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的一個行爲、一個狀態需要注意什麼

孩子的一個行爲、一個狀態需要注意什麼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身爲父母,在帶娃的生活中總會發生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甚至火冒三丈的瞬間。你的頭腦中是否有過這些想法:「爲什麼我家的熊孩子總是到處闖禍?」

「我的孩子在跟玩伴玩的時候好像總是很弱勢,她會不會永遠被壓着玩啊⋯⋯」但是,有時候這些不是孩子們的問題,而是我們頭腦中的小劇場太多卻剎不住車,讓我們一時之間被危機意識衝昏了頭,對孩子行爲的評判過於嚴厲。

事實上,大人說過的話會大幅度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比較好呢?

別急!今天的文章已經準備好了錦囊,快來看看你是否落入了「虛擬判斷的漩渦」,學一學如何用建設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爲,與孩子一起成長吧!

孩子的一個行爲、一個狀態,家長看到時,腦子裏可能有各種反應:

溯源型

「這麼懶,真像你爸!」

「我彷彿看到了小時候那個自卑渺小的自己」

「咱家誰是這種蠻不講理的人?」

「我上學時就記憶力不好,你可千萬別像我!」

「是因爲小時候給你放老家兩年造成的嗎?」⋯⋯

擔憂型

「現在什麼都不會,以後自己生活怎麼辦!」

「這個邋遢樣,以後哪個女孩能看上你?」

「女孩這麼笨手笨腳的,以後在單位怎麼混啊?」

「妥妥的學渣啊,怎麼中高考啊,懷疑人生⋯⋯」

「臉上怎麼又長個痣???以後別嫁不出去!」⋯⋯

怨婦型

「我這麼累,你還鬧,成心要我老命啊!」

「你也欺負我沒收入啊!我的命怎麼這麼不好!找個這樣的老公,好好的工作不做了,如今啥也沒有」⋯⋯

修理型

「這個懶樣,就是欠揍!」

「又算錯了,做它一百道口算題看你還錯不錯!」⋯⋯

糾結型

「這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現嗎?我如果滿足他,是不是就會把他慣壞了?家裏人又該說我溺愛了。不滿足,他會不會一輩子有匱乏感%()&*¥#@&」⋯⋯

比較型

「怎麼這都做不好!人家小明都會編程了!」

「我小時候可比你強多了!」

「冬令營那些孩子就你最不獨立!」⋯⋯

其實呢,孩子的行爲轉瞬即逝,它只是一個單純的行爲,不一定能分析出多少深意,不能預測出那麼多東西。所有這些負面的衍生想法,都只是添亂的情緒垃圾,都會妨礙家長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看到你的迴應得到了什麼反饋,都會降低你共情的能力。

孩子的一個行爲、一個狀態需要注意什麼

大人有時會想太多

和孩子相比,我們成年人的大腦有這樣的習性:

看到一個簡單事實,腦子裏就衍生出一堆想法。

比如:我孩子追大孩子跑、想跟人家玩被拒絕——

是不是說明她不受歡迎?

會不會給她帶來心理陰影?

她差哪個你們這樣對待她?

說明我教養很失敗嗎?

以後長大她在羣體裏都會這麼弱勢嗎?

她會永遠都是跟隨者嗎?

你們孩子們間都是這麼野蠻殘酷的叢林法則嗎⋯⋯

小孩的大腦還沒有學會產生這麼多聯想出的結論,因爲他們的經驗少,沒有足夠多的經歷作爲素材,供大腦編織出各種情節和虛擬判斷。而成人的大腦在進化中、成長中,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這好比是大腦有一種模擬功能,它要不斷對過去事件進行模擬,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進行模擬,在進化過程中,這種模擬能夠幫助人類避開危險,得以生存。

當然,這些模擬只有少部分是愉悅的回想或白日夢,多數都是悲劇風格的。比如,家庭主婦會在和丈夫的一次爭吵後,在頭腦中上演悲情的離婚大戲。

孩子從哪裏獲得自我評價

我們在成長中,逐漸開始學會上演頭腦中的這種戲碼。

幼年時,父母的語言對於我們頭腦中形成怎樣的內部對話,至關重要,這是我們學習思考的最初教材。所以我常說,家長的語言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

青少年常需要從外界反饋來獲得自我評估的依據,所以他們的頭腦裏開始有這些衍生出來的推理、判斷、結論。

「我這麼做,會不會讓我顯得不酷?」、「他們爲什麼看着我在笑?是我哪裏表現得很可笑嗎?」、「他還沒有回覆我,也許是我說的不得體?也許他會因此跟我絕交,或者從此認爲我是個那樣的人,然後他會和身邊的別人去這樣講,然後別人也會這樣看待我⋯⋯」

