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校園暴力不是玩笑,教育者漠視孩子身心健康纔是真正的玩笑

校園暴力不是玩笑,教育者漠視孩子身心健康纔是真正的玩笑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北京市中關村第二小學一位家長在網上發文稱孩子被同學長期欺凌,被堵在廁所被裝滿廁紙的垃圾簍砸在頭上,事後經醫生診斷爲中度焦慮重度抑鬱,處於應激狀態。雙方解決問題的時候實施欺凌孩子的家長不屑一顧、拒絕賠償和讓孩子道歉,學校領導和老師和稀泥,認爲是惡作劇,斥責家長是小題大做,甚至在孩子父親投訴教委後叫孩子母親到學校對其進行語言上的人身攻擊。

中關村二小作爲北京市最好的小學,對校園欺凌的處理方式讓人寒心,最好的學校都是如此,不禁讓人擔憂在中國的校園裏這個問題嚴重已經到了什麼程度!

教育者並不關心孩子的身心和心理健康,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作爲家長遇到相同的問題該如何正確的解決?

我寫這篇回答已經零晨3點,而心中的憤慨卻深深壓抑着睡意。之前我也在知乎迴應過有關校園霸凌的問題,但我認爲應該再深入說一說這件事,因爲哪怕這分享可以對一個孩子和家庭有幫助,我都覺得是有意義的。

「 一、校園霸凌並非冰山一角,

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至少)受害者 」

我第一點感到震驚的,是很多人覺得霸凌事件是極少衆事件。根據美國2016年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公佈的數據,2016年有23.1%的12-18歲的中學生表示自己在過去的一年中在學校或網上遭遇過不同形式的霸凌,又比去年增高了1.1個百分比,證明霸凌事件還在不斷髮酵。

校園暴力不是玩笑,教育者漠視孩子身心健康纔是真正的玩笑

有人以爲只有中學生纔有霸凌事件,2014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指出,美國5歲到12歲的學生有超過20%表示自己曾經被霸凌過,5個孩子中就有1個受害者。在英國,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的數據資料,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 在國內,很憒憾,我和團隊找不到具有公信力的有效統計數統,但情況不容樂觀。

「 二、家長需要時刻留意孩子,

因爲超過六成的孩子被霸凌後不會告訴其他人 」

我們要重視這組數據:2010年美國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Petrosina、Guckenburge、DeVoe、Hanson的研究報告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後,並沒有告訴其他人,只有36%的孩子在事後選擇告訴他人,尋求幫助。

所以,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是否正在經歷校園凌霸。通過對孩子行爲變化的觀察,家長往往可以察覺一二。比如,一向外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一直成績優異的孩子成績突然無緣由的大幅度下降,一向不亂花錢的孩子突然向你要額外的零花錢,對之前熱愛的事物突然失去興趣,對於這些反常的信號家長們要警覺。

其他的特徵包括:

? 身體有不可解釋的傷口,淤青;

? 衣物、飾品、個人物品有損毀;

? 無原因的頭疼,胃痛,或者假裝不舒服;

? 睡眠困難,做惡夢 ;

? 不想去學校 ;

? 對社交場合恐慌 ;

? 感覺無助,或者自信自尊下降;

? 自我摧殘行爲,傷害自己 ;

? 抑鬱,焦慮,害怕,慌張 。

校園暴力不是玩笑,教育者漠視孩子身心健康纔是真正的玩笑 第2張

「 三、說孩子只是鬧着玩的,

請明白霸凌對孩子的傷害可以有多深遠 」

總覺得孩子小,用“玩笑”“惡作劇”“淘氣”爲霸凌者開脫,背後所帶來的,即使是長期的,無法泯滅的兒童心理問題。

霸凌行爲,一句話:任何侵略性的,反覆的,存在不平等力量關係的行爲,都是霸凌行爲。我認爲瑞士心理學家Dan Olweus在1970年的定義,至今適用。

我的憤怒在於不明白爲什麼有人對霸凌的傷害性可以當作是開玩笑 -- 如果你對“童年霸凌傷害會造成長大後心智健康、體能健康與認知健康都呈現貧乏狀態”仍然不夠震撼,我希望告訴,霸凌對受害者的影響是生理性的損傷,因爲霸凌行爲產生的壓抑,抑鬱,焦慮會對兒童大腦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包括杏仁核過度活躍,海馬體變小,紋狀體聯結減少,獎勵刺激反應降低等等。被霸凌的學生比沒有被霸凌過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健康問題,比如頭疼和胃痛多出2倍。

校園暴力不是玩笑,教育者漠視孩子身心健康纔是真正的玩笑 第3張

「 四、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受霸凌?

