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交了壞朋友怎麼辦

孩子交了壞朋友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也就逐漸的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那麼問題來了,孩子交了壞朋友怎麼辦?帶着疑問,一起來看看相關介紹吧。

孩子交了壞朋友怎麼辦

昨晚飯後溜娃時,遇到了一件事:一位奶奶小跑向孫子,一把摟過來,輕聲說在孫子耳邊說:“別跟那個撿破爛家的孩子玩,你看他髒兮兮的。”奶奶聽力估計不太好了,所以——其實她的聲音還不小,隔四五米聽得清清的。孩子心不在焉地點着頭,轉過身又追着那孩子玩一塊去了。

那孩子是來小區收廢品的父親帶過來的,確實比較邋遢,經常拖條長鼻涕滿地打滾,不少家長都不願意孩子跟他玩,怕不乾淨,怕被帶壞了。

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孩子未定性,就像一塊有超強吸收力的海綿,無時無刻不在模仿、學習,爲今後人生的發展打下基礎。周圍其他小朋友的言行,的確會影響到他。

那麼,家長是不是應該替他把把關,以免他交錯朋友,跟人學壞呢?

要不要插手孩子的交友問題?

前同事朵拉是個非常內向的女生,日常極少與其他同事混作一堆,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吃飯,節假日也從未約過同事逛街、旅行,她喜歡一個人的生活。

她媽媽很着急,奔三的大姑娘了,總這麼一個人,連個說話的朋友也沒有,頭疼啊!她甚至找來了公司,求助我們。

原來,朵拉小學時有兩個特別要好的朋友,性格活潑,常約朵拉出去玩。但媽媽認爲這兩個孩子都是壞孩子,學習又差,家境也不好,玩起來瘋瘋癲癲,就禁止朵拉聯繫她們。後來,孩子們的關係就逐漸疏遠了。

從那以後,朵拉再沒交過好朋友,一直一個人。大學志願,她悄悄填了離家很遠的學校,工作之後也極少回家。她對媽媽說:“你控制了我這麼多年,我真的很累,離開你我們都能輕鬆點。”

親子關係的疏遠,有時候恰恰是因爲父母管的太寬、插手太多。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和好孩子交朋友,但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有選擇自己朋友的自由,再明智的父母,也不能替他決定他該交什麼樣的朋友。

但我們卻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擇友。

對6歲以內的孩子來說,朋友還只是玩伴,誰跟他接近或在一起玩,誰就是朋友。比如我兒子,出門玩一圈,就說自己交到了好幾個好朋友——甚至連人家的名字都不知道!

這時,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主要取決你們住在一個什麼樣的小區,孩子上了一個什麼樣的幼兒園,他每天活動的地點在哪……家長們關係親近,孩子自然就親近……

大一些的孩子,他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會主動去選擇朋友——真正長久意義上的友誼開始了。此時的孩子不再只會傻乎乎地你說啥就是啥,他有了自己的主義,我們不能直接插手他的交友問題,但可以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擇友觀。

爲人父母,其實教的不只是孩子,還有自己。

讓孩子明白朋友間的界線

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學弟,跟我畢業於同一所高中,關係自然親近一些。這位學弟爲人靦腆,但十分聰明,聽說高中的時候並不愛學習,但成績從來都不差。

大二開學不久,他爸爸卻跑來了學校,原來學弟自大一來校後就沒回過家,前不久學校通知他孩子的學費還沒交,而且人也一直不來上課。爸爸吃驚之下就趕來了學校。

一問才知,學弟跟朋友一直在校外的網吧包間打遊戲。不止如此,他大二的學費、自己的零花錢、生活費以及問家人索要的買電腦的費用,甚至還有跟同學借的錢,全都跟朋友一起花了個精光。

他爸爸說,孩子從不亂花錢,人也不調皮,怎麼一上大學就變了,都是被人帶壞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位學弟在對待朋友時,並沒有清晰的界線。他跟那個朋友其實關係並不算多鐵,對遊戲也沒有沉迷到失去理智的地步,只是卻不過情面,總被人家拉去組隊打遊戲。需要花錢了,人家沒錢,就讓他出,他礙着面子,就都付了,還不好意思讓人還錢,總認爲朋友之間不能那麼計較。

孩子容易跟着人學壞,除了是非辨別能力差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界線感,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常常分不清底線在哪。

比如朋友抽菸,他雖然不一定想抽,但人家遞給他了,他不好意思拒絕,就抽了。人家問他要零花錢,就算回家偷也要給人家。或者明知道逃課、打架是不好的行爲,但礙於面子,在友情挾持下,都幹了。朋友惹了事,還要去替人家扛……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出現了以上情況,一定要及時給他指導和幫助,讓他明確地瞭解什麼纔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幫他建立對待朋友時所必須秉持的界線。

同時,我們可以想方設法爲孩子創設環境,給他機會去參加更多的社交活動,或者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增加他的交友面,減少他和品行不良的孩子接觸的機會。

是“壞孩子”還是“壞行爲習慣”?

生活不是樣板戲,好人壞人無法一眼洞穿,也不能只以好壞來給人羣分類。人是複雜的,孩子亦然。

真正壞到根上的孩子還是少數,我們擔心的,無非是其他孩子的不良習慣和行爲,會影響到自家的孩子。而問題也往往就出在這裏,遇到行爲、習慣有問題的孩子,大人往往容易犯一個毛病,上來就以偏概全,蓋棺定論,給對方扣個“壞孩子”的帽子。

小一點的孩子,爸媽說啥就是啥,不辯不爭。大一點的孩子,你這麼指責他的好友,必定引起反抗。

一位媽媽在論壇求助,她兒子上初二,成績年級前十,卻跟一羣逃學、成績差的“壞孩子”成了好朋友,整個暑假都偷偷跟這些孩子出去玩。斷網、沒收手機、禁足……媽媽用盡方法都無果,孩子從不認爲自己有錯,而且,他強烈抗議媽媽替他擇友的行爲,還在網上吐槽媽媽支配他的人生,蔑視他的智商,兩人關係一度十分緊張。

如果媽媽能就事論事,只是否定孩子朋友的行爲,而不是直接否定對方的全部,也許結果會大爲不同。

最有說服力的,不是媽媽的評價和判斷,而是對方的具體行爲和習慣。舉個例子,兒子的朋友逃課,這是事實,是對是錯孩子心中有譜。逃課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逃課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啓發孩子自己去判斷、去評價。

心平氣和地談論這個問題,和孩子一起探討,說出自己的擔心,這既是對孩子能力的信任,反過來有促進了孩子個人能力的發展。

孩子交友的背後,也反映這他的心理需求。爲什麼願意跟逃學、成績差的孩子一起玩?這些都是爸媽應該思考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好朋友在孩子心中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存在,真正的友誼不止能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也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美好的體驗,這是父母所無法給予的。

作爲父母,我們要充分給孩子交友的權利,不過分干涉孩子交友。但是並不能放任自流,也應該隨時監督孩子的交友情況,一旦有問題,還是要果斷出手。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