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家有“小磨蹭”(下)

家有“小磨蹭”(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M —— Mean (意義、打算)

英語中有這樣一句話:I mean it。意思就是我說的就是我真正打算做的。說白了,就是說了就得做。比如媽媽叫吃飯了,爸爸一邊看電視,一邊對孩子說:“去洗手。”自己卻不挪窩,眼睛還盯着電視,這種情況下就別指望孩子會即刻照做。再比如我上述提到的出去玩該回家的例子,家長說該走的時候,意志要堅定,強調自己說出口的指令首先自己就要執行,更要幫助孩子執行。說了不立即做,還不如不說。免得將來家長說的話對孩子不起作用。

Method(方法)

對孩子的磨蹭,家長簡直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明明一個勁兒地一催再催,但孩子依然慢條斯理。有時候家長沒耐心了,劈頭蓋臉地一番數落脫口而出:“真笨,到現在連穿衣服都穿不好。”說罷一把奪過來,替孩子穿了起來……如此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他怎麼能夠快得起來呢? 其實是我們做成人已經太久了,已經忘了自己在孩提時代的情景了。據我對自己孩子的觀察,很多時候孩子不是快不起來,而是不知道“快”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個“快”法。“快”是由熟練而來的,所以平日裏要給孩子多鍛鍊的機會,所謂熟能生巧。具體怎麼個做法要逐一示範給孩子,而不是僅僅口頭催促、居高臨下地指揮。比如我女兒在穿衣洗漱的時候,我看到節奏慢了下來,就會非常非常具體地告訴她:“一個動作接着一個動作,中間不要停。”吃飯的時候看到她東張西望,就提醒她:“眼睛看着飯碗,右手拿筷子,左手扶着碗,一口接着一口吃。”讓她明白,這樣就叫做“快”。

家有“小磨蹭”(下)

E —— Either…Or…(要麼這樣,要麼那樣……)

就象我上面提到的拿筷子給女兒作比喻那樣,要讓孩子明白,每個行爲後面都帶着後果。我經常告訴孩子:“你可以慢慢來,要麼花很多時間穿衣吃飯,沒時間玩;要麼趕緊做完,就可以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有時候我就得明明白白地把後果告訴孩子。我跟她說:“每天的時間就這麼多,而且有些事情是每天必須要做的,比如穿衣、洗漱、吃飯等。如果每件事情都花很長時間,那麼等你起牀穿完衣服、刷完牙洗完臉梳完頭,就到了中午了,你就得吃午飯了;午飯吃了好久好久,就到了睡午覺的時候了;午覺起來再一拖拉,就吃晚飯了;晚飯吃得慢,吃完後就該睡覺了。那你一天就只有吃飯睡覺了,別的事情都沒時間做了,多沒意思呀!” 另外孩子作業拖拉也是有原因的。有位經驗豐富的媽媽告訴我,孩子作業拖拉,除了他可能不會做以外,跟孩子的個性也有關係。有的孩子比較專注,可以一下子坐定一個多小時。可絕大多數孩子都難以做到。 我們普遍認爲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就是認真學習,其實不然。有些孩子比較好動,注意力專注的時間最多十幾二十分鐘,這時候他即便坐在那裏,也是心不在焉。與其一個勁兒地催促讓孩子反感,還不如給孩子兩三個選擇方案。先是讓孩子自己估算一下完成作業大概要花多長時間,如果孩子說是一小時,家長可以問孩子:“你是花一小時一鼓作氣把所有的作業做完後再玩,還是做十道題休息五分鐘再接着做?不過這樣你就沒有整塊的時間看動畫片了。”讓孩子自己來選擇,選擇後就監督他按照自己的決定來執行。不過我的孩子還沒上學,這個辦法還沒試過。各位家長可以試試,看看有沒有效果。 Expectation(期待)

