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感到羞恥嗎?!

你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感到羞恥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首先,幼兒的行爲出格並不可恥,他的舉止不當也不需要懲罰。多數是想引起大人注意的哭鬧、因爲想睡覺而突然的大叫或者是一種讓家長更加堅定不移且始終如一地確定界限的呼籲。這也是你的孩子正在測試他迅速形成和發展的獨立性。他有着不可阻擋的衝動越過界限,同時也急切地需要知道——大人們在安全地控制着他。

毫無疑問,孩子們需要管教。

幼兒學步期是培養育兒技能的絕佳時期,良好的育兒技能將使孩子與我們建立起忠誠、直接和富有同情心的關係,這是他們在未來數十年人生道路上的依靠。

建構可預測的環境和切合實際的期望

可預測的日常生活(小編這裏理解爲有規律的日常活動)使孩子可以預料到大人希望他們做什麼。這是管教的第一步。家通常是嬰兒和學步期兒童開展大部分日常活動的理想場所,當然我們有時候也必須帶他們去辦一些事情,但不可能指望學步期兒童在聚會晚宴上始終中規中矩或者陪我們到大商場裏逛整整一個下午,也不能用各種規定的活動把他們的日常安排得滿滿當當。

你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感到羞恥嗎?!

不要害怕孩子的不當行爲,或者以爲只有自己的孩子纔有這些行爲

嬰幼兒的父母通常擔心孩子頑劣不堪、欺負弱小、逞強好鬥。當父母透露這些擔心時,可能導致孩子將負面的角色內化於心,或者他們會注意到父母的這種緊張,而這常常加劇了那些不當行爲。

我們不要給孩子的行爲“貼”上某種標籤,相反,要學會平靜地制止不當行爲的出現,從而在萌芽期就開始遏制這類行爲。如果孩子把皮球扔到了你的臉上,試着壓制你的怒火。他並非由於不喜歡你而那麼做,同時他也不是壞孩子。他是以學步期兒童的方式詢問你,他需要在怎樣的“邊界”內活動,而在此之前,他還不知道這樣的界限。

像公司裏的CEO那樣迅速而平靜地予以響應

尋找適合的語氣來設定界限,可能需要進行一些練習。不久前,我一直鼓勵在這方面犯難的父母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成功的CEO,把孩子想象爲一位受到尊重的下屬。CEO往往頗有自信地引導和引領着公司員工,不會採用不確定和有疑問的口吻,也不會變得雷霆震怒或者極度情緒化。我們得讓孩子感到我們對他的行爲並不緊張,在規定的制定上也不會自相矛盾。當我們毫不費力地掌控着局面時,他會找到安慰。

責備、情緒化的響應、痛罵和懲罰等,無法讓學步期兒童清楚地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並且可能給他們製造愧疚感和羞恥感。簡潔明瞭、就事論事地告訴他們:“我不讓你那麼做。如果你再扔,我要把它拿走了。”同時要阻止那一行爲,纔是最佳反應,要馬上做出反應。一旦時機已過,便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了。

用第一人稱交談

父母常習慣於稱他們自己爲“媽咪”或“爹地”。兒童學步期是父母爲坦誠直接的交流而改爲第一人稱的好時機。學步期兒童會試探着觸碰界限,以便澄清規則。當我說“媽咪不想艾瑪打狗狗”的時候,便不是在與孩子進行直接的交流(即“你”和“我”之間的交流),而這種直接交流是他需要的。

你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感到羞恥嗎?! 第2張

不要採用隔離(time-out)

我總想着馬格達用她那慈祥的匈牙利口音詢問:“時間用什麼做成?用生命做成的嗎?”馬格達堅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需要運用簡明和坦率的語言。她不相信隔離之類的花招,尤其是用來控制孩子的行爲或者懲罰他。

如果孩子在公衆場合表現了不端行爲,他通常表示他累了、缺乏控制,需要離開此地。帶孩子回家,是處理這個問題的一種敏感和尊重的方式,哪怕孩子正在踢打和哭鬧。有時候,孩子在家也發脾氣,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讓他在我們面前哭一場,直到他能夠重新自我控制才行。這些並不是懲罰,而是關懷反應。

後果

嬰幼兒只有在親身體會到自己的行爲導致的自然後果而不是與之沒有關聯的懲罰(比如隔離)時,才最容易服從管教。如果孩子亂扔食物,那麼他吃東西的時間到此結束。如果他拒絕換衣服,那麼今天去公園玩的計劃就不能進行了。爲人父母的這些反應,會讓孩子產生公平的感覺。孩子可能仍會對這個結果做出消極的反應,但不會覺得受人擺佈或者感到羞恥。

不要由於哭鬧而管教孩子

孩子需要我們制定一些針對行爲的規則,但當他們對這些規則和界限(或者,其實是對其他任何事情)產生了情緒化的反應時,我們還應當允許甚至鼓勵他們的反應。兒童的學步期可能是一段緊張時期,充滿了衝突的感覺。孩子需要表達憤怒、失敗、困惑、倦怠及失望,尤其是因爲我們設定了某條限制,讓他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我們要讓孩子能夠自由地表達他的這種感覺,不對他的表達做出主觀評判。有時,他也許想要手裏有一個枕頭來捶打幾下發泄一番,給他一個吧。

你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感到羞恥嗎?! 第3張

無條件的愛

將收回我們的感情作爲一種管教方式,會讓孩子以爲我們的愛與支持是有條件的,而有條件的愛將由於他短時間表現出來的不當行爲而消失。這怎麼能在孩子的心中培養起安全感呢?阿爾菲·科恩曾在《紐約時報》上寫了一篇題爲《當父母說“我愛你”意味着“按我說得做”時》的文章,文章揭示了這種有條件的愛的育兒方法的種種害處,並且指出,孩子會因此變得怨恨、不信任和不喜歡父母,感到愧疚、羞恥和缺少自我價值。

永遠不要打屁股

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最有害的是打屁股。打屁股是其他暴力行爲的預示信號。艾利斯·帕克在《時代週刊》上撰文指出(《打屁股的長期影響》),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一些最確切的證據證明,孩子在短期內對打屁股行爲的反應,可能在更長時間內表現得更加激烈。在參與研究的近2500名小孩中,3歲前更加頻繁地被父母打屁股的孩子,到5歲時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具侵略性。”

我們不可能用愛來故意地使孩子遭受痛苦。然而令人悲傷的是,孩子通常學會了將兩者聯繫起來。

愛孩子,並不意味着時時刻刻都讓他高興,並且一味地避免和他對着幹。我們通常感覺最難做到的是:對他說“不”,並真正地意味着拒絕。

孩子值得我們採用直接而坦誠的反應,以便於他們可以將是非觀念內化於心,形成真誠的自律,這是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所需要的。正如馬格達在《親愛的家長:帶着尊重來照管嬰兒》一書中所寫的那樣:“(育兒的)目標是(讓孩子)內心的自律、自信和快樂通過配合家長的行爲表現出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