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小心!別用錢砸壞了孩子!

小心!別用錢砸壞了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學第二週,和思迪同學的媽媽用微信聊天,我們兩個媽媽說了半天,才明白了一件事情:中文課這周分班了,兩個孩子不在一個班。思迪在國際學校,以法語爲主,每週有幾個小時的中文課。掛了微信,我把思迪叫過來,問她分班的事情。
六歲小姑娘的總體敘述能力有限,尤其看着媽媽急切的臉。思迪只能說出來,我和誰一個班,其他一概不清楚。和思迪在一個班的孩子,據我瞭解,中文水平都很有限。
當了媽的女人,要是自己受點委屈不公,幾十年了早就被摔的皮糙肉厚了,還尚能忍受。若是孩子被疑對待不公,在確認之前,就開始暴跳如雷,坐臥不寧了。若真是證據確鑿受了委屈,那怨氣估計比六月飛雪的竇娥的冤氣還要重。
第二天,我推掉了手頭所有的工作,火速約見老師。原來,中文他們分了三個班,思迪在中班。老師給我展示了思迪分班考試的卷子,和六月期末考試大致相同的內容。思迪六月考98分,九月考78分。80分纔可以進高級班,思迪差兩分。
我仔細看了看她的卷子,有兩處是粗心。有一句,思迪選了“大山是美國人。”答案是:“大山是中國人”。估計她根本就沒有把這句話看完,看了幾個字,就勾了排在前面的那個答案。
“可這一句話就10分。老師,您這分算的也忒粗曠了。”
當然,這只是我心裏想的話。我不是來挑刺的,做一個護短媽媽的結果將是越護越短。短到護不住,到時候我怎麼辦?
但是粗心之外,很明顯有兩處,她是不會的。一個暑假沒翻中文書,再聰明,人的記憶力也是有時限性。
老師說,知道思迪平日水平,這次的確馬失前蹄。十月她們還會再考試,重新調整班級。
我說:“我今天不是來求情或者施加壓力的,我就是想搞明白情況。調班還是不調班,我尊重老師的決定。”
中文母語,並有一個寫字爲生的媽媽,這樣的孩子被分到和那些中文說不成句的外國孩子一個班學中文。老師本來以爲我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跑來,是爲了一哭二鬧三上吊。沒想到,我居然說的還挺通情達理,氣氛開始鬆緩下來。
然後我說:“我希望老師可以配合父母的工作,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譬如這次思迪有如此大的波動,應該由老師主動通知我,而不是等着被我發現跑來問詢。畢竟孩子也只剛上二年級,很多事情,自己說不清。”
對於我的要求,老師有點不自然地說:“我們僅有幾個老師,有上百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會有波動,何況思迪的波動尚未造成既成不良後果。”不過老師最後表示,今後如有類似情況,一定告知。
從理論上來說,老師和父母的出發點是一致的:讓孩子學的更好,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可事實上,因爲出發點、觀點、着重點的不同,關鍵是職責重點不同,老師和父母常處在對立的位置上,相互指責,推諉責任。
對於一個老師而言,他教過的學生們的優秀率達到百分之八十,就是好老師;百分之九十,就是極爲優秀的老師;要是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級優秀模範老師了。面對剩下那百分之幾,老師不會問心有愧。
而作爲家長來說,自己的孩子好,就是百分百,自己的孩子不好,就是零,沒有萬一。

小心!別用錢砸壞了孩子!


思迪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我還沒開始寫文章,比較空。每天下午,我都花一會兒時間和思迪在家裏黑板上寫漢字,背唐詩。我有一張照片,思迪站在黑板前面,後面是她會寫的字,整整一黑板。
去年上小學了,幼升小,各科目都要適應要銜接。中文老師說,教育大綱要求一年級不寫字,會說就行。一年下來,老師常誇思迪,說她靈、聰明、詞彙量大、條理清晰。
這一年,我也真是忙,忙得翻着跟頭,腳不着地。中文就放鬆下來,這一鬆手,一走神,孩子一下子就差了好多。所以這次思迪中文沒考好,我知道,怪不得孩子,怪不到老師,要怪只能怪我自己,沒有盡到督促的責任。
父母作爲未經孩子同意就把他們製造出來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擔負着無可推卸的主要責任。老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孩子本身,都只是參與者,而不是決定人。
這就是監護權的存在原因。等到孩子們自己可以有自主權利,不再需要監護人的時候,父母纔可以卸掉這份沉重的責任。
小心!別用錢砸壞了孩子! 第2張