讓孩子對常規的事務也充滿期待。比如我每天打車送孩子上幼兒園,我兒子喜歡認車標,在他早晨洗漱的時候,我就說:“我們趕快出門,看看今天是什麼車在等我們。”他就會立刻加快速度,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今天接我們的是“富康”還是“現代”,是“夏利”還是“大衆”。

Early (趕早)

我還發現兩個奧祕:如果我起得比孩子早,在一天開始的時候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晨讀、默想,以良好的狀態迎接一天的到來,那麼在孩子醒來的時候,他們看到是媽媽一張愉悅的臉,他們的心情也會隨之好起來,也樂意配合。如果我是被孩子吵醒的,自己還在半夢半醒中,就要開始張羅孩子的穿衣洗漱吃飯,就好比是沒有準備好就倉促上陣,心情自然糟糕透頂,再看到孩子一磨蹭,心裏的火“噌”地就冒出來了。所以家長要比估計的適合時間提前一小時或至少半小時起牀。 另外,許多孩子起牀後喜歡膩一膩媽媽,在媽媽身上賴一賴,其實那是孩子的情感需要在一天開始的時候先充充電,並不是懶,故意賴牀。所以要爲此特意留出一段時間,要比你估計的應該叫孩子起牀的時間早半小時或至少十分鐘。

在我們家,先起牀的孩子有個特權,就是可以和媽媽一起賴在沙發上讀一本書。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爭着早起,被晚叫醒的那個還不樂意呢! 每天早上去上幼兒園或上學的時候,我們總能聽到孩子哭着不肯起牀,母親氣急敗壞地嚷嚷“要遲到了!”家裏其他人也手足無措地忙作一團,輪番伺候。因此我們不但要在心情上事先做好預備,在具體的事情上也要提前安排好。比如:讓孩子把第二天要帶去學校的東西提前一晚準備好;把孩子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你自己要穿的衣服提前一晚準備好等。這樣也便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計劃性。 事先計劃和留出足夠的空餘時間很有用,能夠讓我從容不迫,心平氣和。

比如我兒子是個“程序型”的人,程序不能亂,不能中途被打斷,每件事還非得自己做,而且一定得完成才行。這當然是個優點,但在趕時間的時候,他的“認真”簡直叫人忍無可忍。估計到這一點,我就必須要預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完成他的“程序”。 如果你能每天早上從容不迫地給孩子和自己穿戴整齊,那你的一天會過得比你一大早就尖叫匆忙來得愉快得多。如果發現自己每天早上都大呼小叫,出門時就要記得給孩子道個歉。如果孩子已經四五歲了,問問他覺得你該怎麼做才能讓早晨不再是個戰場。有時讓孩子參與如何解決問題的討論會使問題消於無形。 說了那麼多方法,其實我們家長還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是不可能自動自發就按照我們的標準完全執行的。他們需要時時提醒,日日操練,直到養成習慣。回想我自己小時候也磨蹭,等大了,成家了,有孩子了,要做的事情多了,自然就風風火火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成長需要過程。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是讓孩子作孩子(Let child be child),給他們空間成長。

羅馬不可能一下子建成,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事事完美。孩子與成人的區別之一就是孩子們總覺得前面的路還很長,一切都還遙遙無期,而大人們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父母要接受孩子對時間的概念,並教育孩子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孩子需要時間做孩子該做的事,去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做做白日夢、坐着看螞蟻搬家、探索身邊的事物、操練所學的技能……所以不要幫你的孩子把日程排得密不透風,確保每天孩子都有自己的時間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但同時,也不要放縱孩子,每星期至少有一次例行的活動:一個遊戲、一堂課、一個故事或一次例行的探訪爺爺奶奶…… 讓孩子明白:我的生活是有韻律的,像爸爸媽媽一樣,每到了特定的時間,我就知道我該幹什麼了。 人生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旅程。

在整個旅程中,馬不停蹄地猛衝或走得太慢都不好。太快,會錯過最好的風景;太慢,會錯失很多機會,而且讓每個人都會等得不耐煩。因此,我們的生活要有張有馳。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