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後臺收到過這樣一條留言:

“我好苦惱,無論是日常交際還是在工作中,我總不肯拒絕別人。寧願委屈自己,也要避免衝突,不然怕關係不保。畢竟有很多人都說低頭不見擡頭見的。”

其實類似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深受“討好型人格”的困擾,同時我們也深知這種心理帶給我們的危害。

難道你希望孩子也這樣嗎?

1

《我的前半生》成爲爆款劇,

劇中的嬉笑怒罵,都市的車水馬龍,

職場的勾心鬥角,婚姻的轉瞬即逝,

愛情的轉角而遇都讓人印象深刻。

《我的前半生》如同一口深井,

每個過往的看客都能從中打撈出自己的感慨。

在這場成人的愛恨糾葛中,

有一個孩子如同漂泊的浮萍,大雨中的流沙,

在飄搖中靜默在一旁,

小心翼翼地觀察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他就是凌玲的兒子,佳清。

每每看到這個孩子的雙眼,我都有些於心不忍。

成年人的快意恩仇,

總是拿着孩子做砝碼,

佳清就是婚姻修羅場中的犧牲者。

他有着超越年齡的懂事,

體貼地做着媽媽的支持者。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父母離異後,他乖巧地主動表示:

“我想和媽媽一起生活。”

進入重組家庭後,他也從不主動提要求。

他不像平兒,

可以撒着嬌要求媽媽把熱水器換掉,

酣暢淋漓地享受長輩的疼愛,

大大方方地用“小孩子”的身份獲取關注。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但是佳清選擇繞路,

安靜地等待媽媽的誇獎。

天真爛漫是孩子的專屬武器,

可佳清卻忘記了童真。

原有的家庭破碎,他偏執地討好媽媽;

人在屋檐下,他乖巧地討好新的家人。

2

沒有孩子天生懂事,

本應無法無天的年紀卻一夜長大,

並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只有得到很多愛的孩子,

纔有資格肆意妄爲。

佳清墜入了“討好型人格”的深淵,

他也愛變形金剛和滑板車,

只不過相比來說,他更愛媽媽。

爲了博取關注,他無師自通了討好型模式。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第2張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就如同《麥田守望者》中的成熟戰士,

從欲言又止到壓抑自己,

不敢表達需要,不敢拒絕別人,

擅長察言觀色。

他們把自己變得像空氣一樣透明,

在窘迫中自我犧牲,堅韌得讓人心疼。

他那毫無波瀾的樣子背後,

漾着快要溢出來的委屈與自我咆哮。

懂事的孩子不會撒嬌,

他們習慣了自動適應環境,

也習慣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第3張

但是別忘了,懂事的孩子,也是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城堡,

父母的教育是城堡的護城河。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示,

個體擁有生理需求、安全感、人際交往、

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需求,

孩子的前三個需求都需要在家庭和親子教育中養成。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獲得不了被關懷的生理需求,

和被保護的安全感,

所以他的交往方式也變得讓步、沒有原則。

長此以往,孩子又怎能成就自我尊重與自我實現呢?

佳清的故事雖然只是電視劇的個例,

但在現實生活中,

父母以下的行爲也容易讓孩子習得討好型人格。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第4張

1、不要採用過度嚴苛的專制型教育

如今的家庭幾乎都是“四二一”的框架: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盯着一個寶寶。

所有目光都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

爲了防止孩子被寵壞,

有些家長便用“專制型”教育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

如果孩子犯了錯,就必須接受懲罰。

我曾經在幼兒園的門口見到這樣一個畫面:

一個小男孩的上衣沾上了水彩筆顏料,

他的媽媽見到後不問緣由直接用力打了一下他的頭。

小男孩立刻就哭了,

但只敢默默掉淚不敢出聲。

這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

我忘不了那個孩子連哭都不敢放開聲的隱忍樣子,

他身上的顏料到底是怎樣來的,

那位媽媽並不關心,

她在意的是孩子弄髒了衣服,

犯了錯就應該受罰。

嚴格要求沒有錯,

但是高高在上的俯視型教育,

會讓孩子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

爲了不被懲罰,亦或是爲了哄媽媽高興,

孩子便學會了討好。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第5張

現在“專制型”教育多了一個概念——心罰。

這是從精神層面入手的冷暴力,

具體表現在於故意疏遠和專制語言。

街上經常會看到有家長爲了懲罰孩子,

故意表現出丟棄孩子的樣子。

家長面無表情大踏步地往前走,

後面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一路奔跑着懇求父母不要丟棄自己。

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

會給孩子灌輸“我不重要,可以被丟掉”的概念,

讓他自己看輕自己。

除此之外,

一些專制的語言也有雷區,例如

“你不能頂嘴!”

