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別讓你的過往妨礙孩子成長

別讓你的過往妨礙孩子成長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朋友A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帶6歲兒子參加課外興趣班,兒子因遇到困難,當時老師在幫其他同學,他沒有及時得到幫助,他向助理老師求助,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於是忍不住發脾氣哭了起來,老師百般哄勸無效,把等候在外的我叫進去。我一看那個情景,莫名的火冒三丈,又氣憤又羞愧,一把拉過孩子,狠狠的在他背上捶了幾下,還忍不住罵他“丟不丟人,不會做就哭鼻子!”孩子哭得更兇了,老師過來勸解,我更覺得沒面子,課也沒上完,拉着孩子回家了。

別讓你的過往妨礙孩子成長

事後回想,我很後悔自己當時那樣,多傷孩子自尊啊!其實,平時在家,他偶爾也會發脾氣哭鬧,我都能耐心的引導,傾聽他的訴求,給他時間平復,和他一起想解決辦法。可是那天的場景,不知道爲什麼,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問朋友A:靜下心仔細回想,那樣的場景你是否熟悉?你當時的情緒感受從何而來?包括你訓斥孩子的話,是否似曾相識?

朋友A說,她想起來小時候如果在外面哭鼻子,媽媽就會氣急敗壞的一頓打罵,在大庭廣衆之下,讓媽媽覺得很沒面子,很丟臉,要哭回家哭!所以她從小就有一個信念:在別人面前哭鼻子是很丟臉的事!那天的場景簡直就是情景重現,而自己卻讓這種傷害在兒子身上重演了一遍!

我朋友的故事,不知道有沒有你的影子?總之,我在其中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相似的體驗。朋友A的情景重演,背後的深層原因與她童年時的養育經歷密切相關。

如何看待你過往的經歷呢?

美國人際神經生物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他的著作《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告訴我們:一個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後如何看待童年經歷,能夠很好地預測他孩子能否健康成長。

如果你小時候有過類似的經歷,在你有了自己的孩子,相同的情況,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它會喚醒你記憶深處強烈的無助、絕望、恐懼和被遺棄感,讓你感到不適。

所以,過去未解決的問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和親子關係,丹尼爾.西格爾通過對人類大腦神經元的研究發現,真正促使神經元之間建立獨特聯結,並塑造每個人的獨特大腦結構的,是我們的個人經歷。

過去的經歷使大腦神經元產生反應,並創建出新的腦內連接,這個過程就是記憶,兩種主要的腦內連接,形成兩種記憶,即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內隱記憶是早期非語言記憶的一種,自出生時起就存在,並且會活躍於人的一生。內隱記憶有個特徵,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智模式”,通過建立心智模式,大腦可以對重複的經歷作出反應。

別讓你的過往妨礙孩子成長 第2張

這也就是爲什麼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時,我們很難做出理智的決定,而更習慣於按照過去的經驗辦事。由於過去的創傷經歷,在當下被喚起的痛苦體驗,常常讓人心亂如麻,無法忍受,導致父母把這種無助與煩躁,怪罪到孩子身上,從而給孩子帶來傷害,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內在的魔咒,不要讓我們過往的經歷繼續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別讓你的過往妨礙孩子成長 第3張

1、思考行爲表現的深層原因。

在育兒問題上,我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煩惱,有時候並不是因爲孩子的言行,而是因爲我們自己童年被養育經歷的內在體驗。

瞭解我們的經歷,明白以前的事情如何影響現在,我們才能和孩子建立他們成長所需的自然穩定的親子關係。當你的孩子讓你生氣的時候,其實是孩子的行爲勾起了你的傷口,讓你感覺到生氣了。

比如說,孩子吃了一顆糖,你感覺到擔心,因爲你認爲吃糖會讓孩子的牙齒蛀牙。可能當你是個小孩的時候,當你很想吃糖的時候,你的父母不讓你吃,讓你感覺到很傷心,很不被愛,所以纔在你心中留下很深的“小孩不能吃糖”的印象。

使自己的內隱記憶外顯化,回想過去經歷中“自動化”的部分,這對加深自我瞭解、加強你與孩子的關係至關重要。

2、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我們察覺到,孩子激怒我們的行爲正好也是我們自己所不被認可的行爲,是否可以接納自己的這一部分呢?是否能坦誠面對自己的成長經歷,把他們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呢?

向你的舊傷“問好”,不去用力的抵制和消除它,允許它待在那兒,它便可以坦然成爲你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改變童年時發生的事情,但可以改變自己如何看待這些事情纔是關鍵,把自己從過去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人生。

3、製作情緒記錄手冊。

當你因爲孩子情緒波動,生氣憤怒之後,冷靜下來把這種情緒和場景如實的記錄下來,一段時間下來,你會發現引起你情緒波動的通常是孩子幾種固定的行爲。

我們要通過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自我覺察,避免歷史重演,或者將童年缺失的部分過度補償,注意到這一點並做到牢記在心。

我們這一代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所有個人成長中沒有被自己解決的問題,都會通過養育孩子反映出來。既然問題的源頭已經找到,我們必須要做問題的終結者,避免將問題延續下去。最好的育兒方式,是先用愛去養育我們自己,獲得自我人格的成長,或許這纔是過往經歷帶給我們的人生終極意義。在育兒上,你做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