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中國全職媽媽:孩子就是我的事業

中國全職媽媽:孩子就是我的事業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你生育後,你會選擇離開職場迴歸家庭嗎?其實,在中國做起“全職媽媽”的女性已經不是少數,那麼這些女性爲什麼會做出“全職媽媽”的選擇呢?這些媽媽認爲,孩子就是自己的事業。

在生育前後離開職場、迴歸家庭,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女性,已經是個不小的羣體。當以往職場上的“半邊天”開始全程陪伴孩子成長時,有人說這是重視家庭教育、社會進步和富足生活的體現。然而,當我們真正走近這個羣體,瞭解到她們的喜怒哀樂之後才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全社會能在工作環境、市場服務、社區建設等方面充分保障女性做出“全職媽媽”的自由選擇時,才意味着真正的社會進步。

中國全職媽媽:孩子就是我的事業

 “全職媽媽”:孩子就是自己的事業

早上五點半起牀,準備一家三口的早餐,開車送孩子上學;八點半左右回到家,做家務、去超市、準備自己的中餐;午飯後補個覺,下午一點開始上網,給孩子找學習資料,然後就得出發接孩子放學了;下午四點半開始準備一家三口的晚餐;晚飯後監督孩子做作業、陪玩……

這是一張常見的“全職媽媽”作息時間表,主題只有一個“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半月談記者在京、滬、浙、皖、蘇等地採訪了多位“全職媽媽”,他們不約而同地說,自己從職場轉型,首要原因就是爲了孩子。

做“全職媽媽”已13年的胡微(化名)告訴記者:“現在的家庭,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只要經濟收入等條件允許,母親"全職"的機率就高。”胡微在杭州一個人數過百的“全職媽媽”QQ羣裏屬於“老前輩”,“當時我懷孕後決定全職,在同齡人中很少見。而這幾年,人數成倍地增加”。

同樣加入這個羣的另一位“全職媽媽”蘇靈(化名)告訴記者,自己孩子就讀於杭州市區一所公辦小學,班裏29個孩子,有10人的母親是“全職媽媽”。

全職生涯不足兩年的李子慧(化名)剛辭職時,還能按照工作時的慣性,去健身,泡書店,但最近半年她卻越來越找不到自我了。她說:“我深切體會到,"全職媽媽"比上班工作累多了。”

網民“小嘉爸爸”是上海一家“全職媽媽”社區網站的創辦者。他告訴記者,自己曾就“全職媽媽”轉型原因做過調查,109位參與者中,超過一半的回答是“爲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和家庭”。

然而,不同於一些有錢有閒、媽媽全職純屬“錦上添花”的家庭,更多“全職媽媽”離開職場是迫於無奈。

辭職之前剛剛在工作上站穩腳跟的蘇靈說,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反覆發熱,半個月一個月就要去次醫院。她說:“你也知道,醫院從掛號開始就要不停排隊,我在醫院一呆就得一天。先生做銷售,經常出差,父母和公婆想來照顧,但是一來離得遠,二來房子小,根本住不下。”

“孩子只有兩歲,一刻也離不了人,我丈夫只是普通收入,寶寶花銷很大,還要贍養老人,我們沒有富餘的錢請保姆,所以我只能自己帶孩子和照顧老人。”家住合肥的王思遙說。

母愛和家庭責任面前,女性再出色的工作能力、再光明的職業前景,都悄然讓步。

“我有學歷也有能力,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在家帶孩子。”現居武漢的劉妍妍上大學時包攬了一等獎學金,可是隨丈夫到異鄉工作後,女兒的降生令她措手不及。

“我沒有選擇。兩家的父母都在遙遠的家鄉,各自有自己的工作,丈夫工作繁忙,我只能全力在家照顧家庭和孩子。”劉妍妍說。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這股“全職媽媽”的風潮,正逐漸蔓延到進城務工人羣。

2013年春節以後,多年來一直和丈夫一起在上海打工的曾永梅獨自留在了老家安徽懷遠縣農村,開始和公婆女兒在一起生活,而她留守的唯一原因就是對讀小學5年級的獨生女的擔心:“她小小年紀就喜歡打扮,現在已經穿了耳洞,不但沒有耐心看書學習,還說同學都是這樣的。我們只有一個女兒,賺錢就是爲了她以後能生活得更好,現在看,光有錢還不行,沒有爸媽教育,孩子容易走偏。”

  “全職媽媽”困擾多

還在職場“苦海”裏拼搏的女性,常會羨慕“全職媽媽”不必看上級或客戶臉色,不必加班熬夜,不必應酬出差。然而,箇中滋味只有“全職媽媽”自己知道。離開職場是被推倒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其後由經濟不獨立帶來一系列影響又是什麼呢?在記者的採訪中,沒有一位“全職媽媽”對此保持樂觀。

“全職媽媽”的困擾之一首先是在家中地位下降。

現居杭州的何琳(化名)向記者“吐槽”說:“我做"全職媽媽",首先婆婆不滿,在她那代人看來,誰不是一邊上班一邊把孩子拉扯大的?她覺得我太嬌氣,把養家的重擔都壓在了她兒子肩上。丈夫也不夠體貼,在他眼裏,我"閒"在家裏,家務活、照顧女兒全部該由我承擔,兩人沒少爲這事爭吵。我最難過的,有一回批評女兒不好好彈琴,她居然說你除了做家務,什麼都不會,有什麼資格說我?”

