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當你這樣做時,孩子將會發生神奇的變化

當你這樣做時,孩子將會發生神奇的變化

來源:育娃網    閱讀: 8.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心心在小區玩耍時,遇到一位爺爺帶着孫子,爺爺很熱情地問心心:“你叫什麼名字呀?”“心心!”她奶聲奶氣地回答。說完心心回頭,看着小哥哥問:“這個小哥哥,這個……小哥哥他……小哥哥……”說了半天,下半句也沒出來。

語言會重塑我們的大腦

和心心在小區玩耍時,遇到一位爺爺帶着孫子,爺爺很熱情地問心心:“你叫什麼名字呀?”“心心!”她奶聲奶氣地回答。說完心心回頭,看着小哥哥問:“這個小哥哥,這個……小哥哥他……小哥哥……”說了半天,下半句也沒出來。

於是爺爺接上:“這個小哥哥一點也不聽話,淘氣!”

“他叫什麼名字呢?”好久之後,心心的下半句來了。

這位爺爺的回答幾乎是隔代育兒中通病的一個代表。老人帶娃精力已跟不上,總希望孩子按自己期望的乖巧又順從,可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可不會就此罷休,他們還是會四處探索,爬高上低,於是老人疲憊之餘,習慣性地掛在嘴邊的對孩子的定義就是“不乖、不聽話”,甚至於“很壞”。

很多老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句話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天晚上,我收到朋友的微信,她說:“怎麼辦?今天我去幼兒園接孩子,老師把我叫住,她說我家孩子寫字全班倒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也不配合老師。回家後,我找孩子聊天,他竟然很坦白地告訴我他也認爲自己就是個壞孩子,他才6歲啊,怎麼就對自己失去信心了?”

收到這條微信,我很難過,但一點也不奇怪,因爲我太瞭解這個孩子的日常。

我和心心常去朋友家玩,她在外地工作,孩子外婆帶得多。就我觀察到的情況,孩子在家中調皮打翻了東西,外婆會很煩躁地罵罵咧咧:“你這孩子真煩”;在院子裏和小妹妹搶玩具,外公會生氣地拎着他回家,並和小妹妹的父母解釋:“這孩子就這樣,從來不知道謙讓”;和小夥伴玩耍受了委屈,他回到家大發脾氣,也沒有人關心他到底怎麼了,反而一陣責罵,大家都指向他,是他不乖,是他脾氣暴躁。

我常常很心疼他。這幼小的心靈該多麼孤獨,沒有人理解他,身邊最親近的人都這麼評價他。他一定會懷疑自己也許是真的很糟糕吧。

或許是缺乏愛,想吸引大人的關注,或許是無意中想讓自己行爲符合大人對他“壞”的預期,反正他就這麼在“熊孩子”的路上漸行漸遠了。

那天晚上,我又認真給朋友分析了這個問題,她開始重視起來,並試圖與家人積極溝通。還好,一切還不算太晚。

當你這樣做時,孩子將會發生神奇的變化

雖說老人愛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是通病,但其實我們這些年輕的媽媽並沒有好到哪裏去。下面要說的,就是我自己在科學育兒大旗的掩飾下,對孩子曾貼過的標籤。

那時心心快2歲,她開始有自己的小想法,不再是昔日那個“任我擺佈”、只管滿足吃喝拉撒的小嬰兒了,育兒的挑戰隨之升級,加上我對2-4歲叛逆期的瞭解,整個氣氛都緊張起來。

我翻看很多關於叛逆期的書籍和文章,準備把自己武裝城一個戰士迎接戰鬥。她的一丁點兒風吹草動、不配合的行爲就會立馬觸及我脆弱的神經,然後把其歸類於“叛逆期”的舉動中。那時候,我常跟新媽媽們說:“剛會走路那會兒都不算什麼,現在纔是真正麻煩的時候。”同時,我還與另一個孩子同處“叛逆期”的媽媽時常交流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爲,互相鼓氣。

可就是那段時間,我的脾氣變得有史以來最沒有耐心。當我不再耐心地對待她,她的行爲又進一步不合作,如此惡性循環,進入了“自證預言”的心理模式,即當我們不自覺的按照已知的預言(她越來越難帶了,我很難去搞定她)行事,最終預言就會發生

直到我的一位朋友點醒了我,他說,這不應該叫“叛逆期”,或許叫“自我意識覺醒期”更爲合適。

是啊,我仔細思考,當我們定義孩子“叛逆”,無意中就將責任全推託在孩子的“錯誤”上。如何能沉下心來欣賞孩子的成長,又如何能向內反思自己怎樣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呢?

所以不要隨意的定義孩子,語言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會重塑我們的大腦,當我們習慣了這麼說,我們就會堅信這就是事實。當我們堅信它是事實,又會不自覺進入“自證預言”模式,讓它真的變成現實。

既然是這個道理,那我們該做的或許是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說,我們可以養成一個習慣,每天留出一些時間記錄孩子當日體貼、可愛、懂事的瞬間。當我們記錄下來,或與別人分享時,也就正向重塑了自己的大腦。慢慢地,我們會更多發現孩子的好,欣賞他的生命活力,親子關係也會隨之改善。更神奇的是,我們會發現孩子真的就表現得越來越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