答案是沒有任何孩子應該是容易受霸凌的 」

網上有專家分析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受霸凌,比如被霸凌者的長相、身體形態、性格、成績等,但是,我們知道了這些又so what?

“爲什麼只欺負你不欺負別的孩子”暗含了一個很錯誤邏輯,那就是被霸凌是受凌者本身的問題。而去太多探討受凌者全是害羞還是內向,就好像要去了解“爲什麼只欺負你不欺負別的孩子”。事實上任何一種性格的孩子都不應該被霸凌,任何一種理由也不能成爲其受欺負的理由。

因此每當霸凌事件發生,關注點不應該放在受凌者的特徵上 。

當受凌者鼓起勇氣向家長或老師告知霸凌問題時,卻得到“爲什麼只欺負你不欺負別的孩子”這個答案,會嚴重損耗其對家長及老師的信任。同時,這句話可能給受凌者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並改變其自我認知。在將來面對霸凌時,這些受凌者通常會默默承受,甚至認爲自己被霸凌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我再次強調每當霸凌事件發生,關注點不應該放在受凌者的特徵上。而家長,心疼你的孩子時,不要去怪責他因爲什麼原因被欺凌。

校園暴力不是玩笑,教育者漠視孩子身心健康纔是真正的玩笑 第4張

「 五、霸凌很可怕,

更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霸凌。

面對霸凌我們應該做什麼? 」

以下是美國國家犯罪防控協會(NationalCrime Prevention Council)將家長如何防禦凌霸事件發生和事後應急預案歸納成以下幾點,然而我覺得不夠全面:

? 教會孩子如何用非暴力手段去處理問題,並且當他們這麼做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

? 當孩子在任何一個方面表現好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和表揚,以此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self-esteem)。培養孩子堅持自己信念的自信。

? 和孩子做好日常的溝通,積極詢問和傾聽孩子在學校參與的社交活動,和同學的互動,以及所遇到的問題。

? 家長要對校園凌霸持有嚴肅的態度。很多孩子對於講出自己遭受凌霸感到尷尬。你也許只有那麼一次機會去介入和幫助。

? 當你看到有任何形式的凌霸行爲都要立即制止,儘管當你的孩子是凌霸一方的時候。

? 鼓勵孩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 不要凌霸你的孩子或者在你的孩子面前凌霸其他人。很多時候在家裏受到凌霸的孩子會將這種凌霸行爲轉移到學校去凌霸其它孩子。當你的孩子看到你打,嘲笑或者八卦別人的時候,他也會模仿你的這些行爲。

? 支持孩子學校所開展的防禦校園凌霸項目。如果孩子的學校還沒有類似的項目,考慮聯合其它家長和老師們一起開展此類項目。

校園暴力不是玩笑,教育者漠視孩子身心健康纔是真正的玩笑 第5張

蘇博士對校園暴力的幾點建議

1) 不宜在事後採取“淡化事實”的處理法,不要只簡單地安慰孩子“這沒什麼”“這會讓你更堅強”。更絕不能指責被害的一方“懦弱”“膽小”。

2) 讓自己的孩子意識到自己“有與同伴有平等的能力和權力”,這樣的能力不是爲了打架欺負人,而是讓孩子可以保護自己,而且要讓孩子主動擁有爲自己爭取權益的能耐和力量,這是老師家長應該做的。

3) 告訴你孩子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傷害你,或者讓你感到難受,所有不友善的行爲,都是不可接受的。

4) 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都是自己堅強的後盾和支持者。要明白尋求父母的幫助,使孩子們感覺到最安全,最放心,最舒服的方法。

「 六、不要鼓勵你的孩子回擊報復!

不要回擊報復!

不要回擊報復! 」

不少人支持以暴制暴,有的甚至認爲打回去是唯一解決事情的方法,我堅決反對。

1、這可能會讓孩子受到更多傷害,惹上更多麻煩。
2、我們的目標不報復霸凌者,而是防止霸凌事件再次發生。

3、回擊報復行爲讓孩子再一次體驗霸凌,加深心理創傷。

4、美國1990-2000年間,15個校園槍擊案中,12個槍擊者都在學校曾經被霸凌過,我們不要教育孩子報復!

5、你不會希望教育自己的孩子成爲霸凌者。

最後,幫助幼兒發展社交技能,培養孩子的情商及情緒管理,纔是預防問題的根本。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