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不要讓你對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在傳遞,我不愛你!

不要讓你對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在傳遞,我不愛你!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D週末吃午飯,吃到一半,突然對我們說,“我可以吃小熊餅乾嗎?”他爸爸馬上和顏悅色地說,“不可以哦,我們要到吃點心的時間才能吃”。話音剛落,小D馬上從剛開始的詢問句轉變成了命令語氣,“我要吃小熊餅乾!” 老公繼續用平靜的語氣說,“不可以,現在在吃午飯”。 緊接着,小D就開始有哭腔了,邊哭邊叫,“我要吃小熊餅乾!我要吃小熊餅乾!” 老公顯然也有點被激怒了,立馬說,“你要麼把午飯吃完,要麼就沒吃了”。 小D完全不理他,繼續大哭大叫。於是午餐就結束了,小D和老公都沒吃飽,兩個人都一樣的氣鼓鼓。

因爲公號的原因我認識了一些在紐約的媽媽,其中有一位最近在諮詢我。她家兒子剛剛過2歲,最近明顯開始出現“叛逆”了,開始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了。以前都能乖乖收拾玩具的,現在媽媽叫他收拾,他根本沒動,嘴上卻說,“收拾好啦!”這位媽媽就會說,“沒有啊,你根本沒有收拾好,趕快收拾”。 可是孩子還是不肯收拾,結果就是媽媽批評孩子不聽話,可是孩子一點都沒好轉。

不要讓你對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在傳遞,我不愛你!

這篇文章其實是小D爸爸今天下午剛剛給我的命題作文,他說遇到越來越多這樣的事情,讓他開始感到束手無策了。如果你在上面兩個故事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首先要恭喜你,因爲至少你是一個明白平衡愛和規則的父母,你知道規則是更好去愛孩子的表現。

如果你也遇到了像他們一樣的煩惱,那希望我下面的分享可以給你一些啓發。

很多很多家長都低估了語言的力量,我們對孩子說的話對小小的他們有着巨大的影響。父母對孩子行爲的評判,會讓孩子以爲這是父母對他這個人的評判,即使再調皮的孩子,即使當時我們覺得他根本沒有聽進去,都無一例外。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總說“家會傷人”,“語言是最可怕的暴力”。

當老公對小D說“不可以”時,老公的意思是,“不可以現在吃餅乾”,但是對於小D來說,她接收到也許就是,“你對我的感受不重視”;當那位紐約媽媽第一句話在說,“沒有啊”,她的意思是,“你沒有收拾好玩具”,但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他接收到的也許就是,“你在否定我的意思,你不認可我”。

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希望我們可以多聽。但是很可惜,大部分人都做反了,這一點在爲人父母的身上尤爲嚴重。我們太想去教會他們什麼是正確的,我們太急於去糾正他們的行爲,導致我們總是急不可耐地去回覆去評價去教育,卻從來沒有真正學會傾聽理解。

學齡前的孩子的表達還沒成熟,很多時候他們是詞不達意的。也許小D只是想告訴爸爸,今天上午吃的餅乾很好吃;也許那個小男孩還想再玩一會,想告訴媽媽,我待會收。但因爲他們表達不好,因爲我們急於想糾正,於是我們迫不及待地去告訴他們正確的行爲是什麼,而且常常都是用命令和批評的語氣。但殊不知,這樣的告訴,就把進一步溝通的渠道切斷了。

不要讓你對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在傳遞,我不愛你! 第2張

想象一下,我們自己平時的生活工作,有時脫口而出一句話,當我們說完發現不妥想要進一步解釋時,如果這時對方直接就搶白了,你是什麼感受?你肯定會覺得委屈,我明明不是這個意思;你還會覺得心累,你竟然誤解我;你們之間甚至會出現隔閡,心好累,不解釋,你竟然不懂我。

作爲成人,我們尚且有這樣的情況,那我們又怎能如此高要求對待一個還在牙牙學語的孩子呢?而最要命的是,這樣的溝通不暢如果一直存在,它損害的是親子關係,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斷和誤解,這些就變成了孩子心底的語言,“我的父母不接納我,他們不理解我,他們不愛我”。

很多時候,我們抱怨孩子不聽話,很大原因是,我們先不會用心去聆聽孩子的話。

“無條件地愛孩子”、“全身心地接納孩子”,這些育兒道理已經被說爛了,但是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地理解並且運用呢?什麼叫“接納”?接納就是即使孩子的行爲和你預想的不一樣,你還是可以做到換位思考去理解他的需求。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要溺愛,但這意味着我們需要讓孩子感受到他的任何情緒和需求都是被認可和理解的。

接納和愛一樣,這是一條雙行道,是需要讓對方感受到的。

不要讓你對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在傳遞,我不愛你! 第3張

當小D在吃飯時對我提出同樣的要求時,我會怎麼做呢?我會和她說,“嗯,那個小熊餅乾真的很好吃呢,你現在很想很想馬上再吃到”,我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她的感受,表明我是理解她的需求。“我們現在在吃午飯,等吃完午飯,小D睡醒午覺起牀後就能吃了”,我沒有告訴她“現在不能吃”,而是告訴她“什麼時候能吃”,把“拒絕”轉化成“期待”。“哇,我們想一下,你到時要吃幾塊啊?啊,那我們趕緊吃完飯去睡覺,醒來就能吃啦!”,進一步強化這個期待,同時把這個期待建立在趕快完成現在要做的事。

其實和小D爸爸是一模一樣的宗旨,但整個對話過程中,我沒有否定小D,“不可以”,我更加不會威脅她,“你不吃午飯就沒得吃”。我說的所有的話都是在傳遞,我感受到你的情緒,我知道你想吃的需求,我提供你可以吃到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話語傳遞的就是接納,就會讓我們今後的親子溝通渠道更加暢通。

不要讓你對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在傳遞,我不愛你! 第4張

當那個小男孩不收拾玩具時,我如果是那個媽媽我會怎麼做呢?我會拿着放球的籃子問他,“哎呀,我們的球在哪裏啊?球怎麼不見了啊?”,我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他沒有完成收拾。“天黑了,球說它好累啊,要回家了。我們一起幫助球回家好嗎”, 我用邀請的姿態讓孩子參與收拾。

也是和這位紐約媽媽是一模一樣的宗旨,但整個對話過程中,我不直接針對孩子的“信口雌黃”而否定,“沒有,你根本沒收拾”。我也不用命令的口氣去要求孩子,“你趕快去收拾”。我說的所有的話都是在傳遞,我是無條件地愛你的,不管你聽話還是“調皮”。這樣的話語傳遞的就是安全感,經常挑戰我們權威的皮孩子,他們其實只是缺少愛,所以他們才需要一次又一次通過“不聽話”在測試,我們到底有多愛他。

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青春期的叛逆,成年後的無話可說,我原本以爲這就是每個孩子成長必經的軌跡,你我都無一例外。但現在我卻更加堅信,這只是因爲我們無意識地在重複着錯誤的教育方式,一代又一代。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打着愛的名義在實行“否定、控制、打壓”時,那勢必就會有一次又一次的反抗。當我們可以真正用愛去“理解、接納、釋放”時,那又何來反抗之說呢?

錯誤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鈍刀,偶爾一兩次沒有關係,但是長期以往,它可以“殺人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