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不要太晚了…

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不要太晚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但矛盾的是,很多中國家長潛意識裏又覺得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話就會跟社會環境格格不入,還可能會壓抑個性甚至會吃虧。

所以他們有時候會鼓勵或默許自己孩子某種大大咧咧能爭能搶的氣質,行動魯莽說話不客氣的孩子被誤認爲是能力強、敢於表達。

其實那只是沒教養而已,跟個性沒有一點兒關係。而且這種沒教養有可能會伴隨孩子終生。

一個人爲什麼要有教養,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去從頭解釋。就像說爲什麼一個兩歲的城裏孩子出門應該戴上尿不溼而不應該隨地大小便,懂的人自然懂,堅持表示不懂的人真的就很難跟他解釋了。

三歲的孩子好教,到三十歲再教真教不會。但至少有一個道理我想大部分家長都能接受:要做事、先做人。

現在的孩子未來面對的肯定是一個比現在更廣闊、更文明的的世界,如果您認可一些更文明的行爲和教養,就要毫不猶豫地從現在開始教育他/她、以身作則地影響他/她。

社會風氣再不好,也要以一個更文明的標準來要求他/她,而不是爲了仨瓜倆棗蠅頭小利培養一個街頭鬥士,或者那種從小就以爲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傻瓜。

那什麼是教養呢?

我覺得教養就是不光考慮自己也考慮別人,就是對尊重和邊界深刻理解之後的一種分寸感。有了這種分寸感,大家都會感覺很合理很舒服;沒有這種分寸感,就會給別人帶來不便和煩惱。

教養不是壓抑,而是自由的前提。在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人的自由與責任伴生、權利與義務伴生。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責任義務在哪裏,也就不可能獲得權利和自由。那些缺了教養這一課的孩子,猛然到了國外留學,都或多或少會感覺到“不自由”的痛苦,甚至會闖大禍。

一個孩子的教養和他的素質是一體的。沒有教養的孩子,並不僅僅是沒有禮貌的問題,他們往往也會表現出自私、傲慢、不知感恩、爲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比如欺騙)。

而與此同時,他們的內心反又是脆弱和孤獨的。這樣的孩子會給周圍人尤其是父母帶來煩惱,以後自己的人際環境和生活也不會很好。

道理講了這麼多,列一些我認爲一個七八歲孩子應該表現出來的教養,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供大家參考。別嫌多,因爲真不多,這只是文明社會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而已,我肯定有漏的。

1

聲音

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不要太晚了…

媒體對於國人在公共場合呼朋喚友大聲喧譁的詬病不是一天兩天了。“用對方正好能聽得見的音量交談”、“對方聽不見時要走近前去說,不要隔空喊話”,這是常識更是習慣,要從小教給和養成,否則以後真不好改。

愛吵愛鬧是孩子的天性,對他們一開始就要教一件事兒:正確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內音量”。

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怎麼大聲都沒關係。

在室內的時候就用對方能聽見的音量就好了。室內包括家裏、教室裏、樓道里、車上(公交車或自己家車都算上)、電梯裏等等。餐廳、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說了。爲什麼在自己家的車裏也要降低音量?因爲小空間的大吵大鬧會讓人心煩意亂,也會影響司機開車。

●看電影不要說話,實在要說一句半句的請趴在我耳朵上小聲說。

●電梯裏有別人的時候不鼓勵聊大天兒,因爲別人不願意聽你家的事兒。需要交談也要儘量小聲、簡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電梯不是遊樂場。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叫別人的時候要自己走過去叫,不能隔着屋子扯着嗓門兒喊別人過來,有什麼話過去說。我有時候忘了,他們還會提醒我。

●週末你們起得早,我們還想再睡會兒呢。爸媽臥室門沒開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鬧,不能練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裏拍球了,樓下鄰居受不了。

雖然說了室內要小聲,但飯桌上當着別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爲別人不知道你們在背後說什麼,會覺得被隔離、不舒服。其實小孩兒都喜歡這麼做,暫時無所謂,但與其大了再改不如現在教給他們。

2

耐心、謙讓、禮貌的舉止

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不要太晚了… 第2張

●從小要學會給別人一點兒耐心和謙讓。不擠、不搶、排隊。輪到自己再玩兒。玩兒的時候如果後面有人排隊,玩兒一會兒就要讓給別人,不能因爲輪到自己了就霸着玩兒個沒完沒了雖然別人也說不出你什麼來。

