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哪幾種行爲容易摧毀孩子

父母哪幾種行爲容易摧毀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只看到一個成功的郎朗,卻看不到無數個被“摧毀”的孩子。成功的背後,是失去整個童年,37歲的鋼琴天才24歲的鋼琴家吉娜·愛麗絲大婚,婚禮晚宴,在法國凡爾賽宮。

父母哪幾種行爲容易摧毀孩子


是千萬父母努力的終極目標,是一個足以令父母驕傲一輩子的璀璨奪目的天才。

可是,光鮮的背後,卻是失去整個童年的代價。

他從7歲開始,每天進行高強度的訓練。

早晨5:45起牀,練琴1小時;

放學後,先練2小時,再吃晚飯;

晚飯後,再練2小時,然後纔是寫作業,爬上牀去睡覺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

爲了走得更遠,父親辭掉公職,帶他去了北京,節衣縮食,拜師學琴。練琴,就是他全部的事業。他說,兒子的前途,比什麼都重要,他不惜傾其所有。

一次,由於擔任鋼琴伴奏,在學校排練國慶活動,耽誤了2小時的練琴時間。回到家就被父親狠狠揍了一頓。

父親對他說:"你還有什麼臉呆在北京,現在我給你兩條路,一是吃藥,二是跳樓。現在就把裏面三十片藥片全都吞下。吞下去,你就會死,一切都會結束。"

他哭着說:"我爲什麼要死?我沒有錯呀……"他開始用拳頭砸牆壁,想要把雙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頭都砸斷。他衝父親大叫,"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鋼琴。如果不是鋼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鋼琴讓你發瘋。鋼琴讓你想要殺死我!我恨這一切!"

與其說父親是爲了培養一個鋼琴天才,不如說是父親把自己年少的夢想,強加到了他身上。

很多年後,父親曾在一檔節目裏說,"警察來我也不怕,該打你還得打你。"而他的母親則因爲父親的阻止常年缺席他的人生。只因爲,父親擔心,對母親的依戀會影響兒子練琴……

值得慶幸,成功了,他不僅沒有被摧毀,反而變得光芒萬丈。

可是,面對成功的兒子,父親卻反思:成功,不值得效仿,也不可複製。

很多人會說,優秀的孩子都是被逼出來的,也有人會說,沒有那個狠心的父親,就沒有今天。

可是,大家只看到一個成功,卻看不到無數個被摧毀的孩子。

只是,我們只能看見成功,卻看不見失敗,因爲那些挫敗的孩子,從來沒人在意,而作爲始作俑者的家長,更不會站出來說話。

逼孩子成功,還是逼孩子生病

上海一位68歲的退休教授曾經寫了一篇《牛蛙之殤》:他的外孫沒有如願以償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全家人幾年來付出的努力付之東流。老人用了6000多字寫了一篇《牛蛙之殤》,文章字字誅心、擲地有聲。

孩子的父母一開始就和鄰居家比拼,孩子各種補習班上了三年,最後居然是鄰居家的孩子當上了牛蛙,他們家孩子是青蛙,這讓他們直接崩潰,無法接受。

"我們家一直都要比他們家優越,這次反倒讓他們壓了一頭,受到了嘲諷與看不起,這個氣讓我們難以下嚥。"

比氣難以下嚥的是,孩子患上了抽動症,這種病全名叫"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會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亂蹬腿,雖不嚴重,卻很難治癒。醫生說這是長期壓力導致的。

一個被長期教育不要亂動,要乖乖的坐好寫字、看書的孩子,患上了抽動症,是不是潛意識裏的反抗呢?

面對孩子的病,一家人終於幡然醒悟,老教授更是發出感慨:

"我忽然明白一個家庭傳承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所謂的家學,就是讓下一代,比我們更能接近真實的自己。我們所積累的所有財富與資源,並不是要全部交給他,而是讓他在這一切的對照之中,比我們能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虛擲時光與人生。"

人往往有一種心理,就是當我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時,我就要踩在梯子上作高人一等的姿態,做父母的如果對自己沒有十分的信心與欣賞,就很容易要求孩子勝人一籌,來平衡自己內心的這份不肯定。

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提出,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痛苦,一定是你的方法用錯了。

逼孩子成功,是很多父母都有的病

越是平庸的父母,越是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因爲自己吃過了平庸的苦,所以逼迫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話題"精神病院中發生過哪些令人細思極恐的真實事件"。

在這個話題下,排名第一的是知乎名爲@鄧學長回答,她描述了自己曾經患抑鬱症時在精神病院的見聞。

她說是她的媽媽將她一步步逼成了抑鬱症 ,逼進了精神病院。

她的媽媽有着很強的虛榮心。小時候家裏同齡的孩子學習成績都比她要好,媽媽就一心要她在學習上比過所有人。

就算她在別的方面表現的很好,只要她有一方面輸給了同齡的孩子,媽媽就對她又打又罵。

從小到大,只要她在任何事情上比不過別人,媽媽就會憤恨的打她,然後瘋狂的質問她:"爲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長大後,媽媽的攀比範圍更不僅限於學習,工作、婚戀甚至生活中的各種小事都是媽媽攀比的對象。

並且爲了保持自己好母親的形象,有外人在時,媽媽又對她噓寒問暖,裝作和她關係很好。

爲了配合媽媽的虛榮心,她又不得不在外人面前扮演着各種角色的乖孩子,一度讓她思維混亂到懷疑人生。

甚至當得知她患了抑鬱症時,媽媽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你怎麼這麼玻璃心,爲什麼別人都沒事,就你得了抑鬱症!"

對於正常孩子來說充滿了愛的"媽媽"一詞,對於她來說卻如噩夢一般的存在。

正因爲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她很早就離開家工作,想要逃避母親。

甚至當她確診爲抑鬱症時,因爲害怕母親,她拖着自己有病的身體,一邊打工一邊攢錢,自己將自己送進精神病院去治療。

可媽媽終究還是知道了,爭強好勝的虛榮心再次激起了憤怒,衝到精神病院對她瘋狂的質問和教訓,導致了本就精神脆弱的她患上了狂躁症,病情惡化。

她的媽媽自此上了精神病院的"黑名單",而她只要是一聽到"媽媽"這個詞,就會犯病。

這段經歷,讓她在病情穩定後至今,都無法正常面對媽媽,對社交產生恐懼。

許多父母將自己所有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將自己達不到的目標和理想重重的壓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打心眼裏只能接受一個優秀的孩子。

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爲聚光燈下的驕子,這個社會總有些人需要坐在路邊爲他人鼓掌。

最不稱職的"愛",是打着"愛"的名義,用逼迫孩子來證明自己的成功。

有無數的調查表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

孩子出生直至長大的漫長歲月裏,父母的基本價值觀、行爲方式、家庭的氛圍以及互動關係等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的一生,也很大程度的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因此,你若只是燕雀,就別一意孤行的要求孩子成爲龍鳳。

你若本就平凡,就別非得要求孩子萬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