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行爲有哪些?

父母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行爲有哪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容易傷害孩子的行爲有哪些?要知道孩子童年受到的傷害是一輩子都不可磨滅的,父母最傷害孩子的5種行爲,沒想到排第一的居然是這個。

提起“童年傷害”,我們印象中也許就是那種明確的身體虐待,或者明顯的忽略(生而不養;大量缺席)或者高強度的控制(過度嚴苛的管控和監督)。

然而,除了你所知道的傷害形式,還有很多傷害的形式很隱蔽,但是依然可能給孩子帶去羞恥感,給他們的自信自尊造成極大的打擊。

最關鍵是,這些隱形傷害是日復一日、頻繁出現的,它會一點點累積傷害。所以,影響力一點兒不比明顯的身心虐待傷害小。

冷暴力

排名第一的傷害,就是冷暴力。簡單說,就是在孩子言行不合自己意願的時候,直接收回感情。

必須承認,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奏效所以很多父母會用。孩子非常依戀父母,被拒絕會輕鬆讓他們感覺到痛苦,從而收斂自己的行爲。

但是,傷害也是巨大的。

我的童年就曾深受這種“冷暴力”之苦。

我的母親在旁人看來是很賢惠很溫柔的那種。但是每次我犯了錯,她就會撤走情感,不說話,面色陰沉。

她的疏遠輕易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依賴和渺小。

爲了不失去媽媽的愛,我會開始變乖。變得學會看臉色。

哪怕後來成年了,這些影響依舊在。

我花過很多時間,去調整我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的那些討好,以及動輒小心翼翼擔心失去關係的傾向。

也有孩子不是選擇變乖,而是鬧騰得更兇。他們甚至會企圖去跟媽媽撕扯。

如果你仔細聽,孩子的那個兇和鬧騰裏頭,是有恐懼的。

因爲你的情感撤離,會讓孩子直接體驗到:“我是不好的,媽媽不想要我了。”

太可怕了。

冷暴力造成的最危險的後果是,孩子最終會懷疑,父母是否完全可靠。

時間久了,孩子的安全感會受到傷害。

那麼怎麼避免呢?

當你不接受孩子某個行爲時,請明確告訴孩子:我並非不喜歡你,我只是不接受你的某個特定行爲。孩子從而才能夠安心,並且據此調整自己的不當言行。

對孩子表達出貶低、蔑視和居高臨下的言行

很多父母愛說這樣的話:

你這麼大了還哭羞不羞?

你怎麼不能學學XXX,人家比你懂事/學習好/會說話/勇敢/成功……多了

這是明顯的言語上的貶低。

也有時候,不需比較,你的言行也會輕易傳遞出你對孩子的輕蔑和貶低。

我一個朋友就曾回憶說:

我小時候,我的母親就看不起我。大部分的時候,她都會用一種懷疑的神情看着我,你在幹嘛呢?那種神情讓我無地自容,好像自己身上有嚴重的問題。

很多父母並不會這樣貶損孩子,但是出於愛護孩子或者減少麻煩的目的,他們同樣會挫傷到孩子。

記得我兒子小時候,堅決不用他那個不鏽鋼的飯碗吃飯,要用和大人一樣的瓷碗。我當時只覺得他調皮,勉爲其難滿足了他。

後來看到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說的這樣一句話,才恍然大悟:

你真的認爲塑料餐具的發明,是爲了鼓勵孩子的好奇心?滿足孩子的能力嗎?……其實是我們對孩子能力的貶低,無意中阻礙了孩子去發展自我能力的信心。

原來我們以爲很自然的事,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貶低,只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弱小。

爲了不打碎碗,我們很多時候選擇了去打碎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那麼如何做才能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傷害?

答案是,對孩子抱有起碼的尊重。如果可以,多聽聽他們的心聲,允許他們去在細小的生活點滴中,有機會去體驗到:我可以,我很棒。

父母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行爲有哪些?

嚇唬孩子,哪怕只是玩笑話

知乎上看過一個話題:哪一刻你覺得傷了孩子的心?

