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輔導員專欄:強勢父母通常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輔導員專欄:強勢父母通常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強勢父母通常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文=尹建莉工作室輔導員 月兒彎彎

輔導員專欄:強勢父母通常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在兒童遊樂園,偶遇兩對陪伴孩子排隊坐過山車的母女,孩子6歲模樣,因恐慌拉着媽媽的手叫喊:“媽媽,我好怕!”

A媽媽的第一反應是打消孩子的恐懼,迴應說:“別怕,有什麼可怕的?你沒看見那麼多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嗎?”孩子聽後未置可否,一臉茫然。

B媽媽的做法是,蹲下來看着孩子說:“寶貝,媽媽也很怕,但媽媽和你在一起,我們一起克服害怕好不好?”孩子輕鬆地點了點頭。

A媽媽害怕恐懼這個情緒,並且認定它是不好的,所以,也不允許孩子有這樣的情緒。但是,否定了孩子的情緒,就能讓孩子不再恐懼嗎?答案恰恰相反,負面情緒只會更長久停留在孩子的心裏,讓孩子退縮不前。

B媽媽坦誠並擁抱了孩子的真實感受,讓孩子願意與自己對話,孩子可以輕鬆決定是繼續害怕,還是願意挑戰自己,無論是哪一個決定,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很重要的體驗,以後再面對此類情況時,孩子就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能力和情緒,做出自己的選擇。

輔導員專欄:強勢父母通常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第2張

上述兩個媽媽給予孩子的親子陪伴,質量高低不言而喻。智慧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中,總能理解和共鳴孩子的內在情緒與感受,在順應孩子內心的同時,鼓勵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石,父母在面對高壓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如何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

在尹建莉工作室的微信羣教育輔導中,一位十歲孩子媽媽向我訴說:兒子在這個漫長的暑假中,一度沉迷於玩手機及電子遊戲,堅決不願完成假期作業,媽媽從開始的耐心引導,繼而批評教育,現已無計可施,發展爲一言不合便“歇斯底里”,親子關係一塌糊塗。媽媽唯有十分無奈自嘲:從小至大,如此用心良苦,爲何孩子無視我的“萬般好”......

通過交流,我瞭解到這位媽媽非常焦慮,她的癥結和困惑在於一直以來與孩子的相處互動,常常重視糾正“外在行爲”,而忽視了親子“內在關係”。首先,她對手機和電子遊戲所謂“詬病”偏見無法釋懷,見過諸多新聞報導孩子因過度玩手機或電子遊戲,導致“病入膏肓”的極端事件。我也曾看過標題爲“某少年過度玩手機/電遊導致視力急劇下降,專家稱或致盲”諸如此類的報導事件,如果從新聞真實角度來看,此類案例的背後大多爲宣傳目的而渲染了結果,以標題作爲噱頭,無疑誤導了很多家長,觀衆單一對看待事件結果本身,忽視了事件的全部過程,容易“妖魔化”玩手機或電遊行爲。

輔導員專欄:強勢父母通常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第3張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存在即合理。

我們應當學會辯證看待孩子成長行爲和事物正負面本質一樣,電子產品給我們工作生活學習帶來很多利好,正因爲它觸手可及的方便,而今已成爲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當我們善於用“利大於弊”的眼光看待這一工具時,便會放下固有的偏見與執念,引導孩子發現價值,而非強迫孩子控制誘惑。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成長在這個時代的孩子,電遊也是他們童年時代的玩耍項目,相較我們童年時代“跳繩、過家家”遊戲項目本質一樣,只不過更智能和有趣罷了。我們應當堅信,孩子對萬事萬物的探索,皆爲屬於他們未來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準備,並有着超越時代的意義。另外,在陪伴孩子成長中,如果我們單一絕對化看待孩子的某一行爲,譬如:玩手機或電遊是錯誤的,做作業學習是正確的。那麼,無疑告訴孩子:你必須服從父母的絕對權威。“強權”底下無成長,如果父母一貫用絕對的權威,以達到感化或說服孩子目的,無疑破壞了親子關係,孩子即使被短期教化,心裏卻埋下“戰爭”隱伏,事實證明,在所有的親子“戰爭”中,父母“恃強凌弱”實施的意志,通常贏了面子卻往往輸了“裏子”,終將導致親子關係漸行漸遠,或兩敗俱傷。

所謂撥雲見日,我對這位媽媽的建議是:首先,鼓勵孩子說和學會傾聽孩子。在平心靜氣傾聽交流中,多關注“孩子聽到了什麼”,非父母“說了什麼”,我們會發現孩子有比“慣性責備”更有價值的東西,父母不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充分給孩子表達的權利和空間。

輔導員專欄:強勢父母通常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第4張

另一方面,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我們要積極迴應孩子的情緒感受,而非“棒槌”般的指導行爲,孩子的情緒感受只有被父母及時迴應,他纔會感到被愛和關注,生命的價值感才能被獲得尊重和信任.在孩子徵求意見時,可給予孩子“選擇權”而非否定拒絕孩子,孩子纔會有意願和信心學會擔當。

父母時常審視自己與孩子情感交流的深度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只有這樣,真實的愛才能在彼此之間流動,互相滋養和實現成長。但生活中,父母無法做到有效傾聽孩子的場景比比皆是。譬如:許多媽媽經常對孩子大聲疾呼:“我說了很多遍,就是聽不見。”媽媽的大呼小叫、絮絮叨叨,孩子的彷若無人、充耳不聞,如此這般上演的溝通交流場景,導致親子關係僵化是必然的。

其次,應用“心”與孩子建立聯結,莫再糾結於孩子玩手機、電子遊戲、作業等“外在”行爲的價值判斷,放下權威,“堅定而無畏”給予孩子自由,自由纔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深刻闡述了給予孩子自由的價值:“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纔可能成爲一個自覺的人——自由不是信馬由繮,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託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最後,身教重於言傳,榜樣力量是無形的標杆力量,父母應堅決不做如《爲自己出徵》中騎士般被自己鐵甲所囚禁。

輔導員專欄:強勢父母通常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第5張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個性條件下的融合。作爲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中,我們應時刻堅定自己追隨“成熟愛”的信念和行動,良好的親子關係便是檢驗高質量陪伴的砝碼。魚兒會游泳,鳥兒會飛翔,孩子會感知。在現實生活中,成年人或基於需要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孩子卻只願感受最天然的世界萬物。如果我們習慣於“理所當然”的正確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卻往往忽視對孩子“說實話”,長此以往,孩子便會不被允許說出他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沒有真實情感交流的親子關係,存在卻如海市蜃樓般,稍縱即逝。

衆所周知,伯樂之所以懂得挖掘千里馬的雄姿和才華,是源於內心對馬兒的喜愛和賞識。韓愈曾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面對獨一無二的孩子,恰如我們需要如伯樂般懂得賞識千里馬(孩子)的智慧和能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