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兩種方式提醒孩子作業,效果截然不同

兩種方式提醒孩子作業,效果截然不同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天晚飯都是兒子先吃完,然後一個人去沙發上“葛優癱”。我一邊吃着一邊提醒:“吃完了就去做作業,早點做完再玩兒”。“才吃完,我還得休息會兒,”兒子說。

幾分鐘後,我提醒第二遍:“已經休息一會兒了,趕緊去做作業!”

兒子:“我還是沒休息夠”。

我回斥:“你就拖着吧,搞不好今晚又熬夜!”

說完我就接了個工作上的電話,接完電話又發了幾條微信,不知忙活了多久,猛然擡頭,發現兒子還在沙發上癱着,禁不住怒火中燒:

“你怎麼還沒去寫作業?當我的話是耳旁風吧?你寫不完作業別去睡覺!”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兒子煩躁地站起身,慢吞吞地去翻自己的書包,整個面部表情,行爲動作,都籠罩在一種極不情願的負面情緒裏。

不到十分鐘,兒子故意摔着鉛筆說:“不會寫,寫不好!”

我怒火中燒,後媽指數蹭、蹭、蹭升級......

這不是我想要的狀態。爲了改變,我不停地學習、探索、上培訓課。

半年過後,我成爲一名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認證的家長講師。

現在,孩子每晚的作業前奏大致相同:兒子先吃完晚飯,然後癱在沙發上玩布偶。

“川川,你之前定的計劃是幾點開始寫作業?”

“六點”。

“你現在看看掛鐘,快到時間沒?”

兒子看了一下,回答:“只差五分鐘了,可是今天晚飯吃得太晚,我想多休息一會兒”。

“沒問題,吃多了需要消化一會兒,告訴我你想休息多久?”

“嗯,十五分鐘,不,半小時!”

“半小時?我覺得太長了點兒,要是半小時後才寫作業,今天睡前故事就得取消了”。

兒子頓了頓:“那就一刻鐘吧”。

“好的,你再看看掛鐘,分針指到幾是一刻鐘?”

“指到‘2’我就去寫”。

“沒問題!”

6點過9分,我再次提醒兒子看掛鐘,他看完就默默地站了起來,很平靜地開始寫作業了。

分析

最近半年,因爲堅持執行“溫和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模式,我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改善了很多,孩子也更容易溝通與合作。

除了親子關係,具體的溝通方式也很重要。大多數認爲“孩子不聽話”的家長,面臨的問題跟我從前一樣:

“我也想跟孩子好好說話,可是好好說他就是不聽啊”。

兩種方式提醒孩子作業,效果截然不同

關於孩子拖延,不聽話的問題,我以前寫文章專門分析過。今天再次簡單概括原因:

首先,家長的指令“不合理”(至少在孩子眼裏如此)。比如,才吃完就讓寫作業,動畫片看到一半就被勒令彈鋼琴。

其次,家長的“指令”不明確。有時候同意讓孩子多休息一會兒業,有時候又不同意。究竟休息幾分鐘?爲什麼必須是這個時間?孩子沒有明確的時間界限,所以拖一刻算一刻。

究竟該怎麼做?

首先,對於學齡兒童,有必要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提到過,作息表的制定,要讓孩子充分參與,全家一起在“民主”的氛圍下討論,既要考慮孩子的上學、休息時間,也要考慮家人的協作配合時間。定好的方案可以由孩子自己書寫記錄(配上圖片),然後掛在顯眼的位置。每天提醒孩子按計劃執行。

其次,“作息表”不是萬能的,每天的實際生活難免會有點“小意外”,所以需要給孩子一定靈活的空間。比如,家裏來了客人,或者孩子參加某個活動累了。就像我家晚餐的場景,允許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調整,但是一定要給孩子“有限制的選擇”,再休息十分鐘,或者五分鐘?選項可以由家長提出,選擇由孩子自己定。對於自己選定的結果,大多數孩子都會遵守。

兩種方式提醒孩子作業,效果截然不同 第2張

家長跟孩子“溝通”或“提醒”,少用祈使句(Telling),多用疑問(Asking)。家長語氣或態度,自始至終保持溫和而堅定。

養孩子是一場修行,每一道難題都是自己和孩子共同學習的課堂。如果大家還有耐心,我再回放分析一下“提醒作業”的現場。

情景回放

“川川,你之前定的計劃是幾點開始寫作業?”(半年前我就讓孩子一起參與制定了他的“家庭作息表”)

“六點”。

“你現在看看掛鐘,快到時間沒?”(以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發現客觀事實。不是媽媽要求他做什麼,而是客觀事實要求他必須做)

兒子看了一下,回答:“只差五分鐘了,可是今天晚飯吃得太晚,我想多休息一會兒”。(生活中常見的“小意外“)

“沒問題,吃多了需要消化一會兒,告訴我你想休息多久?”(給孩子一定的靈活空間,通過提問尋找解決方案)

“嗯,十五分鐘,不,半小時!”

“半小時?我覺得太長了點兒,要是半小時後才寫作業,今天睡前故事就得取消了”。(當發現孩子的選擇超限,提出自己的建議)

兒子頓了頓:“那就一刻鐘吧”。

“好的,你再看看掛鐘,分針指到幾是一刻鐘?”(繼續提問,調動孩子的主動性)

“指到‘2’我就去寫”。

“沒問題!”

(孩子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只要家長給孩子充分的尊重,給他選擇的權利,孩子會珍惜自己“做主”機會,也會遵守自己的承諾。

共建規則,彼此尊重,親子關係從此不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