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不會玩的孩子,比不會讀書的孩子更可怕!

不會玩的孩子,比不會讀書的孩子更可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一段時間,多利和我袒露了一件讓她困惑已久的事情。

她的小孩剛上一年級,課業負擔日漸加重。

每天看着小傢伙早上揹着書包戀戀不捨地離開家門,傍晚歡呼雀躍地走出校門,卻又不得不用還很稚嫩的小手拿起筆,端坐在小書桌旁,一本正經地寫作業。

她感覺到很是壓抑。

作爲一個年輕的媽媽,她希望孩子還能像以前那樣無憂無慮地玩耍,不要被老師佈置的作業折磨得連吃飯睡覺都要趕時間。但是,面對學習的負擔,她又不得不隨時督促着孩子學習,每個週末把孩子送進補習班裏。

她覺得有一些對不起孩子,她固然知道孩子的快樂比什麼都重要,但是總是忍不住去想,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習,都在參加這個培訓班那個補習班,如果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會落後,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老師就會在班級羣、家長會裏各種爲難。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喘口氣,繼續玩耍?爲了將來有一份好工作,爲了所謂的前途,真的應該捨棄眼前的快樂嗎?

不會玩的孩子,比不會讀書的孩子更可怕!

這些問題讓她揪心又糾結。

爲什麼遊戲是兒童最重要的課題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沒有答案。

但是,我深深地知道,玩耍對孩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帆風順,努力學會吃飯、學會穿衣、學會和小朋友的合作,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其實困難重重。

而讓孩子學會克服困難唯一的方式,就是遊戲。

心理學家弗蘭克(Frank,1982)曾經說過:

通過遊戲,兒童可以學到從別人的教育中所不能學到的知識。

他們通過遊戲來探索並適應現實世界中的各種概念——時空、事物、動物、結構以及人,學會理解成人象徵性概念表達的含義和價值,以自己的方式來探索、驗證和學習這個世界。

我們看到每個孩子的行爲表現都不一樣,這種行爲上的差異性來源於孩子們對自身感受的不同。

每一個孩子都對內在自我和外在世界存在一個獨特的知覺,通過這種知覺,孩子們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現實”,同時也獲得了日常生活中屬於他們自己的經驗。

獨特的知覺與自身無限的潛能是兒童構建人格的基礎,而遊戲正是孩子發展這種知覺和潛能的載體。

對孩子來說,玩耍實際上就是學習。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的遊戲需要 。

練習性遊戲——摸爬滾打征服宇宙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皮亞傑認爲兒童在練習性遊戲中, 已經獲得的適應行爲通過重複和重新組織得到鞏固, 並感受到樂趣。

這種樂趣是由於兒童感覺到他能控制自己和環境而產生的。在練習性遊戲中一旦兒童掌握了某項技能,他們對環境或對自己的控制就會一再重複地表現出來,並由此而感到自己的能力在增長, 信心在增加,兒童對身邊的物體或玩具表現出興趣 , 一會去碰碰 、一會又去拉拉 , 一會又丟開。

這種最初的重複性活動 ,是爲了適應和了解玩具,在這之後所表現出來的重複行爲 ,便是真正意義上的練習性遊戲。

例如:嬰兒在小時候會對撥浪鼓感興趣,他們開始並不會玩,偶然的觸碰,引發了興趣,他發現這個東西會響、會動,於是孩子就會不斷重複這個好玩的動作以獲得快樂。

這個時期如果孩子成長中缺少遊戲夥伴,他可能會自己玩的同時製作出來一個“假想的朋友”,比如面對着房間牆壁或圖書好像與人說話似地遊戲。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只是他們缺少玩伴的一個表現。所以,這個時期陪孩子做遊戲還是很重要的。

在這個階段可以指導嬰幼兒擺弄物體、操作智力玩具等,訓練孩子肌肉發展如觸 、摸、推、拉、抓、握、爬 、滾 、擊等,強化感覺和動作的發展, 達到控制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目的。皮球、顏料、積木、玩具車、玩具娃娃都是很好的玩具。

象徵性遊戲——我是貓,你是鼠,你來跑,我來捉

象徵性思維階段(2 -6 、7 歲)

兒童進行延遲性模仿(模仿過去看見或聽到過的事物以及活動)和象徵性活動(用一塊小石頭代表一粒糖或把板凳當作汽車行駛),開始運用符號來表示和代替周圍的人和物。

在這一階段,兒童還不能進行邏輯思維 ,象徵性遊戲是兒童遊戲的高峯。兒童把自己變成了具體的角色,比如讀過的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巫婆 、白雪公主、小矮人、母親 、父親 、妖怪 、動物等。兒童通過自我中心主義的解釋獲得, 雖然與真實行爲不同,但卻象徵和反映着真實行爲。

