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討好型”的孩子,註定過不好此生!

“討好型”的孩子,註定過不好此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朋友曾經是流着淚跟我講述她這段經歷的。

小時候父母工作在外地,把她寄養在奶奶那裏。奶奶對她特別不好,可是她還是會在每次媽媽打電話時告訴媽媽自己很好,寄人籬下,加上奶奶不可撼動的“威嚴”,小小年紀的她便學會了早早的懂事。

學着看奶奶的臉色行事,奶奶不高興時特別恐慌,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就更勤快地做家務想討奶奶開心;奶奶高興了她也樂呵呵地陪着笑,儘管也不明白爲什麼。

她後來似哭似笑地說:我感覺自己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爲贏得父親的笑,扮了一整個童年的“小丑”。

“討好型”的孩子,註定過不好此生!

朋友的故事也是現在很多“討好型”小孩的真實寫照:

- 敏感、膽小、自卑、過分乖巧

- 善於觀察大人的臉色,被大人的情緒所控制

- 沒有主見,做事只爲獲得大人的關注和賞識

美國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在《薩提亞轉化式家庭治療》一書中指出:

“討好是一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在壓力情境下,一個人忽視自己的感受,認爲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盡力取悅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這便是討好。”

有些家長說,孩子像這樣懂事不是挺好的嗎,難道非要調皮搗蛋才正常?

事實並非如此。這樣的孩子看上去乖巧、實則內心比較壓抑、不敢隨意表達個人意願,在外人面前也會膽小怕事、唯唯諾諾。

當“討好型”孩子長大後,討好別人不知不覺已經成爲他們性格的一部分,在他們處理工作、人際關係時又會重新支配着他:

- 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沒有主見

- 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難以有主導行爲和魄力

- 總是以“讓別人高興”作爲自己的價值體現,活不出自我

- 陷入“討好別人”和“自我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矛盾中,內心往往也很痛苦

孩子爲什麼會變成“討好型”?

1. 沒有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學習好表現好,父母纔對孩子表現出自己的熱情和愛,成績差了或者沒有達到期望便冷落孩子、沒有好臉色。

在父母這樣兩極分化的態度下,孩子只有在達到了父母的需求和期望時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着的,纔不會被拋棄或否定。

長此以往,爲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只好忽略和壓抑自己原本的需求和願望,讓它們變得不再重要,轉而去實現父母的期望。

甚至不知不覺將父母的期望內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漸漸地,它們就變成了討好父母的小孩。

2. 父母本身是“討好型”

有些父母本身對自我、對家庭缺少積極認同和價值感,總是拿“你就多讓着他唄”、“別太調皮,別人會不喜歡你的”教育孩子,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心理需求去滿足別人。

例如強行把孩子的玩具送給親戚家小朋友,體現自己的大方,獲得彼此間更親密的關係;或者當自家孩子和朋友孩子鬧矛盾時,不管對錯只會教訓自家孩子,生怕影響了朋友間友誼。

“討好型”的孩子,註定過不好此生! 第2張

在父母這種潛移默化的言行影響下,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這樣的做事方式:爲了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喜愛來做事。哪怕損害自己的利益,也要盡力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成了“討好型”小孩。

怎樣避免把孩子養成“討好型”?

1.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人在童年時期是否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對他一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情。

得到過就會獲得內心的滿足,不會在成年後一直處於一種對愛極度匱乏的心態中,不會太過在乎別人是否關注他愛他,也就不會爲了獲得這種期盼的愛而去討好別人。

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孩子表現好愛他,犯錯了依然愛他,不論成績好壞永遠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只因“他是你的孩子”。

這種無條件的愛會使孩子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一旦有了安全感,自尊、自信、自在的感覺就會油然產生。這樣,孩子纔會自己尊重自己,自我價值隨之萌芽。

父母對孩子的愛越是無條件地給,孩子的心理越自信、越健康。

2. 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

父母長期的高壓和專制主義教育方式也容易引發孩子的“討好型”人格模式。

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願就被父母忽視、反對、斥責,幾次下來孩子根本不敢表達自己,只能和父母意見一致,否則就意味着不愉快發生。

父母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根本沒有自主選擇權,所以凡事唯唯諾諾,沒有思考和主見。

“討好型”的孩子,註定過不好此生! 第3張

平時生活中家長應當給孩子同樣的尊重,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和意願。凡事多和孩子商量,即使不按照孩子的想法來孩子覺得自己的意願得到了表達和重視,也會樂於接受最終結果。

比如今天穿什麼衣服這種小事,或是全家旅遊計劃也參考一下孩子的意見,只有你當孩子是個獨立個體了,孩子纔會像小大人那樣多思考,多考慮自己內心的需要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隨波逐流,一味迎合別人的想法和期望。

3. 培養孩子充實富足的內心

“討好者”的內在與心態太過無力和空虛。

在他們的的認知中,對於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讚賞,只有“討好”別人這個方式,沒能意識到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學習、提升自己等來獲得別人的讚許和認可。

所以父母應當引導孩子多多關注自身,幫助孩子培養一顆溫暖、強大的內心。

比如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加以培養,發展特長;或者專注於學習、閱讀,孩子每天有自己喜愛的事情做,逐漸進步,成爲更好的自己。

他們可以從這些通過自己努力的具體事情中獲得成就感、自我確認感、自我滿足感,自然而然能夠贏得別人的關注和讚美。

“討好型”的孩子,註定過不好此生! 第4張

孩子能夠時時刻刻獲得來自自己內心深處力量的滋養和支持,就會堅定而果斷地做自己,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見,不會總是放棄自己的堅持而去迎合別人。

4. 多一點欣賞和鼓勵

卡倫 .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裏說: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因此才總是通過討好別人來獲得讚賞和一種和諧的氛圍。

總是被父母否定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低。現在的父母總是對別人家的孩子大加褒獎,卻總是看不見或故意忽視自己孩子的閃光點。

對自家孩子要求高固然是好事,可這並不意味着對孩子實施打擊教育、對孩子的進步和優點視而不見,隨意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更是要不得。

孩子年齡小,自我認知能力欠缺,對自我的認知只能來自大人的評價。

因此教育過程中,父母要對孩子多一點人情味的讚賞和鼓勵,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發現他們與衆不同的地方,積極地讚美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有信心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孩子從每一件自己做得好的小事中收穫自信和自我認同,從而真正愛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