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不給就不幹,爲什麼孩子幹啥都要跟你講條件?

不給就不幹,爲什麼孩子幹啥都要跟你講條件?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活中是不是經常聽到孩子這樣向家長講條件?

“媽媽,你讓我做作業可以啊,但做完以後你要給我買一個變形金剛。”

“我可以吃完這一碗飯,但是你要給我點那杯西瓜汁。”

“我晚上可以早點睡,但是你能不能讓我看會電視。”

……

不少媽媽反映,現在的孩子“精”得很,無論你讓他去幹點什麼,他都要和你斤斤計較地談條件。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有過這種“小心思”?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不給就不幹,爲什麼孩子幹啥都要跟你講條件?

其實,孩子之所以愛講條件,大多是受了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生活當中,有很多父母都經常性的給孩子開出一些具有誘惑性的口頭條件。

例如,“如果這次考試考到班級前十名,爸爸帶你去香港迪士尼玩。”

“如果這次比賽可以拿到冠軍,媽媽給你買你看中了很久的四驅玩具車!”

“如果你這周表現好,媽媽帶你出去玩。”

……

這樣的話語是不是也經常出自父母口中?這些對話是不是讓孩子也養成了凡事“講條件”的慣性思維?

不給就不幹,爲什麼孩子幹啥都要跟你講條件? 第2張

獎勵無錯,但頻繁的物質刺激則需特別注意哦!過於頻繁的物質激勵會讓孩子的內驅力減弱,轉化爲外界刺激的過分依賴。

爲什麼孩子總是事事講條件,爲什麼孩子總是要獎勵?這是因爲我們完全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轉化成了外在驅動力!

也就是說,他們學習不是因爲興趣,而是因爲獎勵。

當然,獎勵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家長沒有掌握好獎勵的度,獎勵就變了味道,慢慢地孩子就會演變成事事講條件。

這就好比一個人已經習慣了有條件的去達成某件事情,那麼他就會削弱內在想要實現目標的渴望,從而更多的依賴外界達成所提供的利益。

所以,當孩子習慣於跟你談條件時,你就需要思考是不是該適當調整孩子“講條件”的這種思維,增加他的內驅力了。

不給就不幹,爲什麼孩子幹啥都要跟你講條件? 第3張

父母總是給於孩子物質獎勵,潛意識中可能也想把孩子的內驅力,變成父母驅力。如果孩子沒有父母的獎勵,就沒有成長動力了,那麼孩子的成長就離不開父母了,可以緩解父母的分離焦慮,孩子也不能成長的那麼好,也就不會離開父母太遠了。

而過度的講條件式的教育,無疑也是功利教育,孩子還小,你可以通過你作爲成人的優勢提供很多的條件交換。等到老去沒有基礎去提供條件的時候,孩子可能也會慣性的運用條件交換原則來對待你,當父母可以提供值得我孝順的條件的時候,我才孝順你。

不給就不幹,爲什麼孩子幹啥都要跟你講條件? 第4張

那麼,家長對孩子進行獎勵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儘量不要將物質獎勵與學習活動直接掛鉤

“如果將物質獎勵與學習活動直接掛鉤,學習目標容易發生轉移。我們在學習上給予孩子的刺激物最好選擇替代品。

例如,根據孩子的學習表現給予孩子相應的貼紙獎勵,孩子每獲得15枚貼紙就可以兌換1枚獎章,學期末還可以把得到的獎章換取相應的禮物。

這樣的“代幣制”既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也避免了孩子把“良好表現”與“物質獎勵”直接畫上等號。

不給就不幹,爲什麼孩子幹啥都要跟你講條件? 第5張

2、在獎勵孩子的時候以鼓勵爲主,獎勵爲輔

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進行獎勵的同時,還需要配合使用諸如擁抱、讚美、集體表揚等其他的鼓勵方式。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歸因方式——在面對成績的時候,歸因於努力學習的過程,而非獎賞的制度

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注意孩子的主體性地位,在對孩子學習的反饋中多隱含一些類似“這次已經做得很好了,下一次只要你足夠認真努力,就很有可能會獲得成功”或者“你之所以能獲得獎項,是因爲你非常努力,我們這周不如帶你去遊樂場慶祝一下”等這樣積極的信息。

這樣就把孩子的成績與他努力的過程掛鉤,獎賞只是附帶的,而非最終的目的。

當獎賞成爲慶祝他學有所得的一種方式,而非目的。那麼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愛就會出於本心,而非勉強。

只有真正心嚮往之,方能求仁得仁。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