比如在把椅子當馬騎這個遊戲中,椅子是象徵物,騎馬的景象嬉戲化的情境,兒童在自己所創造的情境中游戲。

因此象徵性遊戲的特點就是脫離客體性,由兒童主觀地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進行創造並通過嬉戲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個階段的遊戲多在家長的照看下活動,兒童明顯好動,他們喜歡拍球、騎車、捉迷藏等遊戲。對遊戲器械的使用量增大,喜歡各種遊戲設施,比如公園裏的滑梯、沙坑、蹺蹺板、鞦韆等等。

規則遊戲——過線算違規

邏輯思維階段(6 、7 -11 、12 歲)

這個階段兒童開始具有邏輯思維和理解概念的能力, 能夠系統地運用概念來認識和控制周圍環境。

六歲以後, 象徵性遊戲漸漸失去意義,帶有自發性質的規則性遊戲開始逐漸取代它並開始佔據主要地位。

例如女孩子最喜歡的丟沙包的遊戲中 ,只有當對什麼叫“進一分” 、“碰線違規”之間的關係做出明確的規定 ,尊重並且執行這種規定時,規則性遊戲才能公平競爭,只有當沙包全部丟進畫的方框裏,並且沒有碰線才能談到“獲勝”。

因此, 它要求實際參加遊戲的兒童必須具備相應的邏輯思維能力,必須具備經過推理上的努力、制訂和應用規則的相應智力。

兒童以社會人的身份制定並且遵守社會準則,打下遵守社會規範和道德的基礎 。隨着年齡的增長,規則遊戲演化爲體育運動、紙牌遊戲等形式 ,這些遊戲將伴隨人的一生。

不會玩的孩子,比不會讀書的孩子更可怕! 第2張

兒童活動量增大,男孩和女孩參加遊戲的方式開始不同,男孩喜歡踢足球、打籃球,女孩喜歡跳皮筋、丟沙包等。

媽媽,我可以玩手機和電腦嗎?

在互聯網飛速發達的時刻,相信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到底該給孩子玩手機和電腦嗎?

他會不會沉迷遊戲呢?遊戲上癮怎麼辦?不接觸電腦和手機孩子落伍了怎麼辦?

3歲前還是不要讓孩子接觸手機和電腦,因爲他還不需要。孩子的視力很容易受手機電子產品的影響。長時間注視着電視屏幕,眼球得不到運動,會直接導致孩子視力下降。

不會玩的孩子,比不會讀書的孩子更可怕! 第3張

10歲開始,兒童最容易沉迷遊戲以及電子產品,但他們沉迷於遊戲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爲遊戲的機制太好玩。

之前,我曾寫過一篇關於豫章書院的文章。在文章裏,引用了柴靜對楊永信學員的採訪。

楊永信的學員中,大多數孩子沉迷於網絡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爲遊戲太吸引人,而是感覺孤獨,不被家長支持和理解。

他們相信,如果家長、學校能夠教會他們更多愛的技巧,他們其實也不會沉溺於遊戲的。

玩耍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

所以,別再擔心孩子因爲貪玩而忽視學習了。即便是網絡遊戲本身,也不是什麼洪水猛獸。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將在玩耍中學會成長。孩子沉迷遊戲,那也不是遊戲本身的問題,而是家長、學校、孩子之間的溝通環節出了問題。

龍應臺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過:

孩子害怕寫作文,每次老師佈置完作文題,他就愁眉苦臉、抓耳撓腮。有一天,他又坐在桌子前苦思一篇作文,王龍君湊上前一看,才寫了一個作文題目“有趣的一件事”。

他想了一會兒後,對孩子說:“走,我們去玩。”孩子聽了十分高興,馬上與父親準備工具一起去捉黃鱔。孩子按照父親的方法,好不容易捉着一隻大黃鱔,興奮得眼中放光。有了親身的體驗,孩子馬上就很自如地寫出了一篇飽含真實情感的作文。


通過一次親身的體驗,孩子寫出了文采飛揚的作文。

這何嘗不是告訴我們,其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學習活動與整個社會活動都是有聯繫的,我們不能把它與生活、娛樂等相割裂。

熱愛學習的孩子,也熱愛生活,也喜歡玩。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玩耍中茁壯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