我把思迪接回家說:“你記得媽媽也是老師對吧?從今天開始,媽媽教你。”
媽媽當老師,小姑娘一開始有點排斥,左歪右歪的晃着找理由不學。但是很快,小姑娘明白了,媽媽這個老師只有她一個學生,想偷懶走神混過去,沒門兒。而且更可怕的是,媽媽要是生起氣來,後果比老師更嚴重。最好的方式是,集中精力好好學,學完就可以出去玩。
我把我的工作時間重新調整了一遍,給阿姨漲了工資和時間,每天從孩子放學四點回家到晚上九點睡覺,這五個小時裏面,我不再寫文章,只回復一下必要的微信。但是再忙,我也要保證在飯前有一段單獨的時間陪思迪做功課,飯後到睡覺的一個多小時,陪着她們兩個玩兒。
和她們在一起的意思是,我必須一心一意不看手機,不看電腦,更重要的是把腦子裏的其他大門都關上,不想別的任何事情。這對我來說,其實真的是非常難做到的任務。
當了媽媽之後,我不但成了一個護巢的母雞,更是開始了一地雞毛的日子。爲了能有效的擇乾淨我身上的雞毛,我練就的功夫就是一心多用。我已經試過,思迪寫一行漢字的功夫,我可以回覆兩到三條信息;或訂水或訂牛奶;或支付快要欠費的手機、煤氣、電和水;或囑咐阿姨究竟要買什麼菜……
就算是偶爾沒有火燒到眉毛,沒有必須要處理的事情,我眼睛不眨的盯着她一筆一筆地寫字,盯着盯着我也就走神了。想着這個人的消息沒回,現金沒了要去取,送洗的西裝千萬別忘了取……我是一個很會、也很愛走神的人,走神是件愜意的事情,雲中漫步,飄飄然的愜意。
事實上,思考對人類是一種非常大的消耗,爲了避免深度的思考,人們願意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我認識很多孩子養的特別精心的媽媽:每天按照營養搭配,變着花樣給孩子做飯;起第一陣風的時候,把毛衣送到學校去;孩子病了,可以整夜整夜依在牀邊量體溫;
我也認識很多孩子養的特別捨得錢的媽媽:孩子想要的東西,可以把全球當成座標,厚着老臉求那個二十年都沒說過話的閨蜜;數學150/小時,英語200/小時,鋼琴300/小時,芭蕾舞400/小時,雙語學校十萬算撿着了,

這就是最近上海內環拼爹拼孃的價格。

爲了孩子,爲了孩子們從小就烙上上層階級的烙印,媽媽們可以不買化妝品、不買包包,可以不去旅遊,可以不評先進,可以不做事業,甚至爲了孩子,連老公都可以不要,卻不能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全心全意,集中精力。說別人,其實第一個先是在說我自己。
有次在地鐵上,有一對年輕的父母帶着一個小男生。這個小男生不停的在問問題。孩子能問出來的問題自然很低級,譬如,爲什麼大家都坐着?爲什麼車有時走有時停?甚至很多問題,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估計只有常在一起的家人才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而小男生的父母呢?不是在討論下一步的行程,就是各自看手機。孩子問的所有的問題,說的所有的話,猶如空氣。後來孩子開始扯着媽媽的胳膊,和她說話,媽媽有一句沒一句,心不在焉地應着,明顯沒有注意力。
其實,這是一對非常關注孩子的父母。一會兒讓他喝水,一會兒讓他擦鼻子,一會兒問他餓不餓,而且會讓孩子說話聲音小點,不要影響別人;讓孩子坐好坐直,不要碰到別人。
小心!別用錢砸壞了孩子! 第3張

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去關心孩子,我們根據我們的時間去陪伴孩子,而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和那個毛茸茸的大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人在心不在的玩具。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都視孩子是掌上明珠,可是無意識的看護並不是有效的陪伴。孩子需要看護,也更需要陪伴。在陪伴的時候,要有交流、被注意、一心一意、只爲寶寶自己。
如果說,孩子們猶如一塊璞石,父母就是“剝璞出玉工程”的總指揮。而老師們更像是被請來分工明確的玉匠,雕手的玉匠,就雕手,雕衣帶的玉匠,就雕衣帶。
臺北故宮的那顆翡翠白菜,從玉質上來看,個頭不大,白綠居然還間或黃色,真算不上頂好的緬甸玉。要是琢成顏色不均,帶着斑點的鐲子或者瓶子,這塊玉就廢了。玉質不算太好的翡翠被雕成了白菜,然後成爲鎮館之寶,除了出神入化的刀功,把霜凍過的白菜還有菜心上的小蟲雕的栩栩如生、歎爲觀止以外,更重要的是,當初決定把這塊璞石雕成白菜,並根據天然的顏色,設計葉子走勢,小蟲的位置的那個人的匠心。這纔是造就了奇蹟的鑰匙。
養孩子,絕對不是犧牲自我,奉獻自我。養孩子,也絕對不是犧牲孩子,成全自己。孩子和父母,彼此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卻不能是全部。
如何在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兩者兼顧?我目前找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個日程表,把要做的事情框進去。寫文章,運營公衆號,管理家庭日常事務,見朋友,陪孩子,一件一件列出來。劃出固定的時間,每做一件事,都努力提高效率,全心全意,集中精力。
小心!別用錢砸壞了孩子! 第4張

對我來說,看孩子和陪孩子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看孩子要的是數量。我們要無時無刻的看着孩子,因爲我們不知道孩子會不會磕着碰着,撿了地上的髒東西塞嘴裏,或者被人一把抱走了,沒了蹤跡。
陪孩子要的是質量。我們不需要,也不能夠,永遠在孩子面前集中精力,但是我們一定給孩子留出一段時間,陪着孩子,聽他們講話,回答他們的問題,和他們一起玩兒,一心一意。
陪孩子就好像是《小王子》裏面我最愛的那一段,小王子和狐狸“馴養”的故事。我們通過彼此“馴養”建立關係,成爲彼此的唯一。
父母子女,最好自然是,有錢有陪伴,但是隻能二選一的話,請記住:“無錢有陪伴”永遠比“有錢無陪伴”的孩子更能感到幸福。

人類已經不再有時間去了解身邊的事情,包括自己的孩子。僅僅花錢怎麼能夠算富養孩子?孩子這麼舉世無雙的寶貝,自然要花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那一定是時間。

花的時候切記:這時間,一定要花得一心一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