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幼兒家庭教育要警惕三大陷阱

幼兒家庭教育要警惕三大陷阱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父母對於孩子來說起到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但是幼兒家庭教育要警惕三大陷阱!

孩子在父母和長輩的照料下學習語言,掌握社會規範,習得生活技能,學會扮演社會角色,原本是個自然而從容的過程,但時下的情況卻是家庭被社會裹挾、大衆教育被精英教育驅趕、唯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使幼兒家庭教育陷入了早期智力開發的三大陷阱。

幼兒家庭教育要警惕三大陷阱

工具理性的困擾。首先體現爲混淆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和關聯,忽視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把幼兒某些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爲成長的目的,採取各種訓練,讓幼兒過早接受其身心發育水平沒有提供基礎和準備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如識字、閱讀、計算、外語學習、繪畫、樂器和舞蹈等,扼殺了幼兒對世界探索的興趣、想象力和創造力,給幼兒下一階段的發展設置了重重障礙,影響了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幼兒家庭教育工具理性,還體現爲把幼兒作爲光耀門楣、實現父母個人理想和家族夢想的工具,忽視幼兒的先天稟賦,無視幼兒的學習特點,單純地認爲只要努力就會成才。殊不知,成才需要先成人,爲了所謂的成纔給幼兒造成的成長性傷害,讓不少家長抱憾終生。王安石當年寫下的《傷仲永》,就是一個例證。

童年消逝的悲哀。在中國人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由於長期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大量核心家庭的出現,嬰幼兒缺乏兄弟姐妹的橫向社會關係,不得不生活在成人世界之中,而媒介、網絡、電視,特別是手機的出現,又加快幼兒進入成人世界的進程。

1982年,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出版了《童年消逝》一書,提出了“童年的發現”和“童年消逝”兩個概念。他認爲發現人類生命歷程的階段性和獨特性特徵,自覺捍衛和保護童年,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童年是伴隨着歐洲文藝復興出現的一個概念,僅有不足400年的歷史。印刷術的產生、學校的創辦和普及,以及人類的羞恥心,使得兒童世界和成人社會之間立起了一道牆,成人社會不再一覽無餘地向兒童世界敞開。可人類的童年並沒有存在多久,就再一次面臨消逝的危險,電視媒體和網絡消解了兒童世界與成人社會的屏障。兒童(甚至包括幼兒)藉助手機和電視迅速進入了成人社會,成人世界也出現了兒童化的傾向。

波茲曼不無遺憾地嘆息:“我們不得不眼睜睜地看着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爲僞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幼兒有其獨特的成長方式,父母應該以孩子爲主體,及時、準確地迴應孩子發出的信號,針對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進行養育和教育,別讓幼兒過早接觸電子產品,警惕當着幼兒使用電子產品,避免他們受到“電子二手菸”的傷害。守候幼兒的成長,捍衛其獨特的生命歷程。

學校教育的超前驅動。兒童生活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重空間,接受着三種不同形式的教育。家庭是基本的社會設置,家庭中對子女的養育與教育體現着社會責任的承擔,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

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總督學柳斌認爲,“人類的社會活動包括遊戲、學習和勞動三種主要形式。兒童一般主要從事遊戲和學習,隨着年齡增長,才逐步過渡到獨立參加以勞動爲主的社會實踐活動。家庭不僅爲兒童提供了人生最初的遊戲和學習場所,而且引導他們從遊戲過渡到學習,再從學習過渡到勞動”。三重教育形式和三種社會活動既有區別,也有聯繫;既要重視其銜接,也要考慮其不可替代性。

但是,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各種繪本及有關自然社會、人文歷史與科學教育的早教讀物佔據着幼兒的日常生活,在所謂學前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中,幼兒教育被學校教育驅動,幼兒被家長驅使,孩子早早進入了文字與閱讀的世界,他們看不到荷葉上晶瑩的露珠,聽不到鳥兒在枝頭上歡歌,感受不到秋日原野中收穫的喜悅,真實的自然景觀正在被文本所取代,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令人惋惜。

學校教育不僅壟斷了孩子學習的權利與資源,也編造並灌輸着種種社會神話,幼兒早早地接受着被安排的生活,自主學習的權利一點一點地被剝奪。這種家庭教育的學校化傾向給孩子成長帶來的傷害,不容小覷。

警惕幼兒家庭教育的工具理性,避免家庭教育的成人化和學校化,要求父母保持教育的理性和警醒,尊重生命的獨特成長規律,讓教育在理解與促進成長之間達成平衡。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