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禮儀伴我行手抄報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禮儀伴我行手抄報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傳統節禮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爲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爲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着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爲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裏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爲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爲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爲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爲,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糉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糉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繫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爲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爲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爲“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衆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 ( 臘月 ) 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裏,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零點時,衆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 ( 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 ) ,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禮儀伴我行手抄報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古代禮儀一

【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

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

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麼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

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爲上,孤面向東以北爲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爲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爲上,大僕大右及大僕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爲上。

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爲“朝儀”。

【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爲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

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爲“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爲“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爲“朝”。

【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

爲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

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爲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爲朝覲。

【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

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爲三種,稱爲三揖:

一爲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

二爲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

三爲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

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

古時一種拜禮,爲“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

古代的拜禮,爲“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爲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

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

《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

兩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着地,臀部貼於腳跟。爲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禮儀伴我行手抄報 第2張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古代禮儀二

【祖道】

古代爲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

《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爲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爲餞行送別。

【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慾,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

“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 ( 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 ) ,這主要是爲了使思想集中、統一。

“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爲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

古代座次以左爲尊,空着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

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

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爲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後來引申爲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

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禮儀伴我行手抄報 第3張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中的禮儀

中華民族有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傳統,所以被稱之爲“禮儀之邦”。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說,不符合道德的事情不看,不符合道德的話不聽,不符合道德的話不說,不符合道德的事不做”。

禮儀在古代社會規範着人的道德和行爲,也是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禮儀在歷史上被不斷的修正、完善、繼承和發揚。《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專門闡述禮的經典著作在中華文化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禮”深含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那麼,什麼是禮呢?《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說:“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禮是天地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所謂“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左傳·文公十五年》)等。禮還成爲文明與野蠻的界標,古人以禮分夷夏(即野蠻與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內外。禮是秩序,禮對社會秩序、上下尊卑關係有嚴格的規範。禮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設計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機構的主要藍本。

禮還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其根據仁義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儀軌包羅萬象。禮能讓人區別於動物,例如食禮中的種種規矩。禮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對稱謂、迎送、儀容、宴飲、書信交往等都有相應的規範。以大類劃分,它包括吉、兇、軍、兵、嘉五禮,以小類劃分,則有數十種,以至於《禮記·中庸》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

爲何要學禮重禮呢?《禮記·曲禮》有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爲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總的意思就是:人與禽獸的最大區別在於人有禮儀道德的規範約束,社會遵守禮儀道德就安寧祥和,否則就很危險了。

說這個人“彬彬有禮”,不只是表面的溫文爾雅,更重要的是說這個的道德很高,可以稱爲“君子”,要復我中華傳統“禮儀之邦”之美名,則需每一個有志於道德的人都從自己做起,爭做君子,則中華復興有望矣!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禮儀伴我行手抄報 第4張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古代稱謂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爲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脣槍舌劍的論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

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爲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爲“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爲“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爲、人物、事情、物品時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爲“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爲“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爲“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爲“風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爲“玉體”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爲“作故人、謝賓客、仙遊”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採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妻子爲“賤內、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爲“賤息、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爲“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爲“賤事”。

稱自己的意見爲“愚見、愚計”。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

【國學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禮儀伴我行手抄報 第5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