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老對孩子發火,是因爲你不知道這個

老對孩子發火,是因爲你不知道這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點擊標題下的閆涵媽媽,關注後一起探討育兒之道


每天我都要寫推送、看繪本、看書,遇上喆爸值班,我只能邊帶娃邊工作。一邊和精力超旺盛、超級好動的娃鬥爭,一邊抱着蘋果本本寫稿,那場面什麼樣你們能想象得到嗎?

喆同學一會兒大聲叫:“媽媽,過來陪我玩啊,一個人玩磁力片好孤單!”一邊貼我身邊看看我在幹嘛,一會兒還會趁我不注意捅捅鍵盤……你們肯定是這麼想的吧?實際上,我倆相處得一派祥和.

曾經的一件事,讓我明白讓娃學會承擔,要比苦口婆心說教效果強100倍。

前些日子,給喆同學講完《拼拼湊湊的變色龍》,又在網上找了素材做些拓展學習,喆同學對一個英文版的視頻興致很高。因爲視頻只有幾分鐘,便讓他直接在筆記本上看了。看之前,我跟他講,不要亂動鍵盤。結果,剛看了個開頭,喆同學便故意動鍵盤,頁面一下回到了桌面。

視頻沒有了,喆同學急哭了。我沒有急着幫他找回,而是走過去摟着他的肩膀說:“寶貝,視頻不見了,媽媽也很遺憾。”

然後我轉移他的注意力,直至他不再哭,我也未再提及剛剛發生的事。

第二天,我打開電腦值班,喆同學搬了個凳子坐我身邊,小手放到腿上端正地坐好,說:“媽媽,我就這樣看着,不碰電腦了。”

整個事件,我只是運用了 “自然結果”的方法,就讓孩子認識到一個動作可能帶來的結果。就跟我小時候沒見過紅綠燈,不懂“紅燈停,綠燈行”的概念一樣,當孩子的好奇心戰勝自控力,而又沒有品嚐到好奇心帶來的“惡果”,他們不會理解我們那些說教的意義。

就像之前,我多次強調“媽媽工作時,你不能隨便動媽媽的電腦”,但收效甚微,喆同學依舊這兒捅捅那兒摸摸。有時候看我這麼在乎“動電腦”這件事,還會故意搗蛋。而當他因爲自己的無心舉動而看不了視頻時,他終於理解了“爲什麼不能隨便動電腦”,並願意爲不良結果改變最初的行爲。

老對孩子發火,是因爲你不知道這個

什麼是自然結果?

早在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就提出了自然結果教育法——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爲的後果。

這個方法,經常被用來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爲習慣。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也說過:“利用自然結果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爲的後果,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真實和誠實的學習機會。”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這種方法:孩子不好好吃飯,餓一兩頓就好了;上學拖延,多遲到幾次自己就長記性了;非要摸熱水,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感覺一下“燙”……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會矯枉過正,本來很好的體驗機會,結果卻變成了和孩子的戰爭。

自然結果給孩子帶來怎樣的體驗和成長?

——真實的學習環境

喆同學按鍵盤“弄丟視頻”的自然結果有兩個:丟失東西;看不到視頻。

真實的學習環境,帶來一個他從未體驗的結果——他哭了,失去看視頻的機會,驗證媽媽說的“不可以隨便動”的預警,自己主動表達不再動電腦。(這裏想補充一句,操作電腦在3歲孩子的能力範圍外,如果孩子能做到的事,危險係數又比較小,我們還是應該鼓勵。)

——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有時,孩子爲了獲取關注,會通過一些變本加厲的行爲來吸引家人的注意,哪怕是大人的態度不好,只要目的達到就行。

比如有一次,我寫稿子,喆爸看孩子,喆同學覺得我沒理他,就在電腦旁蹭來蹭去。我數次溫和地說:“媽媽還有半小時就弄完了,弄完就陪你玩。”

最後,爲了讓媽媽陪,喆同學很生氣地按了電腦的關機鍵!

寫好的稿子沒來得及保存,我氣急敗壞,但無濟於事。在這之前,我已數次跟他強調不能動我的電腦,但幾乎沒有效果。

這次,他也明白了:亂按電腦,東西消失。

——學會承擔

還是亂動電腦這事,我沒發火、沒說教,自然結果已經讓他學到:亂按電腦,東西就丟了。就和不吃飯會餓,不喝水會渴,開水會燙,上學忘帶東西,別的小朋友有得玩他會沒得玩一樣。

一次次試錯,讓孩子慢慢學會消化自己錯誤行爲帶來的結果,慢慢學會了責任和承擔。

——退出衝突

孩子不吃飯,我們焦頭爛額,還得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喂;孩子磨蹭着不去上學,我們一遍遍催促,都不如老師說一句“你又遲到了”管用。學會運用自然結果後,我淡定了很多,也不再嘮叨,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順暢。

運用自然結果一定注意這4件事

——提前約定

喆爸值班,奶奶來幫忙。下樓之前,我跟喆同學說:“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是和奶奶在小區裏騎自行車,一是走路和媽媽去超市買東西。也就是說,去超市和騎自行車,你只能選一種;如果下樓了,又想騎車又想逛超市,那我們只能回家。”

喆同學選擇了騎自行車,但是下樓後就變卦了,要騎着自行車跟我去超市。因爲提前有約定,我們只能回家。喆同學雖然不開心,但也沒有哭鬧。

——說到做到

看着孩子哼唧、哭鬧,我們有時會妥協,善於察言觀色的小傢伙們於是反覆用哭鬧來讓我們“投降”。 所以,當孩子試探我們的底線,麻麻們要掌握好度,要“和善而堅定”地堅持我們的態度。

——不要把自然結果變成了懲罰

喆同學按丟視頻時,我如果說:“你看,媽媽告訴你亂按電腦會出問題,現在視頻弄丟了吧?你看不成了吧!”

孩子上學忘記帶東西,如果我一邊陪他回去拿,一邊補刀:“下次要長記性啊,我告訴你檢查書包別忘東西非不聽!”

這樣說,會讓孩子覺得受懲罰。本來因爲自己的遺漏而自責的孩子,可能因爲我不當的言辭,產生逆反心理。

當壞結果發生,絕大多數孩子已經需要自己承擔結果,我們要做的是適當引導,而非事後諸葛亮。

——遠離危險,適當引導

孩子想去廚房玩,刀肯定是危險的,此時自然結果就不再適用。我們需要提前約定哪些東西不可以動,如果孩子越界,只能離開廚房。然後做好保護工作,發現他們碰觸禁止玩的用具,直接執行約定。這個過程,孩子會試探,他們試探一次,我們執行一次。只要我們足夠堅定,孩子爲了不失去在廚房玩的樂趣,自然會選擇遵守規則。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