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的專注力應該建立安全感上嗎

孩子的專注力應該建立安全感上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都在苦惱孩子做事情時專注力不足,比如陪孩子做作業時最抓狂,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看動畫片、一會兒要和小夥伴玩耍……影響孩子專注力培養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理髮育、父母的教養態度、環境刺激源的多少等。

但是,家長在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過程中,卻很容易忽略另一個重要因素——安全感。

在孩子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在這個年齡期間,給孩子足夠的關注、信任和傾聽,孩子纔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做事纔會專注而充滿耐心。

專注力來源於最基本的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專注力就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是獨自玩玩具時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一件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孩子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今後適應社會環境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3歲前經常性地被忽略,所提出的要求得不到相應的滿足,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外界對於他是沒有反饋的,慢慢就會減少與外界的交流溝通。

孩子所謂的安全感,就是一種依戀,是孩子在面臨危險、緊張和壓力時的一種本能,他們需要家長的迴應。如果家長在這個特殊關鍵時期沒有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會對孩子之後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

兒科神經學奠基人Erikson曾經提出:兒童出生的第一年叫基本信任期,這個信任期是通過媽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反應而建立的。

比如說,當孩子餓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緊張感,這種緊張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會以哭鬧的形式吸引我們的注意,我們給孩子餵奶時,孩子的緊張感就會隨之消失,就這樣一次一次的過程就可以形成一張固定的餵養時間表,孩子也會慢慢適應。

但是如果孩子飢餓時沒有及時餵奶,或者不飢餓時強制給孩子餵奶,孩子的餵養週期和節律性就會隨之變差。如果沒有建立起很好的餵養週期,孩子就會積累緊張感,導致吐奶、腹瀉、生長髮育緩慢等問題,同時也會影響後期的性格,逐漸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之後一切行爲和智力的基礎。

對於孩子的需求,家長應該立即答應,這是對孩子內心需求的一種滿足,對大腦的一種良性刺激。

孩子的專注力應該建立安全感上嗎

如果孩子提出的是無理的要求,家長也不能使用冷暴力的方式拒絕,要給予孩子迴應,讓他知道要求爲什麼不合理,因爲你這時候的耐心講解就是在給孩子增加安全感。

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充分關注、信任與傾聽,他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做事情纔會專注而充滿耐心。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要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就不要去打擾他,不要在孩子獨自專注做一件事情時以各種理由打斷他,比如給他喝水、讓他吃水果、問他要不要上洗手間等,長時間這樣打斷孩子的話,孩子便不可能長時間認真專注於一件事情。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哪些表現?

1.習慣開燈睡覺

很多孩子習慣晚上開着燈睡覺,可能大人會覺得開燈睡覺並不是很舒服,但因爲年齡較小的孩子怕黑、缺乏安全感,只有開着燈睡覺才能踏實入睡。

如果孩子存在這種情況,這就需要家長有耐心地觀察,並和孩子進行交流,家長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膽量,比如剛開始陪着孩子睡覺,等孩子熟睡之後再離開。

家長與其擔心開燈睡覺是否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和健康,不如想辦法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

2.過分依賴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總喜歡跟隨在家長的身後,不敢獨自出去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父母。

如要改變孩子做任何事情過分依賴父母的壞習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身上,要保持耐心,適當給予孩子一些鼓勵以及勇氣,以及獨立辦事的空間。

3.孩子固執、脾氣大

在心理學上,缺乏安全感的人,經常會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

很多孩子會動不動就哭鬧,愛發脾氣,打人,扔東西,和小夥伴發生衝突,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體現。

家長們需要多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瞭解孩子的需求,關注孩子與小夥伴們之間的關係,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的自我控制,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0-3歲孩子的安全感該如何建立?

孩子的安全感是由最初的母嬰依戀關係形成的,依戀關係建立得越好,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好。

0-1歲的孩子:要給予孩子及時且充分的迴應

在孩子出生的前2個月,正處於“正常自閉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在孩子的感覺裏,世界和他是一體的。

如果孩子在這段時間被嚴重拋棄,比如哭的時候家長不抱、等到不哭的時候再抱,這將不利於孩子後期的自我構建以及自尊自信的性格發展,還會妨礙孩子與家長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所以,對於孩子的哭鬧等各種反應,家長要給予孩子及時且充分的迴應,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安全感。

1-3歲的孩子:如果孩子有需求,要無條件地彌補他

當孩子到了1歲左右,如果他的需求被充分地滿足後,心智會自然地向前發展,逐漸將自己與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會關注自己,也會開始關注身邊的人。

如果孩子在1歲之前的需求被滿足得很好,即使當下的需求不能被馬上滿足,他也具備分化的能力,因此他能夠接受不被馬上滿足的挫折。

反之,如果孩子在1歲之前沒有得到及時的迴應和滿足,孩子在1-3歲期間極大可能就會肆無忌憚地宣泄自己的情緒。

因此,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爲,採用平靜的態度,幫助孩子平復他們的情緒,並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與孩子建立有效的連接,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其實,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是最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他們的專注力也會相應地比其他孩子高。

因爲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受到的周邊世界是安全友好的,那麼孩子也會處於開放和踏實的狀態中,做起事情來也就更具專注力。

因此,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多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家長要懂得:要想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先從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開始。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