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在家上學”這種方式到底行不行?

“在家上學”這種方式到底行不行?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家上學”這種方式到底行不行?
  教育如果是一個產品,或許,學校教育是工業社會分工的產物,十幾年的學習就是一條長長的流水線。選擇流水線的是多數,但也有例外。  蘇菲的家庭學校  洋人街的旅遊票務中心裏都闢出一半的空間掛着別墅準現房的賣房廣告時,大理古鎮已經遠遠不僅是一個旅遊景區了,以古鎮復興路爲中心向蒼山和洱海方向擴散,到處是房產中介、待售或者待租的院落、住宅。復興路上每日遊人如織,沉澱下來常住的除了想遠離城市喧囂的歸隱者,還有一個新人羣,想讓孩子在蒼山洱海間的陽光裏健康成長的家長們。徐雪金是家長羣裏的新加入者,剛剛到大理兩個月,把家安在了古鎮北門外一個幽靜巷子的盡頭。  徐雪金以1.3萬元一年的價格租下了一個院子,二樓只有房東女兒住,白天不在家,徐家五口人幾乎算是擁有完全獨立的空間。一樓有4個房間,最南邊的房間貼着蘇菲書房的標籤,是徐雪金爲7歲半的大女兒蘇菲佈置的讀書室和教室,裏面靠牆並列放着兩排書架,放着童話、名著、蒙臺梭利教育法之類的教育書籍以及不少樂譜和歌譜,正中是兩張很矮的長桌子,整齊地擺放着小板凳,平時徐雪金就坐在這裏給女兒上課。中間一間房是客廳,另一間是徐雪金夫婦的臥室,放着兩張雙人牀,夫妻倆分別帶着兒子和徐雪金的外甥住在裏面。最外面是蘇菲的臥室。  週五下午是貓貓狗狗幼兒園的開放日,在家上學的孩子們歡快地到那裏結交小夥伴,一起玩耍  吃過早飯之後,徐雪金就帶着蘇菲到教室裏,小兒子和外甥因爲年紀太小不用跟着姐姐聽課,在院子裏玩耍。蘇菲跟爸爸要求,前幾天一直在上數學課,有點煩了,希望今天可以上手工課。徐雪金一邊答應着女兒,一邊抱起吉他,按照慣例用歌聲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他是基督教徒,教給女兒的歌曲也是以基督教歌曲爲主,父女倆伴着吉他合唱,女兒節奏不對的地方,徐雪金就停下來給女兒示範。  唱完歌曲,蘇菲提醒爸爸今天的主題是手工課,但是徐雪金顯然認爲有更重要的課程排在前面,他拿出古詩詞選集,帶着女兒朗讀《詩經·碩鼠》。徐雪金告訴記者,他沒有像學校一樣要求女兒專門拿出時間背下來,而是連續幾天聽和讀同樣的內容,聽熟了之後女兒自然可以背下部分段落。晦澀的古文超出蘇菲的理解範圍,每次讀完原文之後,父女倆還要一起朗讀後面的翻譯文字。7歲的孩子即便對翻譯文字也是懵懵懂懂,學到《東山》時候,徐雪金要專門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厭仗”的情緒。小女孩突然對“打仗”感了興趣,追問着爸爸,女孩子打不打仗,不想打仗可不可以跑掉或者躲起來。講解清楚文章的內容之後,徐雪金用MP3播放器給女兒播放《東山》的配樂朗讀。背景音樂比詩歌內容更吸引小姑娘,聽着聽着蘇菲突然跟父親說,這音樂很好聽。徐雪金沒有批評女兒不專心,而是啓發着讓女兒辨別音樂裏都用了哪些樂器。  在家上學的孩子們很快就喜歡上了幼兒園的設施  語文課結束之後,纔是蘇菲盼望的手工課。徐雪金回到客廳裏做自己的事情,蘇菲在書房裏自習。沒有正規的教材和固定的內容,全憑她自己的想象力和興趣,把想法變成現實。她前一天用雪糕棍拼成了一個“來”字,這一天用黃色的廣告顏料塗滿了一張方紙片。在成年人看來這些東西不但算不上藝術品,連手工成品都不是,可蘇菲又熱愛又興致勃勃,她收集周圍吃雪糕的人扔掉的木棍和塑料盒,準備她下一個作品的材料。  做完手工,徐雪金把女兒叫到客廳裏來學英語。雖然徐雪金夫婦是做外貿生意的,能用英語跟外國人交流,可他們都沒有親自給女兒上課。英語課上,蘇菲先跟着父親囫圇着唸了一段英文的《聖經》,然後徐雪金打開電腦,讓女兒跟着一個軟件學習。軟件像一個發音老師,先把單詞讀一遍,然後蘇菲對着話筒模仿,如果發音不標準,軟件就不會進行到下一個單詞,只有在蘇菲多次努力都過不了關時,徐雪金才走過來幫女兒讀一次過關。  下午的課程相對輕鬆,蘇菲從4歲多開始學鋼琴,幾年來一直斷斷續續地彈着。