●大人交談或打電話的時候要安靜等在一邊或走開,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試圖打斷,不緊急的事兒等一會兒再說,緊急的事兒要先說一聲“excuse me”/“打擾一下”。(孩子們小的時候肯定是這樣的,要慢慢教會他們)

●要扶住門讓後面的人通過(妹妹做這個太積極令人心疼);電梯來的時候讓到一側,讓裏面的人出來以後你再進去;進電梯以後如果外面還有人沒進來要爲人家按住開門鍵(而不是關門鍵)。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來熟地亂跑,要由主人帶着參觀,一般也不主動提出來要參觀。別看見什麼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當外人兒。用別人家衛生間要問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衛生間?”人家肯定讓你用,還會指給你適合的那一個。別人給的零食要問過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過道里。自己東西掉了要馬上撿起來,別人東西掉了幫着撿;公共場合不鑽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麼誘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鑽,雖然你是小孩兒。

●看到房門、廁所門關着,即使是在自己家,也要先敲門再進去。

3

有禮貌地說話

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不要太晚了… 第3張

●跟人好好說話,正面溝通,避免使用嘲諷、詰問、挑釁、毫不客氣的語氣,不能用反問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這些不算是我家的明文規定,因爲孩子們很少那麼說話。偶爾冒出一句聽着不對勁兒的我就會說一下。特別把這個提出來說的原因是,我經常有機會聽到國內的小學生們這麼說話,不知道別人怎麼想,反正我覺得挺刺耳的。

●別人跟你說話或問問題要回應,不知道怎麼迴應就說“我不知道”好了。我不替他們說話,但他們不吭聲時我一定會提醒:某某剛纔問你什麼什麼.....

●從小不逼着叫人,但會把他們和我的朋友做正式的介紹:“某某,這是我兒子Marcus; Marcus, 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Hi/你好” 對於小時候很害羞的他倆來說最容易說。所以叫人這件事兒沒演化成社交恐懼症,倆人第一次見到別人雖然不一定叫叔叔阿姨好,但會主動打招呼,還愛跟人聊。

●活學活用“請”、“謝謝”、“對不起”。“請”是“魔法詞”,說了別人纔會幫你,不說就得不到幫助,但我會提醒:“是不是忘了魔法詞啦?”。我發現國內小孩兒說話特別“衝”,喜歡用命令的口氣,比如“我要/要吃這個”“給我拿那個”,然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像得了聖旨一樣趕快去辦。其實這句話正確的展開方式是”我能不能吃這個?”“請幫我拿一下那個”。而且得到以後必須要說”謝謝“。

●別人擋到自己的時候要說一聲”借過“或”對不起讓一下“,然後繞過去,不能硬往上擠。

●家裏客人走時一定要送出門口,並且說”thank you for coming"或“再見”;去別人家做客,走時要說“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或 ”謝謝款待“。如果到了他倆睡覺時間客人還沒走,要先跟客人道晚安再去睡覺。

●即使收到的禮物不是那麼喜歡,也不能說”我不喜歡這個“、”這個我有了誒!“,而是很好地跟送禮物的人說一聲“謝謝你!”。如果喜歡的話就再加一句“我很喜歡!”。

●爸爸媽媽給買了東西也要說一聲“謝謝”。

●打完球游完泳要跟教練說“謝謝!再見!”

●下飛機的時候跟空乘說一聲“謝謝”。

●到人家做完客,不但跟主人說謝謝,最好也記得去廚房跟忙了一晚上的保姆說一聲“謝謝你,飯很好吃!”。

●拒絕別人的好意時要說“不用了,謝謝”。

●聽到別人誇獎自己時不用扭捏或得意,只要真誠地說一聲”謝謝“ 就可以了。

●禮貌用語適用於任何人,包括給他們開車的司機、給他們開門的門童、給他們上菜的服務員。

●跟人說話要看着對方的眼睛。

他們小時候喜歡當着人說大便啊小便啊什麼的,然後樂得不行(現在倆人有時候還會拿馬桶開玩笑)。那我就要狠溫和地說:“這些話是要在衛生間裏說的哦,要不要現在去衛生間把它們說完?”年齡特點就是這樣,沒必要責怪,但也不能大笑鼓勵,要讓他們慢慢知道什麼是得體的語言和場合。

