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着你 如何成爲父母

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着你 如何成爲父母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期的回憶是特別重要的。它們顯示出個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簡單的表現方式。”在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一書中,有詳細論述一個人的早期記憶,將會形成一個人未來人生中待人處事的行爲方式和思維模式。而早期記憶也就是我們童年經歷的回憶。

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着你 如何成爲父母

當我們受了傷,比如做飯時被菜刀劃傷的比較嚴重,醫生說傷口半個月內不要遇水。那我們在傷口恢復期間,不管是洗手,拿東西,或者塗抹護手霜等,都會小心翼翼地避開傷口。等到傷口癒合後,我們再繼續拿什麼東西,有時卻還會不自覺地避開傷口原來所在的地方。

其實我們早已知道傷口已經癒合,但是曾經受過傷的記憶還一直印刻在我們的腦海裏。我們的身體無意識地做出了保護自己的舉動。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總是被父母責怪,批評。等他長大不再被父母責罵後,好像一切都已經過去了。然而當他開始撫養孩子的時候,父母的聲音彷彿迴盪到耳邊,影響着他成爲一個怎樣的父母。

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着你 如何成爲父母 第2張

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着你

如何成爲父母

就如同受過傷的記憶在腦海中停留着,影響我們的舉動一樣,童年中經歷的許多事情,我們以爲過去了,然而還一直留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與孩子相處,對待孩子的態度與方式。

例如下面的幾個情況,

你是否覺得很眼熟呢?

1.複製自己的父母

有些父母對孩子動輒打罵,別人看到,勸他不要老是打孩子,這對孩子的心靈會造成創傷。他們會義正言辭地說:“這就有創傷了?!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現在還不是健健康康,沒什麼毛病!”

如果總是把父母對待自己的教育,複製給下一代,那麼同樣的教育方式就會不斷流傳下來。家長們不妨想一想,你是否希望你自己童年經歷的一些不太開心的事,在你孩子的身上重演?例如打罵,在家長童年被自己父母打罵的時候,你是怎樣的心情呢?

2.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指的是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有一些不太好的經歷,他可能會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下意識的想要補償自己的過去,或者藉此來否定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採用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式去撫養自己孩子。

“小時候我爸對我很嚴厲,什麼都管着我,現在我要好好愛我女兒,決不像我爸那樣嚴厲,一定不再讓她吃我當年吃過的痛苦!”然後這位媽媽在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就變得太過遷就、放縱、嬌慣孩子。

其實許多人在童年中遇到的種種不愉快經歷,在自己長大,養育孩子的時候,都會過度補償給孩子,這一點在我之前的專欄文章《過度補償·你有嗎?》已有詳細的論述。

小時候缺乏父母關愛的,之後加倍愛自己的孩子;小時候經濟上不夠寬裕的,在有能力後給孩子過多的物質;小時候被過於嚴格對待的,對孩子時就太放縱……這些都是家長在彌補自己童年時的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忽視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程度其實比嚴懲孩子還要大的多。

3.我沒機會實現的,希望你能做到

一些父母自己的夢想,或者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小時候因爲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在自己孩子出生以後,會將孩子視爲自己的延續,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例如小時候媽媽很想要學習鋼琴,想要成爲音樂家,但因爲家庭狀況不允許,所有沒有實現。在媽媽長大有能力以後,她沒詢問女兒的想法,就安排女兒去學鋼琴,希望她能成爲音樂家。

4.心靈圍牆

人們很多時候會採用心理防禦的機制去應對生活中讓自己不愉快的情景。童年的時候,由於力量弱小,爲了適應環境,我們會構建許多心理防禦的機制,而這些機制就像圍牆一樣,將我們的心靈牢牢地保護好。

隨着年歲增長,一些圍牆消失了,有一些卻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對人造成一定的阻礙。特別是爲人父母的時候。

如果在小時候,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關注,孩子就會習慣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等他長大後,他也很難對人敞開心扉,與自己孩子相處時,也會理所應當地覺得孩子得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家長們需要覺察,就算孩子沒有向父母要什麼,但這並不是表示孩子就不需要。也許只是孩子自己還不會表達,也許是他的內心已經開始慢慢塑造起一道自己滿足自己的圍牆了。

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着你 如何成爲父母 第3張

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情境中,常常受他自己的童年經歷影響,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爲和情緒,導致了對孩子的一些不那麼愉快的相處。

如何改變童年的不良影響,

讓自己和孩子更幸福?

1.覺察自己

在管教孩子,要求孩子或者批評孩子的時候,多想想是不是因爲自己原因,而非孩子。在上週的專欄文章《 懲罰,真的是爲了孩子好嗎?》中,我有詳細的描寫家長懲罰孩子可能的自身原因,大家不妨可以對照一下。

2.分辨“曾經的自己”和孩子的不同

和孩子確定好邊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並不是父母的附屬,他有權擁有自己的人生,而非成爲父母夢想的實現者。

3.超越提升自己

正如阿德勒所說的“人格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優越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只有不斷的提升自我,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那麼對待孩子的方式自然也會產生變化。

每一個人都會被童年經歷影響,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

學會覺察出自己,提升自己。

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着你 如何成爲父母 第4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