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家裏來人了寶寶表現如何

家裏來人了寶寶表現如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和寶寶剛從商場回到家,就有一位阿姨來做客了。媽媽打開門,把阿姨迎進房間,寶寶追着玩具汽車經過——

場景A:

家裏來人了寶寶表現如何

寶寶正玩得開心,對阿姨視而不見,從阿姨和媽媽之間穿越而過。媽媽一把拽住他:“你這孩子,這麼不懂禮貌!快,向阿姨問好!”寶寶嚇了一跳,傻傻地站住了,一時不知怎樣開口打招呼。媽媽很尷尬,一個勁抱歉地對阿姨說:“這孩子一貫是這樣,見到陌生人都不敢說話,嘴上像貼了封條似的。”說着兩人進了屋,留下寶寶一個人愣愣的,好像連車也沒心思玩了。

場景B:

寶寶邊跑邊匆匆地說了聲“阿姨好”,就追他的玩具汽車去了。媽媽大喝一聲:“站住!”寶寶不知所措地站在那裏。媽媽這時放緩了語氣:“見到客人要有禮貌,和客人打招呼、同長輩說話,都要停下正在做的事,問過好之後再玩,知道嗎?你自己想想你剛纔做過的事對不對?”寶寶低着頭,小聲地說:“我錯了。”

場景C:

寶寶問了聲阿姨好後,追着玩具汽車而去。媽媽叮囑他:“出去玩要注意安全。”稍遲,客人離去後,寶寶也回來了,媽媽把寶寶叫到面前,給他講了一個不講禮貌的故事,其中就有今天來客人時的場景,然後問寶寶:“你說這種做法對不對呢?”寶寶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不對,我可不願和他一樣。”

三到四歲的孩子,進入了人生第一個逆反期,事事都要求自己來、自己去想、去做,加上對於社交中的禮儀問題一知半解,自然無法做得如成人一般圓熟、有分寸。此時,家長一方面要讓他明白禮儀的重要性和正確的禮儀規範,一方面還要注意方式方法,以避免孩子對社交禮儀產生恐懼、厭惡等心理,對孩子成功走入社交圈造成心理障礙。

場景A中寶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玩具車上—這是孩子的成長心理使然,並不是什麼過錯,但過分注意禮節卻又無視禮儀教育方法的媽媽,無疑嚇了寶寶一跳,並且令寶寶在客人面前“失去面子”,這可能會使寶寶產生社交恐懼心理,甚至會出現自我心理暗示:我是一個嘴上貼了封條的寶寶,我一貫就是這樣,媽媽說的。

場景B中的媽媽看來十分重視孩子教育問題,並且要求十分嚴格,教育方法似乎也無可厚非。但這種“當面教子”的方法,雖然可令孩子產生深刻印象,但同時既讓孩子感到難堪,也似乎在告訴孩子:你完全可以不顧客人是否在場,隨意做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事(比如責怪他人)—孩子在這一時期,具有極強的模仿力,而這位媽媽很可能成爲一個不太理想的榜樣。

與之相比,場景C中媽媽的做法是最妥當的。故事在孩子教育中佔有不可動搖的位置,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常常會把自己當成其中的主人公,並能夠相對理性地分析、判斷故事中的錯與對,這樣的做法不但讓孩子掌握了社交禮儀,而且還讓他學會了自己分析與思考,一舉兩得。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