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寶寶和大孩子玩會被欺負嗎?做好了收益超乎你想象!

寶寶和大孩子玩會被欺負嗎?做好了收益超乎你想象!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朋友圈裏,看到定居加拿大的Alma曬出一雙兒女的幼兒園生活照,發現她5歲的兒子Ben和3歲的女兒Dora竟然在同一個班。

在國外,這種“混齡教養”並不稀奇。畢竟一家兩三個甚至更多孩子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家中“大拖小”的情形非常普遍。幼兒園裏“混齡編班”,其實是在爲孩子們延續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

對普遍一家一個娃的我們來說,更多是在孩子跟小夥伴玩耍時感到擔憂。媽媽羣裏就曾有朋友說,不敢讓寶寶跟比自己大太多或小太多的孩子一起玩,怕寶寶受欺負或者欺負別人家的小寶寶。

寶寶和大孩子玩會被欺負嗎?做好了收益超乎你想象!

那麼,孩子到底能不能跟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羣孩子在一起,怎麼玩才最安全有益?

1、爲什麼國外早教鼓勵孩子混齡玩耍?

去年我帶喆同學去一家早教機構試聽英語課,曾見過一對來試課的母子,小男孩3歲左右,說什麼都不肯進教室,緊緊抱着媽媽的脖子不撒手。媽媽很耐心,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嘗試帶他進去聽課,但是進去不久孩子就哇哇大哭,只得抱出來。

休息時,和那位媽媽聊起來,她很無奈地說,孩子平時給奶奶帶,老人怕孩子出意外,帶孩子出去玩總是躲着其他小朋友,還老跟孩子說當心別讓人碰着你之類的話,現在孩子明顯不愛理人,試過三家機構的課了,都沒辦法順利融入……

我一邊安慰那位媽媽,一邊鼓勵那個小男孩跟喆同學一起玩。但小男孩的目光中總帶着畏懼,似乎已經認定“其他小朋友”都意味着不安全。

作爲社會動物,每個孩子都終將從家庭走向集體,所有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集體中表現得充滿魅力。這份魅力的養成,除了先天氣質,後天培養和鍛鍊也很重要——每個孩子都是在社交中學習社交的。

除了與同齡人之間的互動,國外很多教育機構都鼓勵孩子去跟比自己年長或年幼的孩子一起玩耍。

“混齡育兒法”以德國最爲出名,有些德國幼兒園甚至要求每個班都有兩三個自閉、腦癱、孤獨症等特殊問題兒童,目的就在於鍛鍊孩子們彼此尊重、協同互助和社交禮儀等日常行爲。

兒童教育國際協會(ACEI)和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AASA)也非常肯定混齡教養帶給孩子的好處:與同伴的互動能夠促進孩子對環境的認知和學習,而當孩子與周圍同伴產生不同觀點時,纔是他們學習力最強的時候。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玩,對某件事物的看法和對某個問題的解決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在各種“不同”的碰撞下,孩子會努力嘗試去理解周圍人的看法,對問題重新做出判斷,同時接納新的知識,學習更爲成熟的方法。

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充實和完善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

2、孩子們一起玩耍時會有哪些收穫?

在曾經推送的文章《興趣班也許正一步步毀掉孩子的興趣》中,大家都看到了我的朋友——經營藝術培訓工作室的H是怎樣對4歲的兒子彬彬進行興趣培養的。其實彬彬在媽媽那裏最爲受益的不是興趣培養方式,而是經常可以跟來工作室學習的哥哥姐姐一起玩。

剛入夏時,H組織工作室的小學員們一起到森林公園去寫生。參加活動的6名小朋友中,最小的3歲,是H朋友的女兒,被朋友帶來觀摩活動的,然後就是4歲的彬彬;最大的7歲,是兩個小姐姐;還有一個5歲孩子和一個6歲孩子。

來到寫生地點,小朋友們坐成一排,聽老師講解寫生題目,然後就在各自畫架上塗抹起來。3歲的小女孩和彬彬都沒有正式上過美術課,但看着哥哥姐姐們認真的樣子,兩位小朋友也低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塗塗畫畫。

寫生結束後,H給大家安排的節目是“尋寶遊戲”。她在不遠處的樹林裏埋下兩處“寶藏”,把6名小朋友分爲兩組,由兩位7歲小姐姐擔任隊長,其中一位率領着年紀最小的3歲女孩和一名6歲小朋友,另一位率領着4歲的彬彬和那名5歲小朋友,兩隊同時出發去“尋寶”。

