夜。這樣的養育經歷令人疲憊不堪,也不應該是常態。寶寶夜奶頻繁,試了各種方法仍然搞不定,該怎麼辦?其實,應對夜奶頻繁,並沒有統一的招數。根據寶寶的個體化情況,分3步走,纔有可能獲得成效。

1. 判斷是不是真的夜奶頻繁

2. 排查什麼原因導致夜奶頻繁

3. 根據不同原因應對夜奶頻繁

怎麼樣纔算夜奶頻繁?

怎樣纔算夜奶頻繁,大家的標準不一樣。有的媽媽覺得喂三次夜奶,就很頻繁,但有的媽媽晚上喂4次,也不覺得頻繁。所以,應對夜奶頻繁,我們先得明白怎樣纔算夜奶頻繁,建立合理的心理預期。

通常來講,6月齡前的寶寶,仍然需要通過夜奶來滿足整體的營養需求,因此我們不能期待着小月齡寶寶就完全不用夜奶了。6-12月齡期間,只要寶寶和媽媽願意,仍然保持1-2次夜奶,也可以是正常的。

當寶寶夜裏每1-2小時,甚至每小時都要醒來吃夜奶,就會認爲夜奶頻繁。

寶寶頻繁吃夜奶怎麼辦

什麼原因會導致夜奶頻繁?

寶寶夜奶頻繁,可能是因爲飢餓,也可能只是尋求安撫。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吃奶狀況來判斷寶寶是不是真的餓了。比如,母乳餵養的寶寶,一次夜奶的有效哺乳時長少於5分鐘,或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夜奶奶量少於60毫升,通常提示不是真的餓了。反之,則會考慮飢餓的可能性大。

而媽媽們常抱怨的“剛吃過,又醒了;吃兩口,又睡了”,這種情況通常是安撫性質的夜奶。寶寶頻繁夜奶尋求安撫的可能與睡眠習慣有關,也可能與疾病或生長相關。

比如,習慣性通過吃奶安撫入睡的寶寶,接覺也常常需要吃奶,從而呈現出夜奶頻繁的現象。而疾病或生長相關的原因,則是在寶寶生病、長牙或者開始出現分離焦慮時,才呈現出來的頻繁夜奶。

通常來講,睡眠習慣相關的夜奶頻繁,會較長期存在,而疾病或生長原因導致的夜奶頻繁通常會短暫持續,在疾病或生長原因解除後,自行消失。

不同原因的夜奶頻繁,如何應對?

真正飢餓原因導致的夜奶頻繁,通常需要全面的個體化餵養評估。比如,看一看寶寶的生長狀況,每天的餵養次數和奶量,輔食和奶之間的平衡狀況,近期餵養操作是否有重大變化等。應對的關鍵在餵養,而不是在睡眠。

對於生病或生長髮育相關的夜奶頻繁,我們能做的是積極配合治療,及時響應寶寶的需求,給予更多陪伴和安撫。期間,要注意儘可能維持正常的養育方式,避養成一些不理想的關聯或習慣,從而導致長遠的睡眠難點。

比如,寶寶溼疹嚴重時,影響夜裏睡眠,頻繁夜奶。我們可以做的是,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控制溼疹症狀,同時做到房間溫度舒適,通過撫摸或輕拍等方式安撫寶寶,而不是一醒來就喂夜奶,導致寶寶慢慢形成睡眠關聯。

寶寶頻繁吃夜奶怎麼辦 第2張

這裏提到的睡眠關聯,是指寶寶把自己的睡眠與某個特定動作關聯起來。比如,奶睡的睡眠關聯時,寶寶會把睡覺與吃奶關聯在一起。要是寶寶習慣性的通過吃奶哄入睡,到了睡眠週期更替時,就會同樣需要通過吃奶的方式來接覺。

週歲內寶寶的睡眠週期通常在30-60分鐘之間,因此一旦有奶睡的睡眠關聯,寶寶就可能會在每30-60分鐘的睡眠週期更替時醒來,要求吃奶接覺。

應對睡眠習慣相關的頻繁夜奶,關鍵在斷離奶睡的睡眠關聯,可以從三個方面嘗試:

1合理安排整體作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比如,0-3月齡,做到按需睡,白天每隔一小時左右,讓寶寶睡一次。到了3-6月齡,則可以考慮3-4次左右的白天小睡。到了7-12月齡,白天可能2次小睡就足夠。從白天3次小睡過渡到2次小睡變化通常是在8-9月齡期間。

2建立良好的睡前程序。

比如,週歲內的寶寶,每次睡覺前可以預留30分鐘來進行睡前程序,給寶寶安排洗澡,刷牙,穿睡袋,講故事,放舒緩的音樂等,並且努力做到寶寶入睡前的最後一刻是在自己的小牀裏。這樣慢慢引導,讓寶寶把睡眠與這些睡前程序和自己的小牀關聯起來,而不是吃奶。

3合理的入睡方式,避免習慣性的通過吃奶哄睡。

每次入睡前,給寶寶機會嘗試自己入睡,僅在必要時給予些許安撫,比如陪伴,輕拍,哼唱等。另外,合理的安排作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以及建立理想的睡前程序,其實也是從根本上減少入睡的難度,幫助寶寶實現自主入睡。對於過往已經形成哺乳或者喝奶哄入睡的習慣的寶寶,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慢慢斷離睡眠關聯,一般是在2周左右,寶寶月齡越大、睡眠關聯形成時間越久,斷離難度相對跟大一些。

另外,斷離睡眠關聯時,儘量尋求個體化的評估,指導和支持,避免生搬硬套或任由寶寶哭泣的方式強硬操作。

總之,寶寶夜奶頻繁時,不要盲目套用所謂的招數或理論。每個寶寶的頻繁夜奶都有自己的原因,先嚐試排查原因,再根據不同原因個體化應對,只有這樣纔可能獲得最高的成功概率。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