困擾之二是擔心與丈夫缺乏共同話題,導致家庭不和。

26歲的王思遙告訴記者,丈夫的有些看法讓她感覺很焦慮:“他跟想辭職的妹妹說,女人一定要有工作纔有魅力,千萬不要辭職。對我來說,辭職照顧了寶寶,可如果夫妻因此而疏遠,對我來說卻是更大的打擊。”

李子慧則力求通過每天看新聞、尤其是時政新聞來應對這種潛在危機,她說:“我已經學會了用微博、微信,希望自己能跟上丈夫的節奏,否則夫妻間會沒話說的。”

不過,“全職媽媽”們最大的憂慮還是與社會脫節。

“很多像我一樣的媽媽都有這樣的擔憂。寶寶長大了可以上學了,我們卻找不到工作了,怎麼辦?我們要承擔家務,還要承擔被社會或者另一半拋棄的風險。”王思遙說。

劉妍妍曾努力尋找過兼職,但始終都沒有找到。“我很是怕別人的議論,特別是參加丈夫一些聚會的時候,我和其他媽媽們只能談論孩子,她們談單位的事情我只能聽着,有點尷尬也有點失落。”她說。

爲了和社會保持同步,一些“全職媽媽”選擇開網店或者服裝店,她們表示,不一定掙多少錢,但是可以做一點事情,和外界有點接觸。

許多受訪者認爲,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利於“全職媽媽”。比如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她們要自己繳納,得到的卻很有限,因此她們的不安全感可以理解。她們選擇當“全職媽媽”是基於對家庭、對丈夫的信任。而實際上,這種信任的基石相當脆弱。

  關愛母親,讓“全職”不再無奈

“全職媽媽”迴歸家庭,看似是當代女性的一種自由選擇,而背後卻隱藏着深深的無奈。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永英告訴記者,她曾在2007年參與婦聯關於中國女性事業與家庭平衡能力的調研,發現大部分女性做出“全職媽媽”的選擇是“迫不得已”。

一些“全職媽媽”羨慕計劃經濟時代的養兒環境當時的工作單位普遍辦有託兒所,並在工廠設立哺乳室,加之工作時間規律,接送孩子比較容易,女性有條件協調工作和家庭的關係。

蘇靈說,一般城市中的女性當母親時,基本都處於事業起步或上升期。如今的工作節奏很快,加班、出差、應酬也是常事;競爭也很激烈,你不盡全力,馬上有別人“頂”上來;可孩子撫育的擔子同樣不輕,不辭職很難做稱職的媽媽。

僅“哺乳權”一項,即可窺見中國母親要兼顧職場的不易。早在1993年,衛生部、勞動部、人事部、全國總工會和全國婦聯曾聯合下發《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規定有哺乳嬰兒5名以上的單位,應逐步建立哺育室。

然而到2012年,有相關調查顯示,658位參與投票的母親中,47%的媽媽只能在衛生間裏爲自己的寶寶“背奶”,超過九成的企業對保障女職工哺乳權無所作爲。

武漢的全職媽媽周欣欣曾在一家國企工作,本來堅持當“背奶媽媽”的她卻因爲佔用了工作時間和地點,被領導“點名”,最後不得已辭職。

不少女性“被迫”全職的另一個原因,來自專業家政服務的缺失。如果家裏的老人因故無法幫忙,許多媽媽都會選擇自己帶孩子,而不是將孩子交給保姆。“如今家政服務缺乏市場監管,社會誠信也存在很大問題,我不敢讓孩子冒這個險。”蘇靈說。

“社會將公共領域應該提供的服務大部分轉嫁到了家庭,而家庭內又轉嫁給了女性。中國女性在養育子女、照顧家庭過程中的犧牲需要獲得更好的評估。”社會性別研究學者、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說。

沈奕斐認爲,國家本應當幫助家庭來完成撫養孩子的責任,但是現在針對家庭和育兒的公共服務嚴重不足,政策上也出現了斷裂。例如孩子能進入托兒所最早也得滿18個月之後,但即便是國內福利最好的單位或企業,職場女性的產假哺乳假也達不到這麼長時間。

在京滬浙皖鄂等地採訪時,十多位“全職媽媽”向記者吐露的心聲驚人的一致“我很想回到工作崗位”。但她們又隨即自省,自己的年齡和專業能力都在退步,可能性很小。

李子慧一直在留意人力資源的招聘信息。“我最初覺得,自己要回去工作,也不難的。但過了一年以後,我覺得難了,無論年齡、還是專業性,我都在退步,每每想到這些,內心其實很不舒服。如果孩子將來孝順,我還能說是苦盡甘來,如果不孝順,我是完全沒有了保障。”

杭州有“全職媽媽”遇到過主動上門聯繫的社區工作人員。“因爲我現在是"失業人員"。不過他們介紹的工作,並不適合"全職媽媽"。”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全職媽媽”說,“不知婦聯或其他機構組織能否提供免費或者低廉的專爲"全職媽媽"提供的就業信息?”

“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關愛職業母親非常有必要,但對於用人單位而言這不是一個強制規定,所以政府和社會組織要不遺餘力地去推動,比如給予用人單位一定的補貼。”張永英說,“社會應該更好地關愛職業母親,讓她們能照顧孩子和家庭,希望最終選擇當全職母親的女性是出於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某種迫不得已的妥協。”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