搬到大理之後,徐雪金沒給女兒買鋼琴,他在附近琴行找了一位鋼琴老師,每週給蘇菲上兩次課,還能以每小時5塊錢的價格在琴行裏練琴。蘇菲自己騎自行車去上課和回家,徐雪金只在閒聊間問女兒上課的內容。  週末的活動很特別,週五下午徐雪金騎車帶着兒子,7歲的蘇菲騎車帶着4歲的表弟一起去新開業的貓貓狗狗幼兒園參加開放日的活動。徐雪金很重視社交活動的機會,這是對孩子們缺失的校園交往的補充。平時徐家三個孩子互相做伴,開放日的活動上來了很多小朋友,蘇菲和兩個弟弟很快就找到了各自的玩伴,跳蹦牀、爬樹屋或者玩蹺蹺板。週六的上午徐雪金闔家到三月街附近的別墅區籃球場跟着美國人大衛上籃球課。大衛自己有三個孩子,還領養了一箇中國女孩,每個週末都教自己的兒子和自願來學習的孩子一小時的籃球。大衛的小孩沒有在大理讀書,只請了一個老師教中文,其他課程通過網絡修讀美國學校的學分。在徐雪金看來,這也是一種在家上學的方式。也許因爲這個原因,來上籃球課的都是在家上學的另類小孩。孩子們在籃球場上打球,家長們就聚在陰涼處互相認識,他們很多人本來就在一個QQ羣裏,所以很快就熟悉起來,互相交流自己對孩子教育的想法、方式和搬到大理之後遇到的家常問題。一堂課下來,已經有好幾個家庭約好了互相拜訪的活動。  定製教育  蘇菲有過上學的經歷。因爲徐雪金和妻子都忙於工作,蘇菲兩歲之前一直在江西老家跟着奶奶生活。兩歲的時候,徐雪金把女兒送進了義烏當地一家不錯的幼兒園。“當時上的是小小班,可能是因爲上幼兒園太早的緣故,菲菲一直很緊張,經常尿褲子,到了上學要帶一包新衣服替換的程度。小孩子上幼兒園哭很正常,可是菲菲讀到了中班還哭就不正常了。她還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告訴我,大朱老師不喜歡她。”徐雪金的妻子告訴記者。當時,夫妻兩人的生意走上了正軌,有時間和精力思考女兒的教育問題。回想起自己的學習和創業經歷,徐雪金覺得可以把女兒從學校裏領出來自己教。  徐雪金生長在江西的農村。“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不好,到了二年級之後我學習就一直很好了,因爲我愛看書,那時候鄉下也沒什麼書,我就到處找書看,把能找到的書都讀了。”徐雪金告訴記者,自己的家鄉很閉塞,上高中之前他連足球是什麼都不知道,到了大學才接觸到音樂,發現自己對音樂特別是搖滾樂很感興趣。大學畢業之後,爲了繼續學習吉他和接近搖滾樂,徐雪金在北京找了一份軟件工程師的工作。但是每天對着電腦的工作令他厭倦,4年之後他到義烏尋找機會,從軟件工程師改行做外貿。“他白天到處找庫存,晚上到賓館聯繫外國人把庫存賣出去。”徐雪金的妻子告訴記者,開始時候徐雪金跑業務,她負責維護客戶,逐漸才僱傭了十幾個工人開起了公司。  “有人學習是先快後慢,有人相反,但是學校要求學習的節奏是一致的,就會有孩子被淘汰掉。我的軟件、英語包括做外貿都是上大學之後感興趣自學的,所以我認爲在學習裏興趣是最重要的,孩子對學科有了興趣,你不用教,他自己也會想盡辦法去學習。”徐雪金的理論是,先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孩子識字,掌握母語文化的鑰匙,然後就讓孩子接觸到許多學科,從這裏找到感興趣的方向後,主要依靠自學,家長只提供平臺。  有了這個念頭,他把公司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回家帶孩子。他租了一個兩室一廳的房子,把江西鄉下親戚的孩子接到義烏跟女兒當同學,開起了當時體制外教育流行的形式,私塾。“私塾開了一年,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教育受制於父母,過完春節後親戚就把孩子送回學校去了。”徐雪金告訴記者,他開私塾是因爲認可孟母堂的情況,可是後來又在網上了解到美國這種在家上學的形式,覺得這個方法更靈活更個性化,可以完全針對每個孩子的興趣和天分設計課程。所以,徐雪金現在給女兒上的國學課、英語課雖然只有形式而不像學校教育一樣注重效果,可是他並不擔心。