出發之前,H先給大家講明規則:隊長要照顧好自己的隊員,大家互相幫助,絕不讓一個人受傷;找到“寶藏”後,隊長要把“財寶”分配給每一位隊員,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兩隊小朋友分頭在樹林裏搜尋起來。隊長在前邊開路,幫小隊員們把擋路的樹枝清理掉,還一直囑咐隊員要小心腳下,注意安全。尤其是帶着3歲小女孩的那一隊,隊長一邊在前面開路,一邊讓另一位隊員拉着小妹妹的手,悉心照顧。

兩隊人馬分別找到“寶藏”後,一起回到“大本營”,開始分配“財寶”。所謂“寶藏”,其實就是兩盒五彩斑斕的塑料“寶石”。

只見兩位隊長一顆一顆數着,每人一顆,而且每輪分出去的“寶石”都大小相當。分到最後,其中一隊多出來兩塊,隊長想了想那兩塊給了小隊員一人一顆,說:“你倆年紀小,這兩塊作爲給你們的獎勵,謝謝你們幫助我。”

這次寫生活動就是一堂優質的混齡教養課,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遊戲的過程中都發展了自己的能力——

發展認知

當幾個不同年齡的孩子爲完成同一任務而合作,一些孩子理解力強,一些孩子理解力弱,孩子得以接觸不同個性與經驗值的夥伴,出現分歧時,理解力弱的孩子會從理解力強的孩子那裏得到啓發,大家在共同行動中促進了彼此的認知發展。

形成團體意識

一羣孩子在一起做遊戲,小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期待大孩子能爲自己做些什麼,大孩子則把小孩子看作是需要幫助的人。合作氛圍就此產生,孩子們形成了良好的團隊和助人意識。

發展社會性

在混齡羣體中,大孩子爲小孩子創造了更爲複雜的遊戲規則,小孩子爲大孩子提供了與弱小者相處的社交機會。大孩子的責任感和自控能力得到了提升,小孩子的社會參與度得到了滿足。另外,孩子間的互動引發了包括互助、分享、輪流等在內的一系列親社會行爲,對發展孩子的社會理解能力很有好處。

促進孩子讀寫和計算能力

孩子們一起玩耍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混齡羣體中,具有一定讀寫和計算能力的大孩子常常會將這些能力融入到與小朋友的共同遊戲中,年幼者會被大孩子在遊戲中的讀寫計算行爲吸引,進而在觀察和模仿中提升自己。

大孩子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反覆將超出小孩子理解能力的數學概念運用於遊戲中,比如計分或計時。

培養大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常常會模仿父母或長輩產生關心和照顧家庭的行爲,所以在混齡遊戲過程中,大孩子會有意無意出現幫助和關心小孩子的行爲。比如,他們常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給小孩子講故事、準備“食物”,通過這樣的遊戲,大孩子獲得了自信心和責任感。

3、孩子們一起玩,大人要當心這些事

在“一家一根苗”的今天,“怕寶寶受欺負或欺負別人家的小寶寶”的擔憂非常普遍。而且一羣不熟悉的孩子在一起,確實會有霸道、無禮、傲慢、驕縱、溺愛等問題。但爲了讓提升孩子的適應能力,我們要讓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混齡玩耍的益處。

幫孩子挑選合適的玩伴。

小朋友甄別能力弱,大人要通過觀察,確定哪些孩子是溫和有禮的,哪些孩子是暴躁驕橫的。不露聲色地幫孩子避開那些“危險分子”,選擇有益的玩伴。

玩耍時要有大人看護。

自控力弱是學齡前孩子的通病,當孩子們一起玩耍時,大人最好陪伴左右,關注孩子之間的氣氛是否融洽,必要時出手干預,以免事態惡化。

年齡不可太過懸殊。

幾個一起玩的孩子,相差兩三歲爲宜。年齡相差懸殊,溝通成本太大,孩子們很難有那樣的耐心。而如果寶寶只有一歲多,還不具備玩耍所需要的行動能力和理解能力,還是跟自己家人一起玩更合適,三四歲的孩子也不可能照顧好一兩歲的小寶寶。

一起玩耍的孩子,家長最好是有相似的育兒理念。

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時,大人因爲擔心孩子,很容易過度干預,忘記了身處其中的孩子其實正在經歷學習和成長。如果大人們有着相似的育兒理念,彼此之間會更容易溝通,不至於讓矛盾激化。

幫孩子做好準備工作。

告訴年幼的孩子怎樣不被年長或能力強的孩子欺負,也要讓年長的孩子知道怎樣安全脫離年幼孩子的糾纏。

提前幫孩子制定安全行爲守則。

大人可以在孩子開始遊戲前,明確告知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就像H在“尋寶遊戲”開始前告訴大家的那樣。指令越明確,越有助於孩子們遵守和執行。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