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爲什麼一定要允許孩子打架?(0 6歲父母必讀)

爲什麼一定要允許孩子打架?(0 6歲父母必讀)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1歲孩子

孩子“打人”從八九個月時開始出現,這是源於他的肌肉控制能力的發展,這時的孩子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胳膊運動,並隨意做出扔東西、打人的動作了。

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大新變化,他會開始積極地實踐自己的這項能力,會不停地扔丟東西、動手打人,並由此觀察大人的反應。

有的大人會高興地迴應:“瞧,這小傢伙手真有勁兒。”大人的迴應等於給了孩子的行爲貼了標籤,甚至做出了暗示,自然孩子會做出更積極的扔或打的行爲。

爲什麼一定要允許孩子打架?(0-6歲父母必讀)

1歲前孩子打人是源於肌肉控制能力的發展

恰當的引導是:

一方面給孩子提供可供手去抓、去扔,尤其可揉捏到變形的玩具,比如香蕉,孩子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動作帶來的後果,幫助孩子感受事物的因果變化;

另一方面,孩子發生“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手,將孩子的注意力從“打”的動作中轉移開。

▌1~2歲孩子

此時孩子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但他們又因無法很好地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藉助行爲(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

如: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小寶寶看到對方手中的玩具,很想要,他通常會直接過去搶,搶而不得,就可能會上手。

面對這種情況,大人的反應很重要:我們不僅要保護孩子不受傷,還要監督孩子的行爲不傷害到別人,更重要的事,我們還要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爲什麼一定要允許孩子打架?(0-6歲父母必讀) 第2張

1~2歲孩子常藉助打的動作來表達情緒

最恰當的引導是多與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直觀感受並學習簡單的交往方法,如:

表達自己的意願:“哥哥,我想玩你的小汽車。”

學會說:“住手,別打我!”“你弄疼我了。”“我生氣了。”

或是向大人尋求幫助:“媽媽,我想要……”

▌2~3歲孩子

如果說1~2歲的孩子是因爲爭奪玩具而發生戰爭的,那麼2~3歲的孩子打鬧行爲則更針對於行爲者本身。

意思是,此時孩子將同齡人作爲了好奇和探索的目標,也更容易發生身體的糾纏,如通過咬、打、搶、戳等方式攻擊對方的身體,甚至還可能朝對方扔東西。

此時的打鬧一般都是並無傷害性。孩子在這樣的打鬧中,在嘗試瞭解和掌握與人交往的邊界,包括和人肢體接觸的度在哪裏,力度是多大,是否能被對方所接納,甚至是偶爾的被大家的排擠等。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從中找到自己在羣體中的位置,以及被社會所接納的行爲方式是什麼。

爲什麼一定要允許孩子打架?(0-6歲父母必讀) 第3張

2~3歲的孩子則通過打鬧嘗試與他人交往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留神別讓孩子們受傷,但不要輕易去幹預;更不要因爲護犢子心切而將自身捲入到孩子的打鬧中,譬如直接跟對方家長嚷嚷甚至幹起架來。

否則孩子可能學到的是暴力解決問題、拳頭是王道;而被欺負的孩子呢,可能學到的就是,忍氣吞聲、退縮,不願與人交往。

▌3~6歲孩子

3~6歲孩子打鬧情況更爲複雜。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都有幾個玩得比較好的小夥伴。

但同時,他們之間也會有小矛盾,特別是三個以上的小夥伴在一起玩耍時,就會出現其中一個被排除在外。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也大都因爲如此——排他。有意思的是,孩子在未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被同伴排斥的情景時,已懂得用它來操縱別人了。如我們經常聽到的:“你不讓我玩玩具,我就不帶你做……。”

被排除在外是很痛苦的,每個孩子都可能嚐到被排斥的滋味。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開始注意到:男孩子更傾向於通過打架、爭吵來製造或解決矛盾;而女孩子可能會選擇用言語攻擊或行爲排斥來應對。

爲什麼一定要允許孩子打架?(0-6歲父母必讀) 第4張

3~6歲孩子打鬧是爲了確立自己在羣體中的位置

父母的恰當引導是:給孩子正確示範,並教給孩子有技巧地解決問題,比如學會“輪流”“交換”等方法。同時,多陪孩子游戲,尤其爸爸多陪玩,這樣可幫孩子儘早明確規則並習得規則,促進孩子更加順利的社會化。

總之,對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打人與被打,都是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歷練,不必上崗上線,但需要做恰當引導,教給孩子適齡的解決辦法,孩子纔可能更好地爲今後的社交實踐做準備。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