其中一個故事就是父母反思,自己一個玩笑話,給孩子帶去的影響。

事情大約是這樣的。

夫妻倆帶着孩子一起在酒館裏吃飯。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碗。

妻子順口說,好了,你惹事了。

丈夫也附和,嗯,這碗很貴的,我們賠不起,可能要把你壓在這裏作爲賠償了。

小孩一聽,嚇得開始癟嘴。眼看着情緒開始失控。終於憋不住哇地哭起來。小小的身體哭到直髮抖。

家長一看,哎呀孩子給嚇成這樣呀,心疼壞了。

於是趕緊說,沒事沒事,跟你開玩笑的,那個碗不值錢,我們賠得起。

孩子這才半信半疑,慢慢停住了抽搐。

早知如此,何必呢?

也有不少父母嚇唬孩子,是爲了讓孩子變乖。

他們往往會出於焦慮,通過“嚇唬”去向孩子誇大生活中的危險。

我就見過一個奶奶在帶孩子的時候,監護孫子玩耍的過程令人歎爲觀止。

“別跑太快,會磕到!”

“不要碰那個,髒,會生病的!”

“不要跳,會摔傷的!”

“你再不聽話,妖怪/大灰狼/警察叔叔……會來帶走你!”

通過嚇唬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變乖,讓自己省事,是很常見的育兒方式。短期內這種方式會有用,但孩子之後的發展會證明你是錯誤的。孩子有可能變得膽怯,也有可能會通過更加出格的行爲,去刺激你的擔憂和焦慮,以對抗你的過多幹預。

怎麼辦呢?永遠記得,嚇唬不能讓孩子變好。你播種的是恐懼,收穫的也只會是恐懼。所以,有話咱好好說。另外,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做好孩子的後援即可。

隱形的身體威脅

我們都知道“打孩子”的暴力方式會傷害孩子。但是有一種父母,他們雖然沒有直接施暴,但他們的行爲卻跟暴力沒什麼兩樣,心理學上稱之爲:“符號性暴力”。

比如下面這些行爲,你可能用過,或者正在用。

包括很用力地摔門,憤怒地踢牆,扔傢俱等物品,損壞孩子珍視的物品,或者威脅要損壞孩子的物品。

另外還有這些程度比較輕的,比如在孩子面前揮拳頭,手持棍棒做出要揍他的架勢和表情,或者只是指一指棍子,腰間的皮帶,或者站在孩子旁邊,自帶黑壓壓的氣場,脅迫孩子做事等,所有這些其實都隱含着身體虐待。

一位網友說,她小時候,家裏專門有根棍子,不是用來打她的,是用來嚇唬她的。

長大後她還記得那根棍子的存在,以及當時的那個恐懼感。

她媽媽倍感委屈,說,我都沒動過你一根手指頭!

我理解這位朋友的感受。棍子的確是沒落在她身上,卻早就無數次落在了她心上了。

所以,要避免這一種傷害,最好的辦法也許是,父母在盛怒的當下,選擇離開,自己單獨待一會兒,處理好情緒了再去跟孩子交流。而不是任由自己被情緒挾持,做出一些負氣的動作,和具有威脅孩子意味的行爲。

說話太多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並不採取行動,他們只是說話。

我就見過一個媽媽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頻繁地給她女兒下指令:

“你坐直了!”

“換用這支筆吧,你那支筆看起來不好用啊。”

“把書放這邊不就好了?”

“怎麼這麼粗心,再看一遍,這個題目是這樣做的嗎?”

……

適當提點孩子是可以的。但是這位媽媽有些過了。

她一定認爲,自己的指點和勸告,會引起孩子的重視和認真的思考。其實不然。

她的努力只會打斷孩子獨立的思考,讓孩子不再認真,並引發對抗。

長期以往,孩子要麼反應遲鈍,要麼變得浮躁,憤怒。

我知道,其實很多家長不停地說呀說,是他們愛孩子、關心孩子的表現。

一位家有青春期男孩的媽媽就曾經非常不解。她傷心地說,我愛他關心他,好心好意提醒他,他怎麼能對我那麼兇?

她說的,其實無非是“要收拾乾淨房子呀要整理書包呀快起牀吃早飯呀快點收心學習……諸如此類”。

然而,她不知道,每日重複的提醒是很容易令孩子惱火的。而且父母的過多指點,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損壞他實際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話反覆不起作用,那麼你應該做的就是,少說話,多思考。請記得,語言是爲了鼓勵和幫助,而不是討人煩和抑制。

最後想說,今天的文章,我們指出父母的錯處,並非爲了指責和控訴,而是爲了改善不足。

養育孩子的確是一個非常複雜和具有挑戰的過程,但好消息是,我們永遠可以通過學習和覺察,讓自己成爲一個更好的父母。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