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哈佛24歲中國女生震撼國人的演講,值得看五遍!

哈佛24歲中國女生震撼國人的演講,值得看五遍!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許吉如日前在北京衛視的演講贏得廣泛關注,講述演講背後的故事。哈佛24歲中國女生震撼國人的演講,值得看五遍!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隨意:


我最忐忑的是,會被多少人反對,會被怎樣反對。從一篇個人日記的角度,我寫我的見聞,我抒發我的感想,一己之言而已;然而在公衆場合,從任何視角,以任何方式,但凡談論到"家國"二字,話題之大,情感之自然又微妙,複雜又豐富,我預料到了其實比實際更多的質疑和駁斥。

我們作爲中國人真的那麼有安全感嗎?

什麼層面上的安全感?在我所表達的國家層面、國民身份上的安全感,有;在反對聲音所提到的,實際生活層面上的安全感,有人覺得有,有人覺得沒有,有人想要更多,而我們也理應擁有更多。

換言之,前者是安全感;後者可以被稱之爲安全感,亦可以被理解爲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一座房子建得穩,禁得住風雨,巋然不動;也許房間內部的裝潢、傢俱、電器需要維護翻修,但兩者毫不矛盾。)

什麼是自由選擇的權利?

我所理解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就是其中一種選擇相比於另一種,不必犧牲太多東西。

回到文章開頭那次聊天,是否回國只是單純的選擇題,不是逃離或"人往高處走",選擇留下的人不是因爲"必須",選擇回來的人亦不是犧牲小我、只爲奉獻的民族英雄。

最初中國人去美國,赤手空拳,輸出勞力,用汗水乃至生命,換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唐人街安家落戶。

到後來,上世紀末,一批一批中國留學生帶着知識、技能,來到美國的大學和實驗室,不用再住唐人街了,他們把家安在寧靜的郊外,安在中產階級的洋房,在實現物質生活飛躍的同時,也實現了一部分自我。

但是今天,2016年,留學生羣體在去與留這件事上呈現出多樣性。我的身邊,有人因爲創業而回國,加入國內風起雲涌的創業浪潮中;有人帶着理想回國,在村官的基層崗位上感受祖國的厚重;有人休學回國,在國內的智庫或學術研究機構裏,換一個地理座標,繼續追求真理;當然也有人,在華爾街,在硅谷,在世界銀行,在美國的各行各業,各個城市,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你問他們爲什麼要回國,或者爲什麼要留下,我想很少有人在今天還會回答你,因爲"地大,錢多,人傻,速來"或者"生個孩子一出生是美國人!" 他們的回答往往是"因爲有了很好的機會","因爲我挺喜歡美國的","因爲我適合這裏"。這樣一份基於發展機會、基於喜歡和適合而作出的選擇,就是自由。

和父輩不同,我們所處的不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不是一個機會缺失或文化狹隘的社會,我們不用因爲在哪裏可以找到體面的工作,在哪裏可以有琳琅滿目的商品,在哪裏可以有最前沿的信息而作出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因爲祖國和外國都能爲我們提供一個相對還不錯的物質生活和發展機會,而兩個國家各自都有一些產業和市場,適合不同性格、不同專業的中國人進行發展。我們留下,只是因爲那片土地有着更多我喜們歡的機會,而我們回來,同樣也是因爲經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發現祖國也充滿了機會。

祖輩父輩們當年出國,背水一戰,"美國夢"三個字固然精彩,也有不爲人知的辛酸;今天我們出國,進退自如,除了美國夢也有中國夢,我們根據自己內心的感受,誠實地選擇做美國夢還是中國夢,我相信兩個夢,都會美夢成真。

和動盪國家做橫向比較,合適嗎?

在演講中提到的敘利亞同學,是在"大國的競爭"課上認識的Lina。她童年因敘利亞內戰隨父母姐妹移民,定居華盛頓。去年冬天,家裏遠房堂弟被阿薩德政府徵兵,全家想着拿錢息事寧人。我跟她從這件事聊到敘利亞局勢,她說,"阿薩德是壞,但敘利亞現在鬧哄哄的又好到哪兒去了呢?橫豎都是壞,我已經不知道哪種更壞了。中國國情是很複雜,很多問題,但是你們中國留學生只要想回國就分分鐘回得去。慢慢來,中國好歹是穩定的,不流血,也不求外國‘人道主義干涉’。真的要穩。"

她讓我明白了穩定的意義何在。於人於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或不幸而內自省也,我覺得無可厚非。畢竟,我們天天喊穩定,不穩定的記憶也不過幾十年前,並不遙遠,更不陌生。

哈佛24歲中國女生震撼國人的演講,值得看五遍!

話語權是什麼給的?

話語權是文明世界給的,是要被伏爾泰先生誓死捍衛的權利——這是理論層面的權利。而不被落實的權利,沒有被轉化爲觀點且沒有被傾聽的話語權,多少有點兒虛。

說我的個人經歷吧。留學生在美國都有一個坎兒,除非你有極其明顯優越的個人特質,或者特別熟悉他們文化,或者內心特別強大,否則拿什麼去參與,去展示,去找自己的位置?你總得有點兒什麼,能說點兒什麼,並且你說的不太容易被一般美國人找到漏洞。我說中國,因爲我熟悉,且他們感興趣,課堂討論根本繞不開。我不用多看什麼書,多瞭解什麼理論,課堂上被問到中國有關,我就知道多少說多少;慢慢地說多了,表達的自信、更加重視表達的渴望也就建立起來了。今天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慢慢褪去了"書呆子""安靜內向"等固有形象,有了更多表達表現的機會,不完全是因爲英文更好了,出國更早了,或者美國人更友好開放了,根本上還是因爲我們代言的那個產品更引起大家的興趣了,那個產品叫中國,我們都是代言人。(其實不僅僅是護照意義上的中國人,今天的中國賦予所有與中國有所關聯的人——包括華裔、會說中文的人、教授中的中國專家、中國通——一張"中國牌"可打。)

國強則少年強?國不強,少年就不能強嗎?

都能強,區別在於是樂強,還是哀強。換言之,國不強而少年強(比如以色列)的強,是一份哀兵必勝的精神,是寒門出貴子、逆境出人才的悲憤之強,也是那句"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相反,國強而少年強的強,更多是一份因幸運而坦然的內心強大,不必憋着一股勁,不必忍辱負重,在順境裏也能一路凱歌的強。如果時代註定要哀強,當仁不讓;如果命運可以樂強,何樂而不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