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當愛變成“勒索”,這種傷害將會瀰漫孩子的一生!

當愛變成“勒索”,這種傷害將會瀰漫孩子的一生!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乘坐晚班公交回家。公交車上人很少了,坐我不遠的一對母子很引人注意。

母親恨鐵不成鋼地對旁邊的兒子說:

我說的話你爲什麼就是不聽?

你不好好讀書,媽媽這麼拼命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你想把媽媽逼死嗎?

我看得出這位媽媽臉上的疲憊。她一定非常辛苦,辛苦之餘還要操心孩子的學業。

然而,媽媽臉上愁雲密佈的神色,以及那句“你想把媽媽逼死嗎”,讓我這個外人聽了心裏都覺得一緊。

公交車裏慘淡的燈光打在男孩的臉上。

我清楚看得到男孩本來還想爭辯,想要表達,然而在母親最後一句話出口後,孩子就整個兒地陷入恐懼當中,一句話也不敢說,甚至大氣都不敢出,像個犯了罪的人。

如果像電影,有畫外音,男孩心裏此刻一定是這麼想的:

媽媽太苦了,是我害得她這麼苦的。我必須要聽話,不聽話就對不起她。

當愛變成“勒索”,這種傷害將會瀰漫孩子的一生!

太多孩子爲了對得住父母,自覺地成爲了父母的“父母”,要去照顧父母的情緒、感受,甚至屈從父母的意志。

他們不得不如此。若父母不開心,並且還是因爲自己纔不開心的,孩子會非常內疚。

儘可能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活,孩子才能感覺到自己是被接受的,擁有被愛的資格的,自己纔是安全的,不會被拋棄的。

可惜,這樣的結局是以孩子出讓真實的自我爲代價的。

這種聽話的孩子成年後也許會有成就,甚至很卓越,然而心理學上的數據顯示,正是這類人最易遭受抑鬱的困擾。

這是內在的委屈和憤怒等情緒,長期不被看見、無法紓解只能轉向自身的結果。

一個孩子,只有在另外一個人能夠完全接受他、理解他和支持他的前提下,才能體驗自己的感情。

但若生活裏沒有這樣一個人,若他想體驗自己真實的感情就必須冒着失去母愛的危險,他就早早地學會了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感受和想法。

當愛變成“勒索”,這種傷害將會瀰漫孩子的一生! 第2張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心理學一般管這個叫做:情感勒索。

何爲情感勒索?美國心理醫生蘇珊福沃德在她的《情感勒索》一書中,有着這樣的定義:

情感勒索,是一種強有力的操縱方式,和我們親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間接地威脅我們;如果我們不順從他們,他們就會懲罰我們。

情感勒索的原因,看起來和我們有關,實際上源自勒索者內心的焦慮和不安,爲了緩解不安,他們選擇了以情緒去控制被勒索者。

當這樣的控制發生在親子關係裏,孩子們是逃不掉的。

父母對孩子說:“我們有多辛苦你知道嗎?你怎麼就是不能好好學習?”

孩子立刻會覺得,父母所有的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父母對孩子說:“你繼續玩啊!沒關係,別回家算了!”

孩子頓時會乖乖跟父母回家。

父母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不孝?你要是敢跟他結婚,就別認我這個媽!”

孩子可能不得不放棄了自己所愛,嫁給了父母相中的那個人。

總之,孩子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選擇聽話,要麼不聽,但要忍受強烈的內疚,抑或整個兒地不被愛,被拋棄。

孩子們基本都會選擇前者。

越小的孩子越如此,爲了保留父母的愛,他們不得不殺掉自己的真實情感,以及自己真正的需要。

可怕的是,外在看起來,這些父母往往都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這樣的苦情父母,在很多煽情節目和雞湯文章中,還會被歌頌。

