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做錯事,你向孩子道歉了嗎?父母深思

做錯事,你向孩子道歉了嗎?父母深思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午餐前,三歲八個月的兒子在餐桌前“蓋車庫”——將一個盛衣筐扣到玩具火車上,取名爲 “ 圓形車庫 ”。就在他玩得興致最高的時候,老公端着剛做好的菜走到餐桌前,兒子的車庫擋了路,老公用腳一挪,結果,“ 圓形車庫 ” 裏的車輛都 “ 稀里嘩啦”地倒了。

午餐前,三歲八個月的兒子在餐桌前“蓋車庫”——將一個盛衣筐扣到玩具火車上,取名爲 “ 圓形車庫 ”。就在他玩得興致最高的時候,老公端着剛做好的菜走到餐桌前,兒子的車庫擋了路,老公用腳一挪,結果,“ 圓形車庫 ” 裏的車輛都 “ 稀里嘩啦”地倒了。

兒子立馬抗議:“你把我的火車碰倒了!”

“我沒看到,我急着放菜呢!” 他爸辯解道。

“ 哼!你把我的車庫碰壞了!”兒子不依不饒。

“ 那誰叫你放在這裏呀,我過不去呀!”

“ 可那是我的車庫!”兒子眼圈已經紅了。

“ 好好好,下次你別在這裏搭,我也就不碰了!趕快吃飯!”

結果,兒子不肯吃。我倆只好先吃。

做錯事,你向孩子道歉了嗎?父母深思

不一會兒吧,兒子站到我的面前,對我說:“ 媽媽,爸爸踢了我的車庫,我的火車全倒了!”

我意識到,兒子還一直沒有放下這件事情呢。剛纔急着吃飯,沒顧上管他這事兒,現在想來,可不是老公不對嘛!

首先,是兒子玩在先,老公端菜路過在後;第二,老公沒有經過兒子同意,就直接用腳去踢挪人家的玩具。

老公也意識到了不妥,於是說:“ 好好好,抱歉,下次不踢了!”

兒子不依不饒:“ 我不接受你的道歉!”

於是我蹲下來對兒子說:“ 爸爸踢了你的玩具,你是不是覺得很生氣呀?”

“ 對呀!”

“ 哦,你是覺得爸爸在故意踢你的車庫嗎?”

“ 對呀!”

“ 那我們問問爸爸是不是故意的好不好?”

我覺得,我來搭個橋,爸爸會更有面子。中國式家家長對孩子認個錯太難,我家爸爸雖然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對,但依然在用一種敷衍的姿態,來避免自己丟掉父親的範兒。

經我這麼一搭橋,老公趕快說:“ 是的,我不是故意的,我當時肚子餓得咕咕叫,想趕快吃飯,一着急就踢你的玩具了!下次注意哦!”

兒子認真地聽爸爸說完,沒有迴應。看着我,又重複了一遍之前的“ 案發現場 ”,顯然,他對老公的道歉不滿意。

老公也看出了兒子的拒絕,而且經過剛纔的過程,老公也漸漸放下了面子:“ 抱歉!我爲踢了你的車庫抱歉!”

兒子依然不爲所動,繼續敘述 “案發情景”。我對他說:“ 看來,你對爸爸當時沒有及時向你道歉,感到不滿對嗎?”

兒子點點頭:“ 對呀!”

“ 那現在爸爸已經道歉了。你願意接受嗎?”

此時,老公伸出手想握手言和,兒子果斷地拒絕了。我在邊上看的,覺得這臭小子,就不能給你爸點面子?真是得理不饒人呀!

但我想想玩具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以及老公最初含糊不清的表達,同時也想看看如果去理智地解決這個問題,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

於是,我對兒子說:“ 爸爸已經很真誠地道歉了。你不肯原諒他,那你提一個方案,看看他怎麼做,你才能接受。”

老公也附和着:“ 對,你來說說讓我做什麼?”

兒子暫時沒有說話。

說實在的,我的心裏有點沒底,一種不信任感悄然升起:“ 他會提什麼要求呢?”這種心態下,就引發了一個很low提議:“ 要不讓爸爸送你一個棒棒糖?”

“ 不要!”兒子搖搖頭說。“ 我下次挪到那裏玩。”他用小手指了指遠離餐桌的位置。“ 這次,爸爸幫我把車庫修好吧!”