4

餐桌禮儀

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不要太晚了… 第4張

我覺得在孩子小的時候,最能體現教養和親子狀態的就是餐桌禮儀。

在孩子吃飯這個問題上,中國家長比較看重飯菜質量和吃進去的數量,所以比較喜歡餵飯什麼的,孩子沒有自主權;

而另一方面,只要他們能吃,在餐桌上怎麼無禮都行,不在餐桌上吃也行。那些喪失了飲食自主權的孩子就會格外淘氣。

西方人呢比較看重自主性和餐桌行爲,所以不餵飯,孩子愛吃什麼吃什麼,吃飽了就可以下去,但一定要自己吃,哪怕吃一身也沒關係。家長的精力不花在催孩子吃東西上,而是花在培養餐桌禮儀上。

Marcus三歲之前吃飯不積極,我也給他餵過飯。後來有一次他表示不想吃餵過來的食物,我說,如果要我喂,就要由我來決定你吃什麼;如果想自己決定吃什麼,就要自己吃。從此以後他就自己吃了。我也兌現承諾,頂多偶爾給個建議,絕不強迫他吃東西。這就是責任和權利的打包。

我們家吃飯要人到齊了才宣佈開動,偶爾大人臨時有事會交待一聲“你們先開動吧”,他們纔會開動。

即使使用公筷,也只能夾靠近自己的,不能挑來挑去、不能攪和,夾起來就不能放回去。不要伸着手夠離自己太遠的食物,也不要站起來,只要請別人幫忙遞給自己就好了。別人問你要不要吃一種食物,你如果想吃就說哦好謝謝,不想吃就說“不用了,謝謝”。

後面這句是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了的,因爲Marcus老被別人勸吃這吃那,他不想吃,熱情的大人卻不肯放過他,還是一直勸一直勸。

我就教他說,下次你要看着人家,認真地說“不用了,謝謝。”別人就會覺得你不是小孩兒了,也會很尊重你,不強迫你了。Marcus很快就掌握了,然後驚奇地發現,只要他這樣一說,別人就會立刻停止逼他吃東西。

有一回Marcus吃自己喜歡的一種壽司,總共沒幾個,一不留神差不多都被他一個人吃了,就剩最後一個他還毫不猶豫給夾走了。我當時說了他一句:好吃的東西不能光顧自己吃啊,就剩最後一個了,至少問一下別人要不要吃。話說的不重,但他馬上醒悟了,有點尷尬。

後來他吃飯,每次想吃盤子裏最後一個的時候總是問一下我們要不要吃。Keira更逗,那天回了一句:我想吃,不過可以給你吃。

餐桌上可以交談,但不能又笑又鬧。一個女朋友剛剛問我,她家兩兄妹吃飯特別愛鬧,怎麼說都沒用,拍桌子也沒用,怎麼辦?我說,笑勁兒上來了就是這樣。也簡單,這種時候把他倆分開就好了,一個留在餐桌上吃一個去廚房吃,讓倆人冷靜一下,也算是合理的懲罰。

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不要太晚了… 第5張

吃東西要儘量閉着嘴嚼,不要吧唧嘴。說話時把先把食物嚥下去再說,我給他們的理由是嘴裏都是東西跟我說話我聽不清,而且食物會掉出來或嗆到你。再說,那樣很難看。

Marcus吃飯特別容易掉一地,說不管用,要糾正他吃東西的方式,還要給他發塊兒抹布,吃完飯自己收拾乾淨。遇到咬不動的東西?再努力咬咬唄。實在不行了請默默吐在紙巾裏,沒人願意看到直接吐在盤子裏甚至桌子上的咀嚼物(其他場合吐東西也是同理)。

吃飯就是吃飯,不能一邊吃一邊看電視、一邊吃一邊玩兒玩具。吃飽了要問一下大人“我吃飽了,可以下去了嗎?”,大人同意了才能下桌,下去了就不能再跑回來吃了。現在他們大了,在家吃飯已經不再要求問我這個了。但最好也要跟其他人說一聲:我吃好了,你們慢慢吃。然後再下桌。反正我是這麼做的,妹妹有時候也跟着我這麼說。哥哥永遠最後一個吃完,這句用不上。