這一階段裏他對女兒的學習要求只在識字上,能夠脫離父母的幫助看書就行,數學課、科學課、畫畫、手工的課程都停在尋找女兒興趣方向的階段。  週日早上,徐雪金帶着女兒蘇菲參加小朋友聚會  在研究女兒教育方式的同時,徐雪金還給女兒的教育找到了價值觀。“教育也是價值觀的問題,最後是信仰的問題。從在家教女兒開始,我就接觸了基督教。我覺得《聖經》裏提供了完整的價值觀,首先要認識人,認識神。它明確告訴孩子,世界是怎麼來的,人會墮落,要救贖,要神的寬恕,也要寬恕別人。”徐雪金和妻子去年在瑞典受洗之後,女兒的教育綱領裏除了國學以外,還加上了《聖經》,他要按照基督徒的教育去培養女兒。  在給女兒上課和學習《聖經》的間歇,他辦了一個在家上學聯盟的網站,把自己找到的大量教育論文和諮詢貼在上面,也給全國各地選擇在家教孩子的家長提供認識和交流的平臺。“一個人選擇這樣的形式不是很有信心,很孤立,沒有安全感,參與的父母多了,可以互相交流經驗,分享教育資源。”徐雪金計劃在7月份辦一次在家上學的研討會,請有心得的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  蘇菲只有7歲半,剛剛開始識字,徐雪金的教育成果還不顯現,他覺得住在大理學院裏的康康是蘇菲未來的榜樣。康康媽跟徐雪金的理念相同,看重興趣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13歲的康康原來在北京的中關村二小讀書,後來因爲經常生病,成績在學校裏排在中等,康康媽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通過打拼在公司裏都進入了管理層,孩子在班級裏的學習成績他們不是很能接受,索性就接回家自己教。因爲責任重大,最開始康康媽不但沒有信心,而且連家門都不敢出,同齡孩子都去了學校,她怕自己和孩子接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大約過了一年的時間,康康媽才克服心理障礙,兒子的家庭教育也按照她設想的方向發展。她發現兒子的數學思維很好,就送他去學圍棋,現在已經是業餘五段。她還給兒子專門請了一個老師學習西方哲學。她自己是學英語出身,平時帶着兒子一起讀西方的文學名著。  不按體制內的大綱學習,康康媽也沒打算讓康康幾年之後通過高考回到體制內,她給兒子準備了兩條路,一條是全家正在做移民加拿大的準備,另外一條路是康康自己出國留學。康康媽告訴記者,康康出國的願望特別迫切,所以自己就很努力,英語已經很好了,數學是國內的教材,科學就用的美國課本。最開始一段時間還需要康康媽來教,現在完全就看教材自學。因爲學習出於興趣,效率特別高,每天只學習幾個小時,其餘時間就安排戶外活動,鍛鍊身體。康康媽告訴記者,兒子回到家裏之後就不像原來那麼經常生病了。到了大理之後,她還請了一個專業的教練教兒子打籃球。雖然只是孩子的興趣,但是康康媽覺得只有專業的學習才能減少運動傷害,學得像模像樣。  改變的家庭  把重心轉向女兒的教育之後,徐雪金就想離開被工廠包圍的義烏,找到一個安逸寧靜的環境給兒女們成長。他看中了大理的景色和氛圍,打算帶着全家在這裏生活一年到兩年時間。他的妻子告訴記者,自己不喜歡大理春天風大,乾燥和強烈的陽光。但是,從研究在家上學的理念開始,徐雪金對家庭模式也重新定義,家庭是最重要的社會單元,父母都忙着在外工作,把孩子放在學校裏是不對的。現代生活已經家不像家了,現代教育也把家庭和教育分離了。其實,父母應該參與到教育中去,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徐雪金夫妻把義烏的公司交給親戚打理,徐雪金的妻子每個月看一次財務報表,其他時間就在家裏買菜、做飯、照顧三個孩子和學習《聖經》。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徐雪金家這樣不用工作的條件。4歲的磊磊跟着父親在大理常住,母親在安徽老家上班。磊磊是個勤快而有禮貌的孩子,他每天早上給父親煎雞蛋,因爲個子太小,還要站在板凳上才能使用竈臺上的電磁爐。吃完早飯,他和父親一起到菜地裏幹農活,他能澆水和挖菜,每工作一小時可以從父親那裏賺到兩塊錢零花錢。他一般用零花錢買零食,在吃之前還要分給見到的所有人。  