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能允許孩子哭泣嗎

父母能允許孩子哭泣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好的教育是允許孩子哭泣。我拽着因不願意去幼兒園大哭不止的兒子下樓,正好碰到鄰居帶着女兒去幼兒園,一個特別乖巧的小女孩,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能允許孩子哭泣嗎

我帶着恨鐵不成鋼的表情,拉着兒子教育他學習,上幼兒園不哭也不鬧。

鄰居氣呼呼地瞅了一眼自己的女兒說:“哪有這麼乖巧,剛纔也哭了,被我教訓了半天,沒想到哭得更厲害了,又是跺腳又是打滾,被我狠狠揍了一頓,這才勉強止住了眼淚。”

聽了鄰居的描述我有點驚訝:“這也太暴力了點吧。”

“這孩子太愛哭了,稍微不依她的意思就哭起來沒完沒了,以前她一哭我就妥協,所以被我慣壞了,太脆弱了。以後我要治治她這毛病了,孩子哭千萬別慣着,就得管,總之不能讓孩子動不動就哭。”

再看看緊緊地咬着嘴脣努力想壓抑自己的情緒,眼神怯怯的,臉上還掛着未乾的淚痕,好讓人心疼,而她媽媽好像在爲自己制服了女兒沾沾自喜。

再回頭看看我兒子,儘管還在因爲不高興發泄情緒,但是從他的眼睛裏看不出絲毫的緊張和不安。

這個時候看着剛剛哭泣的兒子,竟然感覺不再那麼令人討厭了。

其實父母不允許孩子哭,甚至用暴力制止孩子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隱形的傷害。

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兒子要去玩,一進門,就看到悶悶不樂地在玩玩具,她媽媽一臉不悅地說:“從幼兒園接回來就這樣,像個木頭一樣,不哭不笑,問一句說一句。”

我哭笑不得,當個孩子真不容易,哭鬧不行,沒有任何情緒也不行。

我說:“這都是你的問題,因爲你對孩子太嚴厲了,孩子內心很害怕,沒有安全感,慢慢地就會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以後試着不要壓制孩子,孩子有情緒就讓她發泄出來。”

鄰居半信半疑地說:“那就由着她哭鬧?”

我和她解釋說:“孩子哭的時候肯定是心裏難過,你用強制的手段壓制了下去,不僅不會緩解他的情緒,反而會使這種情緒積壓到心裏,而且你的不理解會讓孩子懷疑你對他的愛,這樣對孩子是雙重的傷害。“

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傷心哭泣的時候有個人粗暴地制止我們,我們會是什麼感受呢?

父母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堅強,卻不知不覺地傷害了孩子。

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哭,那麼“哭是不好的”這種思想就會在孩子心裏紮下根,孩子就會努力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真正地面對自己,也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低情商的人,即使智商再出色,工作上也是鬱郁不得志,生活上也會一直苦悶不快樂。

以前一個閨蜜向我哭訴,她說她很愛自己的孩子,盡力爲他做到最好,平時母子相處得很和諧,但是隻要孩子一哭家裏就鬧得雞飛狗跳的。

孩子一哭她就想哭,甚至比孩子哭得更大聲,有幾次還動手打了孩子,理由是我爲你付出這麼多你爲什麼要哭。

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爲啥當媽媽的付出了,孩子必須用微笑來回應?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難道她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嗎?

在月下客的《最好的養育是讓孩子做自己》這本書中,作者寫到了帶孩子去打針的事情。

孩子打針,她緊張得不敢進去,把孩子交給了爸爸。等孩子出來後,她手忙腳亂地用各種方法哄孩子。

這時候她看到了一位老奶奶,同樣帶着自己的小孫子從注射室出來。老奶奶面帶微笑地和小孫子說着話,小孫子漸漸地停止了哭泣。

作者突然意識到,原來父母從心裏害怕孩子哭,是因爲孩子哭會給大人帶來壓力,會讓大人感覺焦慮。

我的閨蜜也是如此,她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快樂;當孩子不快樂的時候,她感覺自己的努力白費了。

要明白,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是一種正常的應激反應,沒有誰可以一直開心。當我們制止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真正不喜歡的不是孩子哭泣的行爲,而是挫敗感給自己帶來的不快。

所以我們不要再用這種方式傷害孩子了,要做的是打敗自己內心的焦慮。

正如心理學家拉蘿拉·舒斯特所說,孩子哭的時候,最先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哭是孩子向我們發出的一種求助信號,我們要克服自己內心的焦慮,理解並且接納,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用更多的耐心去包容孩子的一切情緒,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這樣他們纔會在愛的環境裏自由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孩子悲傷哭泣的時候,我們先要平復好自己的心情,然後用溫暖的懷抱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

如果我們愛孩子,那就請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然後緊緊地擁抱他們。讓孩子在我們的理解和愛中學會勇敢和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