聽着小小的兒子一字一句地清晰有力地說出出這句話,我爲自己的提議感到慚愧,也爲剛纔對孩子的不信任慚愧。

其實,孩子根本不想要挾什麼,他要的,就是他最初的發心——要搭車庫。

“ 好的!”老公很爽快地答應。

於是,兒子開始遞給爸爸各種工具,請爸爸幫着修車庫。

爸爸修一會兒就問:“ 可以和好了嗎?” 兒子搖搖頭,繼續佈置任務。

直到最後,他讓爸爸陪着,很認真地將很多色板擺到了筐頂上,號稱是在塗顏色。

這一切都完成後,爸爸問:“ 可以和好了嗎?”兒子爽快地點點頭:“ 好啊,可以了!”

這場父子矛盾就此徹底落下了帷幕

回想這事兒,兒子用他的行爲給我們上了一課,課程內容很豐富:“ 錯了要誠懇地道歉!”“ 道歉要及時 ”“ 真正地站在對方角度去想補償方式,而不是通過誘惑收買等手段去轉移話題 ”……

過了一會兒,父子倆在做遊戲,兒子不小心碰疼了爸爸的嘴巴,爸爸說:“ 你碰疼我了!”

“ 抱歉!”兒子一邊玩玩具一邊說。

“ 請你真誠地向我道歉!”

於是,兒子放下手中的玩具,看着爸爸的眼睛,放緩語速說道:“ 抱歉,真抱歉!”就此,父子倆“和好了。”

我邊上看着,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力量呀,你做到了,

孩子自然就會心甘情願地對父母做到。

這讓我想起,去年去兒子幼兒園開家長會,一位小男孩的媽媽出門時脫了襪套要換鞋,他不到四歲的兒子趕忙跑過來,幫媽媽將鞋跟提上。

我看着很感動,這位媽媽說:“ 這就是愛的力量,你給予的,都會返回到你身上。”

兒子的幼兒園是以愛和自由爲核心理念的,家長們平時很重視對與孩子交往時平等尊重的態度。

這位小朋友,對媽媽的愛,絕對不會是在“ 孩子就應該如何如何對待父母 ”的條框下發生的,而是媽媽愛孩子,所以愛出者愛返。

這種愛,不是因爲被強迫或者被要求,也不是強加或者征服,而是種心靈對心靈的感染。

愛的成份中,責任與擔當是不可少的,但是我依然認爲,主動的自覺地愛是最長久的,最彼此滋養的,也是最高質量的。

當然,強制也會產生愛的行爲,尤其是親子間。一個對孩子強勢、不平等的父母,也可能會贏得孩子的尊重與關心,但這透支的是愛當中本能的那部分——血濃於水,孩子本能地愛自己父母的那部分愛。

另外,恐懼也讓孩子的行爲表現出愛的樣子。比如,服從、聽話,爲避免懲罰而見機行事。

但是,有鎮壓就有反抗,這種以力量或地位去征服孩子的方式,也會遲早回到自己身上。

比如,我們經常看一些文章,被提醒,成人的我們要對父母有個好態度;多給父母精神上的關懷。

每每這時,我的心中,總會升起一個與文章脈脈溫情“不協調”的聲音——“精神的交融是種奢侈品,你以爲想有就有呀,那是需要在恰當的時候,用愛的雨露去澆灌的呀!錯過了時節,不是完全沒有效果,只怕是效果要大打折扣。

若是父母完全沒有去澆灌孩子心靈的意識,那又指望什麼收穫呢?”

我的一位好友,在大家心目中,算是孝順女兒了,常年照顧着年邁的單身母親。但是,她卻受折磨於自己對母親的怨懟,那是在小時候的記憶中,留下的被強勢的母親專橫地要求產生的傷疤。

“我就是不願意坐下來陪她聊天!我總想,憑什麼呀,我在最需要你的時候,她給我的無非是苛責和拋棄嘛!”一次聊到情深處,她在朋友們面前流着淚說道。

是的,基本的責任可以通過法律、道德、社會輿論來約束,但深層的,高質量的精神互動,必須是心靈與心靈的默契和交融,它是主動的,而不臣服於力量的。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能夠不仰仗自己的強勢,去“征服”孩子,而是能夠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平等地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學會尊重的愛;當有一天,他有了“強勢”的資本,也不會在垂老依依的父母面前“橫行”,因爲他已經習慣了讓愛伴隨着尊重去流動。

最關鍵的是,父母在這個放棄用父母身份的強勢去壓制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也完成了重要的自我強大——當我們能夠不依賴於某個身份和角色去贏得尊重時,我們必須要真正地內心強大。

就像老公給兒子道歉的過程,他是經過了多大的一個心理突破,纔不依賴於父親的強勢角色,而願意真誠地向兒子表達歉意的。

如此,育兒真是一個成長自己的過程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