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好面子怕失敗?其實他怕的是沒朋友!

孩子好面子怕失敗?其實他怕的是沒朋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在談到最近大家都有什麼育兒煩惱時,一位同事憤憤地說,昨天剛把她家上一年級的兒子剋了一通。怎麼回事呢?

原來上奧數課家長可以在後排旁聽,我這同事就發現孩子做題時經常伸頭看旁邊的,有時甚至邊看,手上還寫兩筆。同事很火大——剛上學就開始作弊,這還得了?!

然後一下課,按耐住自己暴脾氣,本着解決問題的態度,同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問兒子到底怎麼想的?爲什麼要看別人的?孩子也知道錯了,支支吾吾地,最後說,是因爲旁邊的人很厲害,每次老師都給判對,怕自己做錯了被他笑話。

同事的事一說完,大家都紛紛點頭感同身受,好像類似的事我們小時候也都經歷過。因爲怕被人嘲笑,就畏手畏腳,或惱羞成怒,甚至乾點兒什麼不擇手段鋌而走險的事也不稀奇。

把這個題拋給小馬君後,他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孩子爲什麼會這麼在乎別人的看法,其實暗藏着的是他的社交需求。說白了,就是——你看到的是他好面子怕被嘲笑?其實他怕的是沒朋友!

孩子拼命取得好成績、表現突出,也許只是爲了更容易交到朋友,因爲成績是他們的“社交貨幣”。

孩子有時“好面子”,想方設法獲得“成就感”是社交需求,家長不必過度擔心。

家長需要引導孩子的,是通過正規途徑獲得成就,從而獲得他人的尊重。

家長要幫助孩子發現除了成績外的其他“社交貨幣”,提倡價值多元化,讓孩子能從自己的優勢中獲得成就感。

從“害怕嘲笑”到“獨立自信”是每個孩子必經的歷程,不是家長“教”出來,而要靠孩子自己的“頓悟”。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的時候,我就特別崇拜Xinyin Chen教授,他經常在課堂上給我們分享一些有趣的研究。


他從1997年開始,就對孩子之間的社交關係特別感興趣,想要知道對中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成績”,是如何影響他們社交的?

當時他找了很多小學生做研究,結果發現,孩子的成績更像是他們自己世界裏的一種“社交貨幣”。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學習好,並不一定因爲他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很可能就因爲成績好總被老師誇,班上那個漂亮的英語課代表就會多看他幾眼,讓他心跳加速一下罷了。

也就是說,一個在學習態度上特別積極、獨立、自主的別人家的孩子,能讓家長老師如此省心最底層的原因,是因爲他可能多多少少已經嚐到了甜頭:成績好,就更容易交到朋友。

當時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我還是挺震撼的,孩子們怎能如此“現實”和“狹隘”,說好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呢。

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拋開自己的思維定勢,試着帶着這個觀點去看孩子害怕被嘲笑的問題,其實很多事情就能解釋明白了。

回看常爸同事的例子,爲什麼孩子每做一題都希望能做對,得到老師認可呢?因爲只有做得快並且做得對,才能在同伴中成爲焦點,有炫耀的資本啊!

所以,爲什麼要去看別人的,跟別人一樣纔敢交給老師看,不一樣就改成一樣的然後才交呢?

因爲自己覺得能力還達不到,技不如人的情況下,依然想要獲得在同伴中社交的優勢,也許抄襲就是這個一年級的孩子能想到的唯一途徑。

我特別理解接下來這個媽媽的擔心和後面一系列的耳提面命。可我的觀念是,孩子有自己的小社會,他們的相處方式是不隨着成人的意志而轉移的。怕被嘲笑不是孩子的問題,想要通過“成功“獲取更多社交優勢是再正常不過的需求。

但這不意味着遇到類似情況,父母只能束手無策了。此時,我認爲父母需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 幫助孩子明確道德底線,好面子可以,但是獲取途徑要走正道

第二, 幫助孩子從自己身上找社交優勢,發行更多“社交貨幣”

第三, 改變自己的預期。孩子是否害怕嘲笑與父母灌輸沒有直接關係,而是需要他們自己頓悟。

孩子好面子怕失敗?其實他怕的是沒朋友!

第一

幫助孩子明確道德底線,

“偷來”的成功堅決不屑一顧

如果孩子爲了獲得同伴的另眼相看,選用抄襲的方法,那麼當父母第一次知道的時候就需要非常嚴肅地跟他交流,並不是要責怪他,而是坦誠地表達你的感受。

你可以這麼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做對這些題目,但是剛看你在抄別人的答案,我非常遺憾也非常傷心。‘做人要誠實’是我們家的家規,也是媽媽認爲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用這種方式得來的稱讚,媽媽覺得一點都不值得高興。”然後你可以沉默一段時間,等待孩子的反應。

如果孩子低下了頭,並且表現出內疚,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現在應該做什麼呢?”給孩子一個自己思考的機會,也許他會想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如果他想不出來,你也可以給提示,比如向同桌道歉,然後媽媽可以陪伴孩子一同重新研究那個不會的題目。

這裏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就是陪伴。因爲孩子知道如果承認錯誤會非常沒有面子,而且也挺尷尬的。不要逼他獨自面對,更不要在大庭廣衆之下責罵孩子,最大程度保護孩子“面子”的需求。