下桌要把自己的碗盤收到廚房。我們是從兩歲開始這麼做的。沒打過碗。

說到餐桌習慣,一定要從小養成,最好從能坐着吃輔食開始。難嗎?日日堅持就不難。這只是又一個家長和孩子互相建立尊重的過程。

記得他倆一個兩三歲一個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回帶他們到一個五星級酒店吃新開張的親子自助餐,食物區和遊戲區是連在一起的,結果能想象那些孩子有多反天吧,根本沒人好好吃飯,大吵大鬧,還把海洋球在食物區亂丟。

甚至連家長也跟着孩子在就餐區瘋跑瘋鬧,有一個家長搬了餐椅站在上面,用自助餐夾點心的夾子去夠天花板上的氣球(我還跑去制止了他一下)........

在一片亂象之中,我家兩個懵懂的小人兒略顯困惑地一直坐在小桌子前,好好地把盤子裏的食物都吃掉了,纔來問我能不能去遊戲區玩兒。我都快感動哭了。

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社會風氣如此,教不好孩子”。但事實真相是,受過家長良好教養的孩子看到這些事兒的時候,並不會發出“爲什麼我不能這樣做?太不公平了!”的吶喊,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家長爲什麼會要求他們在公共場合的行爲,因爲他們也會覺得那些孩子太吵太煩了。

後來等他們長到五六七八歲的時候,看到不合理的人和事會來跟我討論,也有了最初的正義感。

所以說,只有立場、方法不正確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線。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比社會影響重要得多。要給他們正確的東西,讓他們以後到了社會上能分辨錯誤的東西;而不是教給他們錯誤的東西,以期望他們未來能與社會醜惡現象順利接軌。

一定要把這些教養教給孩子,不要太晚了… 第6張

寫了這一堆,可能有人覺得太麻煩,有人覺得還不夠。這很正常,人人都有自己的分寸感、家家都有自己的規矩。反正我是這麼來要求孩子的,他們也完全理解爲什麼要這麼做,所以絕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到,所謂已經內化成自覺行爲。正因爲他們做到了一個孩子基本的教養,也就得到了周圍人的喜愛和更爲尊重的對待。往大里說,他們和這個世界初次相識就爲自己贏得了一個友善得小環境,也確立了自己內心的規則。

當然,孩子的行爲習慣在形成過程中需要大人不斷提醒、糾正、落實。

有時也要講究一些管理方法:

該說沒說的話,讓他再說一遍;

該做沒做的事兒,讓他再做一遍,做到了的時候及時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慢慢習慣成自然。

行爲需要反覆訓練,別怕麻煩,這個功夫值得花,因爲趁着小培養一個行爲良好的孩子其實是最容易的。我從他們差不多一歲就開始這麼做,現在就輕鬆極了,基本道理不用講了,全都是舉一反三的事兒。

有了基本的教養,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一個人應有的美德:誠實、公平、謙遜、勇氣、責任感,等等。

至於他倆有沒有被壓抑個性?

我覺得並沒有。

就像穿衣服不影響做事情一樣。從小到大除了危險的事兒不能做、影響別人的事兒不能做,他們有非常合理的自由度,家裏有非常清晰合理的規則,做事情不會被大人強迫或打擾,犯錯時聽到的是道理而不是羞辱。

所以倆人都既有規矩又活潑開朗、友好愛聊,心理陰影面積接近零。而且他們周圍教養好的小朋友們也都是既天真又成熟,能很好地自我管理,親子關係也就不那麼緊張。有教養的孩子不需要特別教給他孝道,因爲他也一定是個感恩的孩子。

說到教育的具體方法是什麼,我想每個人有自己的風格,就不細聊了。不過,要想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有兩個特別關鍵的前提要問一下自己:

作爲家長,這些事兒你自己做到了嗎?

你希望孩子尊重別人、尊重環境,那你尊重他了嗎?

孩子們從小要體會到作爲一個人所受到的尊重,而不是被縱容或被當寵物一樣對待,他們才能理解爲什麼要尊重家長、尊重周圍的人和環境。

當初在網上跟“小孩隨地便溺合理派“ 舌戰時,德高望重的羅太說過:我們這個社會什麼時候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人了,教育才有希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