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把孩子最受傷和最屈辱的事,當笑話講

別把孩子最受傷和最屈辱的事,當笑話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社會有一個奇特的矛盾:大人特愛“逗”小孩,其實是羞辱小孩,撩撥小孩的痛,掀開甚至製造小孩的傷口。

別把孩子最受傷和最屈辱的事,當笑話講

“你媽媽不要你了”是我們民族集體對孩子的惡毒。

痛苦的回憶在一瞬間如潮水般回溯,時間過去再久,也無法沖刷掉當時在我們心底留下的痛苦印記。

“叫爸爸,這錢就給你。”

“你不是你父母親生的誒。”

“你媽媽不要你了哦。”“你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如果你爸媽離婚,你跟誰過?”

那些成年人,也會故意拿走你的玩具,或者拿你很久之前的糗事當笑料,甚至笑話你身體上哪怕最細微的缺陷,然後在你的哭聲裏,開懷大笑。

“我逗你玩兒呢!”

這句話,和孔乙己的“竊書不能算偷”一樣荒誕蒼白得可笑。

一個“逗”字,掩蓋了太多成年人對我們做過的殘忍的事。

希望能通過他,

彌補你們心底那個小孩的傷痕累累的心。

同時,

也想借此喚起已爲人父母的你們的這段童年記憶,

然後,在“中國式羞辱”面前挺身而出,

保護孩子們。

我所熟悉的中國家庭故事裏,哭,像是一種罪過。家長對孩子,孩子對家長,夫妻間,都有一種邏輯:你哭,就等於我做的不夠好。所以,我們都要求對方不哭。如對方哭,健康一些的人會焦慮地自責,不健康的人會暴怒。

我們不試着去抱慰對方,而是希望對方停下來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給一個解釋。

特別是孩子的哭。本來孩子的心是最純淨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撫,但太多中國父母對孩子哭泣的態度,達到了變態的地步。

我老家的農村,甚至有一個傳說:長齊牙口的孩子,如果經常夜哭,就會帶來災難。所以,一旦發生這種事情,他們不會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罵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廣東這邊也有此說法。

聽到最誇張的故事,是一個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倒,掰開牙,塞一把鹽到孩子嘴裏。再關上孩子嘴巴,逼問:“你還哭不哭!”如孩子搖頭示意不敢,纔將孩子放開。

這是對孩子何等殘酷的虐待!

這樣做的邏輯都是,我們不去理解對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麼,而只尋求表面上的沒事。

三位網友講了三個殘酷的故事:

昨天在電梯裏看見,一個5、6歲的孩子喊媽媽幫忙把牛奶盒子打開,央求了好久,媽媽接過來打開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

媽媽跟旁邊的人哈哈大笑,覺得是在逗孩子好玩。爲什麼成人總是喜歡辜負孩子對我們毫不設防的信任?

“逗”小孩,有個極端的真實案例 ——

有個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羣大人拿孩子開玩笑:“你爸媽不要你了,再也不回來了”,那孩子一聽就哭了說“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鬨說“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

後來天天跑到碼頭等船,一開始大家不在意,但後來發現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小時候讀幼兒園之前,媽媽上班就把我鎖家裏,我每天坐在陽臺上。

以前的陽臺是欄杆式的,我就坐在欄杆邊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欄杆,唉唉的哭着要媽媽。

這件事一直被爸媽拿來當笑話講,學我的口氣說“媽媽要我”。

別把孩子最受傷和最屈辱的事,當笑話講 第2張

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個中國孩子成長中都經歷過,這讓我禁不住想:把殘酷的事情當成笑話看,也算中國特色嗎?

特別是,這種事最容易發生在父母與孩子間,多少人有這樣的經歷 —— 你覺得最受傷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當笑話講。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讓孩子哭,又喜歡“逗”孩子,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看,該是何等奇異的中國特色啊!

在這種特色構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實無比詭異的氛圍籠罩下,我們這個社會實在沒有資格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