“我說什麼,你就得聽什麼!”

“你不許吃冷飲”

這些命令性語言,會帶給孩子

“我沒有需求,我的看法不重要”的錯誤引導,

長此以往他會覺得自己的喜好、需求可有可無,

所以會一味地進行讓步。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

“嚴厲的教育會像燒紅的烙鐵,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

嚴厲是爲了孩子好,

但是要注意分寸把握尺度。

給孩子建立一套合理科學的懲罰層級制度,

不要一犯錯誤就接受一樣的嚴厲懲罰,

這會讓孩子沒有大錯誤和小錯誤的意識。

孩子弄髒衣服時,

家長需要耐心地講解,

你可以問清他是如何弄髒的,

告訴他下次應該怎樣避免。

如果你要求他做一件事,

向他解釋做事情的原因,

讓他明確你是爲他好,

而不是下達簡單粗暴的命令。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第6張

2、在孩子面前把握好橫向比較的尺度與方式

相信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

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如今的孩子也有這樣的煩惱,

他們身邊總會有一兩個神童,

能夠在學齡前認識幾百個字,

能夠念一口流利的英語,

能夠彈一首悅耳動聽的鋼琴曲。

“有壓力纔有動力,有目標他才知道自己差在哪裏。”

這句話我表姐經常掛在嘴邊,

她相信,

別人家的完美小孩是孩子的目標,

所以她總是在孩子小寶面前把他與其他小孩進行對比。

開始小寶聽到後都會撅起嘴,

墊着腳想去捂住表姐的嘴,

時間長了,小寶像是習慣了這種比較的生活,

安安靜靜地聽完不置一詞。

有一次,

小寶突然問了一句話,讓表姐愣了半天,

小寶說:

“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不想要我了?”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的全部,

孩子對父母的愛十分敏感,

他希望自己可以獨自佔有爸爸媽媽的注意和關心,

那些橫向比較的完美小孩,

都是潛入小人國裏的競爭者,

專門和自己掠奪父母的愛。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第7張

寶媽在孩子面前一味誇讚其他小孩,

會讓孩子生出“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不是個好孩子,我不配得到爸爸媽媽的愛”的負面心理。

對於他們來說,

沒有什麼比“別人會代替我得到父母的愛”這件事更恐怖的了,

爲了平衡這種不安,

孩子會去討好父母,

希望父母看到他身上的長處。

爲了維護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可以這樣講:

“小明會背誦唐詩宋詞,而寶寶學會了擦桌子,

你們都是最好的小孩。

如果寶寶也會唐詩宋詞,就更棒了。”

橫向比較樹立榜樣的同時,

也要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優點,

這樣可以讓他們更加踏實地進步成長。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第8張

3、不要在孩子面前塑造家庭不和諧的危機感

夫妻之間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

家庭的和諧與否也會牽動這些小人兒的心。

在兒童心理學中,

有一個概念叫歸因認知,

孩子們總會把父母、家庭中的任何變化,

歸因在自己的心上。

有一位媽媽對我說,

她有一次和老公吵架後,

賭氣坐在臥室裏不出來。

隔了一會臥室門被推開,

女兒顫顫巍巍地端着一杯咖啡進來,

然後默默地出去了。

女兒只有4歲而已,

那份小心翼翼和試探讓人很是心疼。

父母吵架對孩子而言無外乎天塌下來,

他們會覺得是自己表現不好,

才“毀了”這個家的。

他們自責,內疚,想做點什麼去挽回這個局面。

於是他們變得懂事,故意去討好你。

要知道,他們本不應該去承受這些。

只不過,他們太在乎爸爸媽媽。

是的,他們比你想象中還要愛你。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最心疼這個孩子 第9張

如果寶媽和寶爸之間出了矛盾,

記得給孩子吃一顆定心丸:

“寶寶,爸爸媽媽吵架不是因爲你,

我們已經給彼此道了歉,

一切都很好,我們都很愛你。”

如果夫妻關係不能調節,

必須要走到分開的那一步,

也要維護孩子的感受:

“寶寶,我們的分開是因爲不能在一起生活了,

不是因爲你表現不好,

即使爸爸媽媽分開,我們也一樣愛你。”

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陪伴,

讓他們不會爲了“贖罪”而討好誰。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值得他們去討好,

那就是他們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