這個過程一定要經歷,這是讓孩子明確地知道父母的價值觀,以及明確哪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孩子好面子怕失敗?其實他怕的是沒朋友! 第2張

第二

幫助孩子

找到屬於自己的社交優勢,

印製更多“社交貨幣”

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非常享受被人誇讚的感受。因此,想要求一個孩子就像成人那樣不食人間煙火地欣賞自己的優秀,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我覺得這幾乎是天方夜譚。

這個年齡的孩子天性就是喜歡比較,“好”與“壞”都是客觀存在的,家長不用太過迴避。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就因爲同桌有一個立體鉛筆盒而羨慕不已,那是他爸爸去北京出差給他帶回來的,而他也確實因爲這個筆盒,好一段時間裏都贏得了同學們的萬千寵愛。

這時家長要做什麼?當然不是鼓勵你在物質上繼續使勁兒,購買更酷炫的東西滿足孩子的虛榮。

成人可以幫助他孩子尋找更多可以比較的地方。

比如經常具體地誇孩子,給他們展現才華的機會。

如果你偶然發現孩子畫畫很認真也有天賦,你可以說:“我看你在畫畫的時候配色特別有創意。正好過兩天就到爸爸生日了,要不給爸爸畫一張?你就當是練練手,說不定以後你同學生日了你也可以給他們畫。”

這樣,你就把你發現的孩子的優勢,非常直接地告訴他,並且也幫助他把這個優勢轉化爲一種“社交貨幣”,從而贏得更多同伴的認可和讚美。

再比如,如果你家孩子特別喜歡看書,你可以建議他拿一些自己喜歡的到幼兒園或學校跟大家分享。然後你就可以想像你家孩子很“嘚瑟”地給同學們講故事的場景了。

只要你願意去觀察孩子,找到他與衆不同的地方,幫他生產出更多“社交貨幣”,那麼他也就不會因爲某方面不如人只顧着自己沮喪和害怕被嘲笑了。

孩子好面子怕失敗?其實他怕的是沒朋友! 第3張

第三

父母需要改變預期,

想孩子真正不怕嘲笑/失敗

要他自己去經歷、領悟

無論孩子還是成人,有“害怕被嘲笑”的心理天經地義,只是每個人程度上不同罷了。

本科出國之前,我就很害怕做錯題,也害怕被嘲笑。直到到了美國這樣一個非常主張個性,對錯誤寬容的社會中,才慢慢有改變。

記得金融課考試,試卷最上方,教授寫着這麼一行字,“選出一個你認爲最合適的答案,如果你的答案和我給的不一樣,只要你能說服我,我會給你雙倍的分數。”

後來發下考卷後,我真的“挑戰成功”,教授也兌現了他的諾言。這也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其實對錯真的沒有標準答案,只在於你是否能自圓其說,並且有能力說服別人。

再後來,大學第一次參加正裝舞會,去的路上挺緊張的,打出租車剛好遇到一個印度口音的司機。

他說:“喲,今天穿得挺正式,是去參加舞會吧,到時你會主動邀請別人嗎?”

我說:“應該不會吧,我跳得不好,也怕被人嘲笑。”

突然他語氣開始認真起來:“你和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一樣,那麼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邀請別人跳舞,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我想了一會兒,說:“被人拒絕吧。”

他說:“對啊!最差就是被人拒絕,你還擔心什麼呢?我保證你今天不會倒黴到邀請10次全被拒絕的,就算被拒絕也是別人有問題,和你沒關係。再說我們又不是專業舞者,沒人會嘲笑你跳舞差的,因爲大家都跳得不咋地。”

回想起來,我很感謝這個司機,可以說他徹底改變了我對於“被拒絕”這件事情的態度——最差又能怎樣呢?從此臉皮也變得“厚”了起來。

後來在美國生活久了,當我瞭解到美國最新的教育界理念是learn from failure (從失敗中學習),我就更放心地厚臉皮了,爲什麼不呢?大咖的理論依據都是支持我的啊!

回看整個不害怕被嘲笑的過程,真的需要自己的頓悟,也需要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的支持,並不是靠父母單獨灌輸可以改變的。

也許有人一輩子都會害怕被嘲笑,也許也會有人像我一樣,因爲一次偶然的經歷,一次本沒走心的對話而改變看法。

怕嘲笑不是什麼值得被嘲笑的事兒,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經歷,父母也無需過度緊張,鼓勵孩子堅持自己,做到自己的最好就行了。

其實,愛面子、怕失敗、怕被嘲笑是再正常不過的,大人不也是一樣嗎?

我們所要引導孩子的,是1)愛面子沒什麼不對,但不要因爲愛面子,把別人的勞動成果竊爲己有,贏得一兩聲本不屬於自己的稱讚;2)怕失敗也正常,但不要因爲怕失敗,就失去了嘗試的勇氣;3)不要因自己的短處被人嘲笑而喪失自信,要發現自己的長處,找到屬於自己的社交優勢。

上面幾點,對大人其實也適用。我們要先做好榜樣,才能教好孩子。

人生有很多溝溝坎坎,被人嘲笑也是再所難免的,我們是無法代替孩子去承受的。他們有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必須經歷和領悟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和寬慰,並作好表率!孩子必須自己消化、領悟,建立起強大的自我和信心,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