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學生跳樓命案頻發,教育之殤何時止?

學生跳樓命案頻發,教育之殤何時止?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一個孩子,在北京重點學校唸書,父母健全,有家有工作,聽上去是不是很圓滿幸福呢?據新京報快訊報道,2017年 5 月,北京重點中學初二學生從家裏縱身一躍。他媽媽情緒不穩定,隔了一天之後也跳樓身亡。

如果一個孩子,在北京重點學校唸書,父母健全,有家有工作,聽上去是不是很圓滿幸福呢?

據新京報快訊報道,2017年 5 月,北京重點中學初二學生從家裏縱身一躍。他媽媽情緒不穩定,隔了一天之後也跳樓身亡。

據網傳遺言公佈,稚嫩筆跡寫着“親愛的爸爸媽媽,我這一生從沒有給你們爭過光,有時還老招你們生氣,希望你們不要記恨我,我只想說能做你們的兒子我很幸福!

我要對大家說,謝謝你們一路陪伴。我走了,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一切都因爲我。”

我搜羅了網絡信息,遺言真僞雖未經官方部門確認,但他絕望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爲學習成績不理想,父親把他的手機沒收。

第二天,孩子向父親索要手機未果,選擇了以死告別。

瀏覽了騰訊新聞後的評論,竟然讓人觸目驚心:

“這孩子長大也完蛋,父親管孩子,這父親沒錯。”

“提倡早打孩子,挫折教育提前進行。”

“極端、低能的熊孩子,一個家庭的定時炸彈。”

“死崽子,要他何用,死了倒好!”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當初溺愛的時候怎麼沒想到今天呀。”

每一條評論,是評論者的價值觀的體現。

這些評論視角之狹隘,令人震驚。

還有些評論,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學校教育。

“學校排名,在家長學生圈裏天天公佈成績,還做上標記,學校的注重點是嚴厲和懲罰,動不動就叫家長,老師的眼裏只有成績。”

有的評論透漏了對中國教育的悲觀論。

“教育不是育人是毀人。不敢想象中國下一代會是什麼樣。”

同一個月,南充市第一中學華鳳校區一學生墜樓身亡,導火索同樣是因爲孩子玩手機,與家人發生矛盾,情緒失控。


流火的六月,國內接連爆發孩子跳樓案,其中原因有不同,也有驚人的相似: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極低,找不到活着的意義。

是孩子太任性?家庭教育太簡單?學校教育只追求成績忽略品格教育?

每一條詰問都有道理,而“是”或“否”的答案,卻概括不了國內教育面臨的真正困境。

一個個孩子來到世界上,潔白無瑕;生命卻在花季主動戛然而止。

這是誰的責任?因爲抗挫折能力太差嗎?

有的網友說,我要是遇到這種事情,不知道要跳多少回樓呢,來調侃自己遭受過比他更惡劣的對待,依舊生存了下來。

但這種簡單的歸因方式,忽略了更多複雜外在的環境。

在情緒容易波動的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是最爲敏感的。

如果家長長期採用負面的溝通語言,把對孩子的評價與成績和表現掛鉤,最容易導致的,是一個孩子脆弱的自我認同感。

如果孩子的遺言紙條屬實“我這一生,從沒有給你們爭過光”,他才十多歲,就在總結一生境況,認爲自己學習不好,沒有爲父母爭光添彩。

他的價值感來源非常固化:一是父母的認可;二是優異的成績。

當這兩點認知前提都沒有實現,再加上父母粗暴的管教方式,以及個人性格的綜合原因,滋生了痛苦的情緒和很難排遣的壓抑,而這種情緒一旦激化和失控後,他便產生了無人之境的絕望。

在自尊評價體系裏,如果孩子經常通過外部評價來定義自己的存在感,他的內心是防禦和戒備的,壓抑真實的感受,說明他處於“低自尊”的狀態。

自尊心像一戳就破的紙,容易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感知到家人的關懷,這種關愛是不以成績和表現爲前提的,而是真實的無條件的關愛,他更容易建立真正的自信心,積極面對挫折,接納自己的感受和完整性。

哪怕偶爾會有沮喪感,他也可以更快地恢復常態,復原力是相對較高的,這說明孩子處於“高自尊”的狀態。

學生跳樓命案頻發,教育之殤何時止?

有人質疑說,50後到80後的我們,怎麼沒這麼矯情,動不動以死告別?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特聘諮詢師陳默老師在文章《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中提到,“當一個民族吃飯不愁的時候,我們會愁什麼呢?