但是所有認識磊磊的人都告訴記者,他們父子剛來大理時候,磊磊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他從小被我和他媽媽帶大,嬌慣得極端以自我爲中心,從來不考慮別人。3歲上幼兒園之後,他看到別的小朋友東西好就要,人家不給他就使用暴力。不誇張地說,跟小朋友相處不到一分鐘肯定能打起來,幼兒園沒法上。”磊磊的父親告訴記者,他可以強行把磊磊留在幼兒園裏,讓他自己在碰壁中學習跟別人相處和改變。但是,他更想用一種緩和的、不傷害兒子的辦法來幫兒子改掉毛病。在安徽老家他找不到一個可以帶着兒子上班的工作,但是他需要大量跟兒子相處的時間,他從網上找到了菜媽宋夏豔建立的蔬菜社區,這裏可以提供他這樣的條件。他帶着磊磊吃住在大理的親子社區裏,作爲交換,負責打理菜媽開在古城裏的素菜館。  37歲的宋夏豔有跟年齡不相符的活力,她跟一羣孩子一起拿着顏料在親子客棧的白牆上畫畫,也帶着孩子們在地上的厚墊子上玩前滾翻和倒立。兩年前她帶着已經讀到四年級的女兒希希從廣東來到大理,把希希送進了崇尚靈性教育的那美學校。“靈性教育注重心靈的成長,知識只是一種載體,我認可這種新的教育思想,可是我覺得學校這種形式是舊的。雖然混齡排班已經比體制裏的學校進步了,但是課程是固定的,它對大小孩子的吸引力不同。個性化的教育還是沒有施展。”宋夏豔告訴記者,剛好那美學校有一段時間不上課,在空當期裏她與女兒交流要比從前上學時多,她越瞭解女兒就越有信心走在家上學的道路。她在豆瓣網上開了一個樸實無華的教育之路小組,跟家長們分享大理的生活和自己的教育心得。  宋夏豔的理念在網上也受到家長們的認可。一對北京的夫婦,小孩剛剛1歲就決定將來讓孩子在家上學,他們投資了宋夏豔現在經營的以親子游學爲主題的客棧,夫妻倆在北京做辭職前的工作交接,不久就會到大理跟菜媽匯合。客棧剛剛開業幾個月,已經有許多有意向在家上學但是還下不了決心的家長帶着孩子來這裏考察,打定主意的幾戶人家已經在才村租了院子共同生活。還有幾個媽媽帶着孩子在宋夏豔的客棧裏住上一兩個月,繼續體驗。  磊磊的改變讓父親很有成就感。磊磊爸告訴記者,他是一個很傳統的人,覺得自己打拼,事業有成也就是爲了把財富留給兒子,那麼不如把培養兒子當做事業經營。他以後也不打算把磊磊送到學校了,而是常住大理在家上學。親子客棧將來的發展方向是一個共生社區,宋夏豔家、北京夫婦、磊磊家或者還有其他的家庭加入進來,一起勞動、生活、教育子女。這個轉變沒有得到磊磊母親的認可。“她想到大理來做生意,可是大理沒什麼生意可以做成功,只能在共生社區裏種地或者在素菜館裏當服務員。歸根結底的爭論就是一個女人能不能放下自己的生活追隨男人和孩子。”磊磊的父母還沒有就家庭未來的方向達成共識,目前只能擱置爭議兩地生活。磊磊爸會經常跟妻子通報磊磊的情況,但是他不讓磊磊頻繁跟媽媽打電話,那樣會勾起磊磊對媽媽的依賴和想念。宋夏豔的丈夫只能利用假期來大理跟妻子和女兒團聚,他在廣東的金融機構工作一時間還脫不開身,但是爲了女兒而在40多歲改變的生活也在籌備之中。  更多來客棧的家庭還沒有到決定生活模式的程度,他們還停留在要不要送孩子上學的階段。一位廣東來的母親聽了徐雪金對在家上學理念的介紹後告訴記者,這種教育模式需要家長很勤快,隨時觀察孩子的動向,要比送去學校付出更多。自己的心理準備不夠,怕堅持不下來,沒有勇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責任。也有家長對這種“放養”方式有微詞,從威海來的七七媽告訴記者,她是因爲覺得學校上課效率太低才把孩子領回家的。今年9歲的七七保留着學籍,斷斷續續地上學、跳級,已經讀到了初中課程。七七媽是覺得威海距離日本太近,心裏總有核輻射的陰影,才帶着七七到大理來考察生活環境。看到大理的孩子每天睡到九十點鐘起牀,吃零食、偏食,也不怎麼學文化課,這跟七七每天7點起牀外出跑步,上午戶外活動下午讀書自習的規律生活相差太遠,大理的氣候和戶外空間也沒辦法跟她們在威海時出門幾步就是松林、穿過鬆林就到了沙灘相比,再住一段時間她們打算回山東過自己原來的生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