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請不要再被敏感期忽悠了

請不要再被敏感期忽悠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習每種知識都有敏感期,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錯過的話怎麼學都學不好……”這個讓心懷焦慮的父母更加焦慮的說法,其實是個廣爲流傳的謬誤。是的,謬!誤!

敏感期的概念,最早是奧地利的洛倫茲發現的。他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做“印刻”(imprinting)。印刻發生的時期,就是“敏感期”。

比如,剛生下來的小雞,所產生的“母親印刻”,也就是“認媽”,是出生後10——16小時,而小狗的“認媽敏感期”是在3—7周。就是說,如果這些小動物沒有在這個敏感期內認到正確的媽媽,那麼,就會胡亂認其他動物爲媽了。

這個理論被帶入到兒童心理,尤其是學習領域之後,有過度闡釋、過分依賴的問題。

最常見的就是有人認爲2-3歲是兒童學習口語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等。很多家長爲此憂心忡忡,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後,就損失了學習的機會

的確,有很多的領域,比如藝術、體育、語言等等,過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學得更艱難一些,所花費的時間更長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敏感期”的不可錯過,而是這些領域的學習變得困難了些,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對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後相對專注的時間少了,自然學起來就很難了。

很多家長經常爲自己的孩子驕傲,“我家孩子是天才,兩歲就能夠記住多少個單詞,會背誦多少首古詩”。其實,這些能力展現的早晚,並不能說明是不是什麼天才。

敏感期有這個東西,有,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誇張到現在宣傳的“錯過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長最關心的語言敏感期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過了,並不意味着就不能夠學好,但是可能就更費力一點。但是,請注意,這只是量上的差別,而不是本質上的不行。

請不要再被敏感期忽悠了

而且,很多人以爲“大腦發育到一定階段就不長了”。於是,就很着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進行各種“大腦開發”的課程,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的腦科學已經證明,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腦細胞是不斷更新的,只要你想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都可以擁有聰明的大腦。

在剛出生時,嬰兒大腦是成年人腦重的25%,到3歲時增長到成年人的85%,所以從0—3歲被稱爲大腦結構發育“黃金期”。

那麼,怎樣根據大腦發育的規律,來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呢?

1、很多實驗表明,如果早期發育過程接受的環境刺激比較少,那麼大腦發育就比較受限。(所以要多刺激)

2、早期大腦發育的特點是可塑性極強,各種能力同時發展,但是每種能力有自己發展的敏感期。

3、確切地說,0-3歲大腦內的神經元先建立大量的聯結,然後開始修減。

4、修減哪些,留下哪些,這些是後天養育可以塑造的。

這就是早期干預神經智力的最粗淺的原理。

同樣大腦可塑性和敏感期的原理,我反對在3歲之前給小孩看過多的電視。整個兒童期都是小孩學習和人交流的關鍵期,而沉浸在電視爲代表的媒介中的時候,小孩不需要學習和人交流。無論是對他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還是注意力的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

同時,我非常擔心的是很多人濫用了敏感期的原理。比如,前一段北京一位兒科醫生單奶奶的“被動操”引起了大家的爭議,她拿着很小的寶寶反覆拉伸他的手腳,翻轉身體,說是幾個月大小的寶寶有大腦某某能力發育的關鍵期,需要拉伸身體提供給大腦刺激,幫助其發育。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搞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