然而,正是這些父母,在他們掏心掏肺地愛着孩子的同時,也悄無聲息地對孩子提出了過多的要求,或實施着密不透風的控制。

甚至,孩子一不聽話或者表現令自己不滿,父母就上升到“要死要活”的高度。

孩子定然是不敢擔負“逼死”父母的罪責的,所以爲了讓父母好過,他們會選擇獨自難過。

當愛變成“勒索”,這種傷害將會瀰漫孩子的一生! 第3張

有些時候,父母也可能不說話。

他們只是拒絕跟孩子直接溝通,收回感情,但敏銳的孩子能夠從父母的神色中,清晰地讀到拒絕、不接納,以及“你讓我難過/失望到不想說話”的潛臺詞。

這種另外一種常見的情感勒索。

比如我所認識的一個朋友,她有一個終日操勞、看起來非常賢惠的母親。可是,一旦朋友犯了錯,或者某個言行不合母親的意,這位母親就會板起臉來,不說話,也不再搭理她。

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做父母的幾乎毫不廢氣力,就能輕易讓孩子有苦說不出,一味檢討自己哪裏做錯了。

她說:“我媽挺不容易的,在我姥姥跟前受了不少苦,跟了我爸也沒怎麼享福。所以我一看我媽的臉一板起來,我心就提溜着。”

爲了媽媽,她學會了取悅;

爲了媽媽,她學會了壓抑自己的煩惱和憂慮,傷心和難過;

她不敢生氣,怕媽媽受傷害;

不敢憤怒,怕愛會消失,生活會因此停擺......

這個懂事的、體貼的、會察言觀色的孩子就這麼長大了。

如今,我的這位朋友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是個“老好人”,一件事情哪怕不想做,但還是會勉強去做。

有一回,她跟我訴苦:

太累了,哪怕是聊微信,只要跟人說話我就忍不住各種小心自己的措辭,生怕自己哪句話沒說好。

一條短信發出去後,別人要沒及時不迴應,我心裏就忐忑,莫不是我哪句話說的不合適吧?

聽起來有些誇張,卻是每日發生在她內心中的真實。

因爲自己最在意的人,當初的一個眼神就能深刻影響到自己,所以纔會養成了隨時隨地小心翼翼看人臉色的習慣。

因爲只有做對了的時候才被愛,做錯了就可能被拋棄,所以她每時每刻都過得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但凡一個愛孩子的父母,如何忍心讓孩子過這樣的一生?

當愛變成“勒索”,這種傷害將會瀰漫孩子的一生! 第4張

有的家長會反問:照這麼說,做父母的就不能在孩子面前生氣或者抱怨了麼?

當然能,只是需要一些技巧。下面是一些小建議:

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說自己多麼累、多麼不容易,這其實是在變相跟孩子說:你要聽話,要照顧我的情緒。

家長首先要學會自己爲自己的情緒負責。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人生攪和在一起,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要過。

我們可以爲孩子提供我們能提供的,但永遠記得給孩子留出選擇和決定的空間。

保持覺察,不做苦情父母。

當情緒來臨時,有意識地覺察——這份焦慮、擔心,到底是孩子的還是我自己的?

你把自己過得糟糕、不快樂,孩子也不敢快樂。

你好了,孩子才能放心遠走高飛。

減少想象中的不必要的憂慮,試着祝福。

渴望被愛,是每個生命最深層的需求。

當你感到不安、害怕、擔心時,不妨嘗試正向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很害怕,我需要你的愛和擁抱”,而非用臉色、指責、抱怨,試圖激起孩子或家人的愧疚之心,來獲取愛。

如果你正被父母或家人進行“情感勒索”,不妨嘗試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我愛你,但你的情緒和方式讓我覺得不舒服。”

愛是一種本能,如何恰當科學智慧地去愛,卻是一門需要不斷修行和學習的功課。

有多少人曾活在擔心不被愛的戰戰兢兢中,

卻又在自己成爲父母后,

不知不覺成爲孩子的“情感勒索者”?

你是否有過類似被“勒索”的經歷?

又是否無形中成爲“勒索者”?

改變,

或許就從你覺察和意識到這一點開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