我們的需要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人對人的需要不一樣了,家長對孩子的需要不一樣了,社會對人的需要不一樣,人對社會的需要不一樣了。”

現在的時代,精神需求和民主進程伴隨着經濟的發展,應運而來。

一言堂的家庭溝通機制正在逐漸被淘汰。

90後的孩子已經把對話語權的追求放在需求的首位。

90後、00後的孩子並不是非要特立獨行,唯我獨尊,而是認爲“我”的思想要得到認可和尊重,要在家庭中平等對話。

可惜,很多父母的思維並沒有與時俱進,還在用僵化權威的交流模式來發佈施令,孩子一旦產生牴觸心理,就容易把精神世界轉移到網絡和遊戲中。

很多家長談網遊色變,把罪魁禍首的罪名加在遊戲身上,卻忘了自己成長的80或90年代,也有很多同齡人在街頭遊戲機室裏沉迷一時。

遊戲的背景換了,但遊戲的內容並沒有本質的變化。

只要遊戲不是極其暴力血腥,適度的遊戲並不會摧毀孩子的學習與生活。

比糾結玩遊戲更重要的是,家長需要建立和孩子有效溝通的機制,確認遊戲時間和內容的規則。

陳默老師在文中提到了另一點,是現今孩子揹負着沉重的情感負擔。

在城市裏的獨生子女,一出生便揹負着全家至少6個親人的關注焦點。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羣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

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裏都要面對一羣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裏不停強調考試、學習;

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據芥末堆網站新聞描述,北京跳樓案中“孩子平時多由母親負責管理,因其文化水平比較低,方法比較簡單直接,所以親子關係較爲一般。”

教育的遺憾之處,不在於家長文化水準高或者低,而更在於家長有沒有懂得傾聽和了解孩子的意識。

即使是很多文化水準高的家庭,如果家長一味地基於成績來衡量孩子,家庭之間也很容易產生貓和老鼠的遊戲。

成績差了,孩子的心理便躲藏起來,生怕被家長問責。

而在成績的背後,是每個孩子的生長髮育、成長水平各不相同,對每個學科的學習力是完全不同的。

臺灣的教育學者郝廣才說,如果一個孩子是魚,而你非要逼他去爬樹,把天才扼殺在搖籃中變成庸才的過程就誕生了。

即使是天才如愛因斯坦,也是得益於他找到了物理學的研究方向。

在之前的學習生涯中,愛因斯坦的其他成績,也是極其糟糕的。

一個對理化不容易開竅的孩子,也許在創意和文學方面,有極大的熱情和天賦。

每一個孩子“熬到”長大去鑽研某項領域之前,是整齊劃一的幾百次考試評價的歷練。

而現代教育制度中,難以逾越的悖論是,孩子要語數外物理化全面發展,才能考到排名靠前的學校;

而一旦出現偏科的現象,孩子跟不上進度產生牴觸心理;家長又容易着急焦慮,生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陷入惡性循環。

學生跳樓命案頻發,教育之殤何時止? 第2張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穩定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家長對孩子的信任和認可,是孩子獲得歸屬感的重要來源。

親子關係一旦被綁架,孩子便關閉了用心交流的通道,也在家長着急不堪又刺耳的訓斥聲中疲於應付。

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孩子仍舊需要跟着學校的學習進度往前發展,考上一所大學,尋找自己適合的專業和方向。

而所幸的是,在網絡資源發達的時代,一個即使在學校學科偏科的孩子,也有可能提前去找到他感興趣的發展方向,也有可能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樹立對自我的正向認識。

這一切的前提,是家長對孩子的真正理解和評價體系的公正全面。

對教育極度狹隘的理解,是造成孩子離世的根源之一。

學校和家庭對孩子心智的共建之路,是一條超級漫長的道路。

在考試體系依然穩健、升學壓力依然巨大的今天,家長的成長意識覺醒,纔是孩子成長的必備品。

學習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智,平等尊重孩子的話語權,以不驕縱、也不獨斷專行的姿態和孩子對話,是每一個新時代家長的必修課。

每一個孩子來到世界,都是一顆美好的樹種,家長們能做的就是以陽光雨露的滋養,伴隨孩子長大成人。

每一刻的陪伴彌足珍貴。

有時候,孩子也在用自己的言行,啓發我們成長。

意識到彼此,不過是相伴生命之旅的合夥人,家長們或許會放下一絲焦躁,珍惜每個當下,減少一些以生命爲代價的教育之殤。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