成年後,隨着我們自信的增強,自我價值感提高,對自己的評價也相對穩定,我們或許腦子裏這種喋喋不休的聲音在變少。

我們對事情的判斷更加準確,各種聯想、猜測、模擬的習慣也就沒多少用處。但,我們的大腦仍然不能完全擺脫這種慣性。

教育程度低、個人成長幅度小的人,即使成年了,頭腦中也仍然滿是各種衍生的判斷結論。

這些建立在虛假結論上的情緒就像垃圾一樣,堵塞在人的心中,並漫延至他周圍的環境裏,奪走我們生命中無數個美好寶貴的時刻。

如果我們不知大腦有這些癖好,加上自我價值感低,產生的「衍生垃圾結論」就會特別多,那我們就會給事情添亂,家長看到了都不如沒看到。

看到了,不但不能幫孩子提高認知,從更積極的、有助於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引導,反倒加劇孩子的焦慮,給孩子二次挫敗。

下次再經歷類似事件時,孩子從原本的單純反應,倒學會了沮喪挫敗焦慮。

家長的智慧就在於,要能看出自己頭腦裏產生的這些「衍生判斷」中,大部分是不準確、沒依據、錯誤的;能知道,人的頭腦就有這樣運作的本能,它自動會產生一連串無端的推理和結論,我們不能都聽信這些嘮叨,要清醒地去分析,努力做出儘可能客觀的判斷,然後,有能力建設性地、樂觀地、前瞻地重新看待這些事實。

清空頭腦,撇開隔閡。親子溝通本來是簡單容易的!

怎樣「清空頭腦」?您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歸零淡定法」。

歸零,讓大腦慢下來

「歸零淡定法」適用於遇到具體事情、以上反應馬上要爆發時。

比如——你的孩子正在不可理喻地滿地打滾,你腦子裏各種反應即將化作各種腔調脫口而出同時伴隨舉起手滿腔怒火從手上積蓄力量隨時準備點火發射噴涌而出造成巨大殺傷力摧毀力⋯⋯

我們定格,看看這時你怎樣才能淡定下來。

現在的一個流行詞叫「當下」。

所謂活在當下,我想,就是說要把自己的頭腦和情緒清空、歸零,要在腦子裏,拿掉此刻之前發生的種種情況,同時也拿掉此刻以後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要當自己是火星人初來乍到,當自己是剛從某個年代穿越過來,當自己是 born yesterday ⋯⋯總之,不去想剛纔孩子都是怎麼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來着,也不想自己一旦遷就那他就會一輩子無法無天后果嚴重。

前面後面的都不去想,就發現自己此刻正看着一個長得挺可愛的小孩躺在地上貌似有些痛苦疲憊。

假如你是個頭腦被清空歸零的人,此刻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怎樣呢?

你會一臉平和略帶微笑地問他:躺這幹嘛呢?好玩不好玩?要我幫你嗎?

其實幼兒最是活在當下的生物。

孩子們真是變色龍,你用什麼情緒籠罩他,他就反應什麼情緒。

你若是能把自己的情緒清空了、歸零了,那通常他也會立刻復原,甚至他會恢復到更好的狀態,彷彿他本來就是在暗地裏偷偷盼着你恢復正常呢。

當我們投入地做某事,或者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細節上,比如單純地欣賞孩子長長的睫毛、臉蛋的輪廓時,我們都是在清空自己的情緒。

改變頭腦中的那個聲音,是個功夫活,需要先有覺察,然後每次都嘗試練習,假以時日,會有進步。

另外,這種本事,我們還要多跟孩子學習,學習他們在感受上的「一事一議」、不亂延伸聯想、少生產判斷與情緒的垃圾。

我們不見得都有機會去學習禪修、靜坐、冥想、靜觀等等,但是如果我們能學會暫時把自己的情緒歸零,從而獲得片刻的靜止和定格,我們就給自己的理智緩了一口氣,給自己一個保持淡定的機會。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有了這片刻的平靜和距離,我們就能更好地看到事情的本相,更好地應對。

我們所謂的成熟,大概也就表現在:通過練習和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做到遇事不貿然反應、平時不胡思亂想,能專注於當下集中能量,生活得簡單而有力。

這種狀態下,帶孩子也會更有智慧:少做讓自己後悔的事,多做對孩子成長有益的事,不讓孩子被我們大腦製造的各種「垃圾」所消耗。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